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kumu.i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kumu.i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11/22

Kumu使用指南

 下面是一份 完整、易上手、含操作細節的《Kumu 使用指南》

專門針對你想做的「組織內部知識地圖/概念關係可視化/可調整關係距離」而設計。


我會讓你 看完 10 分鐘內就能開始做一張能用的知識圖


🟦 Kumu 使用指南(最新最完整版本)


本指南包含:

  1. Kumu 是什麼?適合做什麼?

  2. Kumu 的 UI 介紹(畫面每個區域作用)

  3. 核心概念(Elements / Connections / Fields / Views / Lenses)

  4. 新手 10 分鐘快速入門

  5. 建立節點與關係(可加權重)

  6. 視覺化與排版(拖曳距離、人類認知距離編輯)

  7. 使用 Lens、Filters、Groups(最強功能)

  8. 匯入資料(CSV / Google Sheet)

  9. 多人協作規則與權限

  10. 適用於知識管理的最佳實務


🟥 1. Kumu 是什麼?為什麼比一般 mind map 更強?


Kumu 是一個:

  • 專注在複雜關係的可視化工具(Network Mapping)

  • 介於「Mind Map」+「Knowledge Graph」+「系統地圖」之間

  • 支援完全圖像化操作,非技術者也能用

  • 但仍保留「屬性欄位 / 權重 / 分類 / metadata」這種專業能力


特別適合:


✔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p)

✔ 檔案/主題/概念之間的關聯

✔ 人類手動調整「距離」

✔ 多人一起編圖

✔ 簡易版的 knowledge graph 建置


如果你想讓人手動調整關係強度、距離,Kumu 是視覺效果最好的工具之一。


🟥 2. Kumu 的 UI 介紹


Kumu 的畫面分成四大區:


🔵(A)左側工具列


你會用到:

  • Add Element:新增節點

  • Add Connection:新增連線

  • Filters:顯示/隱藏部分節點

  • Lenses:視覺化規則

  • Selection:多選

  • Map Settings:地圖設定

  • Import / Export:匯入 CSV


🔵(B)主畫布(Canvas)


在這裡你可以:

  • 拖曳節點(調整距離!)

  • 放大縮小

  • 點擊節點看詳情

  • 手動重排佈局


Kumu 最好用的特性:人類可以用拖曳方式呈現認知距離。


🔵(C)右側屬性面板(Inspector)


點任何節點或連線,可以:

  • 修改名稱

  • 修改類型(Type)

  • 新增自訂屬性欄位(例如 weight, owner, tags…)

  • 加群組(Group)

  • 更改顏色、Icon


🔵(D)上方設定與檔案列


用來:

  • 儲存

  • 發佈(Publish)

  • 匯出圖片

  • 分享地圖

  • 切換 View


🟥 3. Kumu 的核心概念(要理解這些才會用得順)


✔ 3.1 Elements(節點)


就是:

  • 文件

  • 主題

  • 概念

  • 人物

  • 欄位

  • 專案


每個 element 可以有:

  • 名稱

  • 類型(type)

  • 描述

  • 自訂欄位(fields)

  • Tags

  • 顏色、形狀


✔ 3.2 Connections(關係)


兩個節點的連線,就是 connection。


每條 connection 可以有:

  • 類型(type):related / explains / depends on …

  • 強度 weight(你可以新增欄位:number)

  • 描述

  • 顏色、粗細(可根據 weight 自動設定)

  • Tags


✔ 3.3 Fields(自訂屬性欄位)


這是 Kumu 非常強大的地方。


你可以在 node 或 connection 上新增:

  • 數字欄位(weight, confidence, similarity)

  • 類別欄位(category, priority, owner)

  • 文字欄位(note, summary)


這對知識管理非常重要。


✔ 3.4 Views(視圖)


一個 map 可以有:

  • 多個不同視圖(View)

  • 每個視圖的樣子、layout 不同

  • 用來做:主管視角 / 團隊視角 / 個人視角


✔ 3.5 Lenses(視覺規則引擎)


Kumu 的最強功能:


用條件語法決定顏色、大小、連線粗細


例如:

connection[weight > 0.7] {
  stroke: #FF0000;
  stroke-width: 3;
}

可以輕鬆做出:

  • 重要關係變紅

  • 弱關係淡掉

  • 人物節點變小

  • 文件節點變大


🟥 4. 新手快速入門(10 分鐘做出第一張可用知識圖)


Step 1:建立地圖


登入 → Create New Map → Blank Map


Step 2:新增節點(Element)


左側 → Add Element → 點畫布


輸入:

  • Name:「資料分析流程」

  • Type: Concept


再新增更多節點(例:資料來源、模型、結果…)


