🎯 核心探索問題:
「你那麼怕孩子受傷,是不是也因為你小時候沒人保護你?」
🧩 回顧的歷程:
-
童年記憶:
-
父親承受大家族壓力,負債、酗酒與暴力讓家庭失去安全感。
-
自己從小目睹母親被打、自己也被打,曾經想用相機阻止暴力卻無能為力。
-
十七歲反抗後離家,從此走上保護自己、保護別人的路。
-
過去的自我防衛策略:優異表現 → 獲得尊重與保護 → 才能安全。
-
-
對過去的自我說的話:
「先保護好自己,雖然現在還沒辦法,你以後會有能力保護別人。」
-
重寫關鍵記憶:
-
那一天,父親在對母親施暴。
那時的我,還是個孩子,手裡拿著相機,站在門口,身體僵硬。心裡想保護,但腳卻無法動。這一次,現在的我走進房間——不是孩子,是已經成為父親的我。
對父親說:
「爸,當保人是你的選擇,你的錯誤,不該讓太太與小孩承擔。
壓力是可以說出來的,不需要靠打人來解決。
你心裡的不安和面子,可能讓你說不出口,但你還是可以說出來——只要你願意。
暴力不會讓你更有力量,只會讓你離我們越來越遠。」對母親說:
「媽,我希望你當初留下來,不是因為我。
我一直想你能夠離開、保護你自己,不需要為了婚姻委屈自己。
不是你的錯。你當時做的選擇,我懂,也心疼。」對那個小小的我說:
「你太小了,那不是你該承擔的場景。
你手上的相機,不該是武器。你只是在想保護媽媽,這份心很珍貴。
但當時的你要先活下來,先保護好自己。
以後你會有力量的——現在的我,就是證明。」
-
🧠 覺察的轉化:
-
暴力不是愛,也不是情緒的出口。
-
自己正在努力打破原生家庭的循環,為孩子打造一個「可以說話、可以表達脆弱、可以逃離暴力」的家。
-
其實我已經不再只是想「變強來抵擋傷害」,而是學會了「好好說話、好好面對」。
💌 寫給孩子的一句話:
我希望你們能明白:暴力永遠不是溝通的方式。
它會破壞信任、破壞關係,最終也會破壞一個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對任何人,不論是親密關係、朋友、或陌生人——都不該被暴力對待。
冷暴力、言語暴力、情緒勒索,也都不是愛的一部分。我要你們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清楚自己的界線,知道什麼時候該離開情緒混亂的場域、什麼時候該好好說。
如果有話要說,就小聲地說、好好地說。
情緒來了,可以先去處理,處理好了再回來說。在未來的關係裡,如果真的不合,分開沒有關係,離婚也沒有關係。
重點是:每一個人都過得好好地。
如果哪一天我和媽媽分開了,那不會是結束,而是我們五個人會用另一種方式,繼續好好地相處,好好地愛彼此。
✅ 自我允許清單|父職與保護者篇
這些句子,不是讓你變得寬鬆,而是幫你鬆開過度自責、過度負責的繃緊,讓你保有力量與溫柔地繼續當爸爸、當丈夫、當自己。
🧍♂️ 作為「父親」的自我允許:
-
我允許自己不總是知道如何做對的選擇,因為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
我允許自己不是每一刻都能保護孩子,但我可以陪他們一起從受傷中學會復原。
-
我允許自己教養不是每次都有效果,但持續在場就是一種影響。
-
我允許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有時表面、也有時深入,都是真實連結的一部分。
-
我允許自己用我知道的方式給他們安全感,即使不是社會期待的模板。
🧒 作為「曾經被傷害的小孩」的自我允許:
-
我允許自己承認我小時候沒有被好好保護,那不是我的錯。
-
我允許自己不再為父母的婚姻承擔責任,我只是那時無能為力的孩子。
-
我允許自己在感覺到威脅時想退開,這是我保護自己的方式,不需要感到羞愧。
-
我允許自己在成年後還是會被童年觸發,這是創傷的本能,不代表我退步了。
-
我允許自己給那個小男孩遲來的擁抱,他已經做得很好了。
🧘♂️ 作為「現在這個男人」的自我允許:
-
我允許自己不再用表現換取價值或安全,我本身就值得被看見與愛。
-
我允許自己需要被支持與被理解,不是因為我弱,而是因為我是人。
-
我允許自己在家庭裡示弱、不完美、不總是知道怎麼做。
-
我允許自己走過創傷也仍然保持柔軟,不必為了堅強而封閉自己。
-
我允許自己建立一個不靠恐懼維繫的家庭,因為我相信「愛」比「怕」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