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ehablit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ehablit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9/07

深蹲對膝痛的復健效果(依病況)


1) 膝關節骨關節炎(KOA)

  • 阻力訓練(包含各式深蹲等閉鏈動作)可減痛、改善功能與肌力;通常需連續訓練 8–12 週 才穩定見效。 

  • 2024 年網絡統合分析比較不同阻力型式:等速訓練效果最佳,但等張訓練(一般負重深蹲)與等長訓練也有顯著效益;器材不足時仍可用等張/等長方案。 

  • 總結:把深蹲納入 KOA 的阻力訓練是合理且有效,並可與有氧、體重管理併行。 


2) 前膝痛/髕股疼痛(PFP)

  • 12 週的股四頭肌為主 vs 臀肌為主的訓練,在症狀與功能改善上等效;兩者都該做。 

  • 關節負荷角度很關鍵:研究顯示要降低髕股關節應力,深蹲初期可先做 0–45° 的膝彎範圍;60–90° 區間 PFJ 應力最高,疼痛期不宜逾限。  

  • 閉鏈訓練(如半蹲/腿推)與開鏈(如腿伸)都有效;有研究在髕骨軟化症中發現半蹲更勝於純開鏈,但長期二者皆可改善。 


3) 髕腱病變(膝蓋下方、跳躍運動常見)

  • 等長用力可帶來即時的鎮痛效應(約 45 分鐘),作為疼痛期或賽季的「急救」很實用。 

  • 等長深蹲做法的實務研究也觀察到賽季中的疼痛下降西班牙式深蹲作為腱負荷訓練的選項之一,但目前多為案例等級證據。  


「深蹲會傷膝蓋嗎?」

  • 健康膝關節而言,深蹲在良好技術下是安全的;但膝彎越深 PFJ 應力越高,症狀期需更謹慎。  


實用處方(可依疼痛型態微調)


A. 疼痛敏感期(PFP/腱病變常見)

  • 等長壁蹲/西班牙式深蹲:每次 30–45 秒 × 4–5 組,日 1 次、週 4–5 天;過程與隔日疼痛以 ≤3/10 為原則。 

  • 蹲深度:先 0–45°;待症狀穩定,再逐步增加。 


B. 進展期(所有類型皆適用)

  • 箱式蹲/杯式蹲 或腿推:3 組 × 8–12 次,選擇能達 中等-偏重強度 的重量(主觀 RPE 6–8),每週 2–3 次、至少 8–12 週。  

  • 技巧要點:膝蓋指向腳尖、重心稍向後、小腿盡量垂直(軀幹稍前傾可降低膝前負荷)、穩定腳弓。  

  • 輔助肌群:同時加強臀中肌、腘繩肌與足部短肌可進一步改善疼痛與穩定。 


C. KOA 特化

  • 若有條件,等速訓練效果最佳;無器材時,一般深蹲(等張)與等長訓練仍有效。與有氧與體重管理併行,效果更好。  


何時應先就醫/暫停深蹲

  • 無法承重、明顯腫脹/發熱、膝「卡住」或近期外傷史(疑韌帶/半月板)、夜間痛影響睡眠——先由專業人員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