Step 3:新增連線(Connection)


選兩個節點 → Add Connection


設定:

  • Relation type: relates to / depends on

  • 新增欄位:strength: 0.8(這是你要的強度)


Step 4:拖曳節點(調整距離)


直接把節點拉近或拉遠。


Kumu 會記住位置。
這是「人類認知距離」的最佳呈現方式。


Step 5:視覺化強度(用 Lens)


左側 → Lenses → New Lens


輸入:

connection[strength > 0.7] {
  stroke: #ff4f4f;
  stroke-width: 4;
}
connection[strength <= 0.7] {
  stroke: #aaaaaa;
  stroke-width: 1;
}

立刻看到:

  • 強連線變粗變紅

  • 弱連線變細變淡


Step 6:加群組(Groups)


右側屬性 → Groups → 新增


可用來做:

  • 文件分類

  • 主題分類

  • 團隊分類

  • 時間軸分段


Step 7:儲存、分享


右上角 → Share Map

  • Public

  • Private(內部用)

  • Viewer / Editor 權限


🟥 5. 匯入資料(大量資料必用)


你可以匯入:


✔ 5.1 CSV for Nodes


欄位示例:


| id | label | type | description | category | url |


✔ 5.2 CSV for Connections


欄位示例:


| from | to | type | strength | note |


匯入後:

  • Kumu 自動產生節點與連線

  • 你可以再調整視覺


🟥 6. 多人協作(你會用到)


Kumu 支援:


✔ 6.1 權限

  • Owner

  • Editor

  • Viewer


適合用在知識管理。


✔ 6.2 多個 View 做不同人的視角


例如:

  • View 1:技術文件視圖

  • View 2:非技術者的簡化視圖

  • View 3:主管視圖(看 Cluster)


每個 View 可以有自己的:

  • Layout

  • Lenses

  • Filters


意即同一組資料 → 多種不同地圖。


🟥 7. 知識管理最佳實務(Kumu 特別適用)


下面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做的知識圖更實用、可維護:


✔ 建立「節點類型」標準


例如:

  • File

  • Concept

  • Project

  • Person

  • Tool


✔ 為關係建立「強度」欄位


strength: (0~1) 或 (1~10)


✔ 用 Lenses 做 3 種強度顯示

  • 強 → 紅色粗線

  • 中 → 橘色一般線

  • 弱 → 灰色細線


✔ 用 Filters 讓地圖不亂


例如:

  • Filter =「只看主要主題」

  • Filter =「看與某概念距離 1~2 階的內容」


✔ 手動調整位置(以人類認知呈現)


Kumu 最大的優勢就是:


人類能用眼睛看、用手拉,把資訊結構「調整成自己理解的樣子」。


🟥 8. 適合你情境的配置(推薦)


你之前說:

  • 每個人覺得兩個概念的關係強度不同

  • 想要用 UI 手動調整

  • 想用可視化方式瀏覽文件/概念間的關聯


最適合的 Kumu 設定如下:


🎯 A. 每個人一個 View(個人視角)


每個人都能:

  • 在自己的 View 調整節點位置(距離)

  • 不影響其他人的版本

  • 可回到默認 View


🎯 B. Connection 上放「strength」、「opinion_by_xxx」


例如:


| strength | alice_score | bob_score |


🎯 C. 用 Lenses 讓每個人看到自己的強度


例如:

connection[alice_score > 0.7] { stroke: red; }


🎯 D. 團隊每週一起整理主 View


讓主 View 是穩定的、共識的知識地圖。



Kumu(kumu.io)

 以下是 Kumu(kumu.io) 的完整介紹,包含:

  1. 使用者介面特性(UI 特點)

  2. 資料關係的「特殊技術」與底層邏輯

  3. 典型使用情境(Use Cases)


我會用「容易理解、偏實務」的方式來講,因為 Kumu 雖然是 visual tool,但背後其實有一個完整的資料結構語言(Kumu DSL)。


🟦 1. Kumu 的使用者介面特性(UI 特性)


Kumu 的 UI 是專門為「複雜關係」設計的。

不像傳統的樹狀目錄或簡單 flowchart,它是面向網路圖(network graph / system map)的視覺編輯器


以下整理成幾大類:


🔹 1.1 Drag-and-drop 可視化網路圖(Network Map)


Kumu 的核心畫布上:

  • 每個 節點(element/node) 是一個圈或卡片

  • 每條 關係(connection/edge) 是一條線

  • 支援全程 滑鼠拖曳節點位置

  • 自動計算 layout(force-directed)或手動調整擺放


你可以:

