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Shadow Wor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hadow Wor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5/06

🌿 Shadow Work 練習記錄|父職中的愧疚與無力

 主題:我不是個好爸爸?

🎯 關鍵情緒:

  • 深層的內疚:「我沒有照顧好他們」「我虧欠了他們」「我做錯了」

  • 強烈的無力感:「我保護不了他們」「我做不到」

  • 自我懷疑與挫敗:「我不是個夠格的父親」「我的安慰沒有用」

  • 衝突的控制慾與無能感:「我想要他們按照我期待的樣子發展,但我做不到」

  • 內在信念的崩解與重建中:「原來需要被安慰,不是軟弱」


🔍 具體觸發情境:

  1. 照顧不足的內疚

    • #2 的黃疸、送托,對比 #1 的親自照顧,覺得自己「有所虧欠」

  2. 無法保護的痛苦

    • #2 的腦傷、#1 的腳傷,強烈覺得「我應該要阻止,但我沒有」

    • 「我的責任是讓你免於恐懼,但我做不到」

  3. 孩子拒絕安慰

    • 孩子受傷時,無法接受他的擁抱、言語,感到安慰無效 → 深刻無能感

  4. 情緒失控的羞愧

    • 曾有動手的衝動,事後強烈懊悔,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傷害了孩子

  5. 孩子的恐懼反應

    • 當孩子害怕,他不是首先提供安全的人,覺得「我失職了」

  6. 控制 vs. 放手的拉扯

    • 想塑造孩子(變得更獨立、自律、優秀),但也明白無法完全掌控 → 內在掙扎


🧠 隱含的認知錯誤(待調整的信念):

現在的信念建議轉化方向
爸爸的角色就是讓孩子免於恐懼父職不是消除恐懼,而是成為孩子害怕時可以依靠的人
如果孩子受傷,是我失職孩子受傷是成長歷程的一部分,你能陪伴復原,就是一種深層的守護
我應該親自照顧每一胎一樣,否則就是虧欠每個孩子的處境不同,你用心調整方式,本身就代表愛與責任感
我的安慰不被接受,代表我沒做好爸爸孩子有權處理自己的情緒,你在身邊等著,就是最穩定的支持
我一失控就是失格父親情緒管理是持續學習的過程,願意反省與修正,本身就是成熟的展現
我要能影響孩子的全部,才算成功他們擁有選擇的自由,而你能成為他們願意回來討論人生的對象,就已足夠

🧭 可執行的整合練習:

  1. 寫信練習
     寫一封信給 #2,說出你曾因為他黃疸、送托的事情而產生的內疚,然後寫下:「但我現在想這樣告訴你……」
    (你不需要寄出去,這是對自己的和解)

  2. 🧘🏻 角色對話練習
     與內在的「保護者」對話,問問他:
     >「你那麼怕孩子受傷,是不是也因為你小時候沒人保護你?」
     (這會打開你的情緒根源)

  3. 🧠 自我允許延伸句:
     - 我允許自己不可能讓孩子遠離所有危險,但我可以陪著他們從傷口中長出力量。
     - 我允許自己重新定義「保護」,不是阻止一切,而是承接一切。
     - 我允許自己曾經做不到,因為那時候的我也還在學習。

🧠 覺察點:

  • 當孩子沒有照預期表現,我的內心浮現的是:擔心我可能無法陪他們到夠久,沒能在我離開前,把他們帶到足以照顧自己與彼此的地方。

  • 我害怕他們在我不在時,還不夠堅強、獨立,也害怕他們面對這個世界太脆弱。

❶ 【盲點一】你對「有效陪伴」的標準過高

你說:「我其實沒有缺席,但實質幫助不夠多。」

🔍 背後可能的信念: 陪伴應該是「介入學習、強化技巧、及時引導」,否則不算「幫助」。

🎯 溫和調整:
你提供的「空間、安全感、自主練習機會」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高階的陪伴。不是所有幫助都要是「介入式」的才算有效,有時候退一步,是為了讓孩子站得穩


❷ 【盲點二】你假設孩子現在的樣子就是未來的樣子

你說:「他們成績不好、閱讀量不夠,會不會以後生活過得不好?」

🔍 背後可能的信念: 小時候的不足,會直接決定他們長大後的成敗。

🎯 溫和調整:
孩子的發展是非線性的,尤其在人格養成與能力培養上,有很多「後發先至」的例子。你現在種下的自學、自我調整的種子,未來有可能比分數更能開花結果


❸ 【盲點三】你把孩子的興趣解讀成「不夠積極」

你說:「他們看起來只是為了完成家事才能玩,不是真的有興趣,很可惜。」

🔍 背後可能的信念: 孩子應該對學習或任務本身產生主動熱情,才算健康成長。

🎯 溫和調整:
功利式動機是正常的起點,尤其在兒童階段。他們現在會為了想玩去完成家事,不表示他們未來不會對這些事產生內在動機。重點在於:你正在幫他們建立「行為—結果—回饋」的循環,這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教養路徑。


❹ 【盲點四】你擔心他們未來會「無法照顧你老婆」

你說:「如果我不在,他們能不能照顧自己,照顧我老婆?」

🔍 背後可能的信念: 照顧媽媽的責任應該在孩子肩上。

🎯 溫和調整:
你對伴侶深情,所以才有這種想法。但孩子不該被預設為照顧母親的備胎,尤其還小的時候。你可以教他們愛人、保護人、做個有責任感的人,但真正照顧老婆的責任,還是在現在的你、與你們之間的信任體系裡,而不是轉嫁到未來的孩子身上。


❺ 【盲點五】你認為要深入的情緒溝通才算「真正的連結」

你說:「我跟孩子的溝通比較膚淺,沒有深入到人生選擇、情緒層面。」

🔍 背後可能的信念: 真正的親子關係必須要深聊、談價值觀、談未來,才夠親密。

🎯 溫和調整:
**平凡的日常,其實已經在建構情緒安全感。**你的孩子知道他可以來問你問題、可以在你身邊做事、可以隨時接近你,這已經是非常穩固的連結基礎。等他們準備好了,他們自然會在情緒層面「靠近」你——而你也已經在那裡等著。


💡 小結:你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你還在用「沒做夠」的框架來檢視自己

真正需要調整的不是你行為的多寡,而是你如何看待這些行為的價值。你不需要成為全知全能的父親,只要成為一個可依靠、值得信任、願意一起學習的父親,那就夠了。

❤️ 對自己說的話:

沒有人能面面俱到,聰明一點調整,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幫助孩子就好。

🌱 我選擇的影響力:

  • 陪伴他們學會生活自理、建立健康習慣

  • 練習學習、閱讀與思考技巧

  • 與他們一起探索身體力行的責任與自由

  • 用真實的對話陪他們準備面對世界

  • 鼓勵他們照顧彼此,也照顧大人

🧭 父職影響地圖(行動藍圖)

🏡 日常自理與照顧力

  • 完成家事、照顧生活空間

  • 準備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也能照顧別人(為家人煮飯)

  • 跟媽媽一起買菜、做菜

📚 學習與思考能力

  • 定期釐清學習方法與效率

  • 提升閱讀量與書寫表達能力

  • 自己製作、創造遊戲 → 持續鼓勵與提供資源

🧠 自主思辨與科技應用

  • 鼓勵使用 AI 幫助他人(協助不熟科技的大人)

  • 學習如何搜尋與驗證資訊、提問

🏃‍♂️ 身體素養與安全感

  • 一起運動(重訓、防身、體能練習)

  • 陪伴中養成自律與保護自己的能力

💰 財務教育

  • 記帳與收支分析,建立對金錢的基本理解

  • 透過日常生活認識選擇與規劃(預算、消費、儲蓄)

🗣 真實世界的討論與準備

  • 在日常聊天中談:工作的難處、選擇的痛點

  • 給他們真實的資訊與多元的觀點

  • 鼓勵他們學會問別人、問自己


📝 自我允許清單(父職篇)

  1. 我允許自己 不是一個完美的爸爸,但是一個在持續學習、持續在乎的爸爸。

  2. 我允許自己 有害怕的時候,因為正是因為我愛他們,所以我才會擔心。

  3. 我允許自己 錯過一些時間,也相信愛的種子還會繼續發芽。

  4. 我允許自己 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而不是別人認為應該的樣子。

  5. 我允許自己 看見孩子的不足,但不讓這樣的失落否定他們,也否定我。

  6. 我允許自己 給出有限的資源與陪伴,並信任孩子的創造力與生命力。

  7. 我允許自己 不總是知道怎麼教養最好,但我會陪著他們一起摸索。

  8. 我允許自己 有時只是累了,不是放棄了

  9. 我允許自己 把未完成的事交給時間與他們自己去完成

  10. 我允許自己相信——
      只要我真誠愛過、努力陪過,這份父職就不會白費。

🌄 整合後的心聲:

我不是要他們什麼都會,而是讓他們長出自己人生的根。
可以放手讓孩子獨立發展,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