  • 拖動節點靠近 → 強調關係

  • 分散一些不重要的節點

  • 放大某區、縮小某區


非常直覺,沒有技術門檻。


🔹 1.2 豐富的側邊欄(Properties Pane)


點一個節點,右側會出現可編輯的屬性:

  • 名稱 Title

  • 描述 Description

  • 類型(Type / Tag)

  • 自訂欄位(你可以加入任何 metadata)

  • 圖示、顏色、大小

  • 是否為 “Person”、“Organization”、“Concept” 等分類


這讓 Kumu 不只是畫圖,而是資料庫視覺操作工具


🔹 1.3 Edge / Connection 設定(很重要)


點一條線(關係)後,可設定:

  • 描述 / 註解

  • 方向(from → to 或雙向)

  • 強度 / 影響力(用自訂欄位表示 weight)

  • 線的粗細、顏色、虛線/實線

  • 分類(relationship type)


這一點對你非常重要,因為你想要:


人類使用者手動調整關係強度、距離、連結強弱。


Kumu 可以做到:

  • 用自訂欄位建立 strength = 0~10

  • 用 CSS 將線條視覺化,例如:

    stroke-width: strength;


🔹 1.4 Filter + Focus 技術(探索大型知識圖很重要)


Kumu 可以:

  • 隱藏所有不符合條件的節點

  • 只顯示某人、某分類、某主題的圖

  • Focus 模式:只看 A 的鄰居一圈或兩圈

  • 用 “Lens” 改變整張圖的視覺樣式(像 Photoshop 的濾鏡)


這讓你可以從「非常複雜的圖」中抽出層次、群組、局部脈絡。


🔹 1.5 CSS-like Styling(Kumu 最大的特色之一)


Kumu 有一套類似 CSS 的語法來控制整張圖:

  • 可以用條件設定樣式(Styling Rules)

  • 例如:type=person 的節點變成藍色方塊

  • weight 大於 5 的連線變粗、變紅

  • 自動幫不同群組上色


這是非常強大的特性,使得:


✔ 圖不是手工塗顏色,而是邏輯自動渲染


🔹 1.6 路線/旅程(Pathway Navigation)


你可以設計一個「引導式探索路線」:

  • Step 1:顯示某些節點

  • Step 2:展開某條關係

  • Step 3:自動 highlight 某個區域

  • Step 4:讓使用者點擊下一步繼續看圖


這對「教學知識圖」「專案架構說明」「策略地圖」非常好用。


🟦 2. 資料關係的特殊技術(Kumu 如何處理關聯)


Kumu 不是 AI 系統,而是視覺化 + metadata 網路分析引擎


但它有幾個強大的底層邏輯:


🔹 2.1 Graph Data Model(圖資料模型)


Kumu 背後的資料模型是:

  • Elements(節點)

  • Connections(邊)

  • Fields(自訂欄位)

  • Types & Tags(分類)


你可以把它當成輕量版 Neo4j,但是可視化為核心。


🔹 2.2 Relation Weight — 你想要的可調整距離


雖然 Kumu 不會自動根據 weight 計算 node 物理距離,

但你可以透過以下技術做出「距離」:


方法 A:用 CSS 做線粗細/透明度代表關係強弱


例如:

connection[weight > 5] {
  stroke-width: 4;
}
connection[weight < 2] {
  opacity: 0.2;
}

方法 B:用手動 layout 表達距離


使用者可以直接拖曳節點拉近或拉遠——

這在 Kumu 是非常自然的操作。


方法 C:用 force-simulation + weight hack(需要設定)


雖然 Kumu 不直接支援 weighted force layout,

但可以用「connection type」區分強弱,

再用 CSS 設定不同的 physical strength(某些視覺引擎支援)。


實務上,多數使用者就是:

  • 用數值 weight 表示關係強度

  • 用圖形風格表示強弱

  • 位置手動調整即可(這才是人類最直覺的方式)


🔹 2.3 Grouping / Clustering(群集)


Kumu 可以把節點標記為:

  • Group

  • Category

  • Theme

  • Concept

  • Person

  • Organization


然後:

  • 自動上色

  • 自動排列到某區域

  • 自動建立 cluster 邊框


這特別適合知識圖(Knowledge Map / Taxonomy Map)。


🔹 2.4 Lens(視覺轉換引擎)


Lens 可以把整張圖依照某種邏輯重新呈現:

  • 用某欄位排序

  • 依照關係方向做 tree view

  • 顯示某類型節點;隱藏其他

  • 用 weight 來改變視覺效果


Kumu 的 Lens 是它真正強大的原因,因為同一張資料可以有多個視覺版本


這跟你想要的「每個使用者自己調整的個人視角」很像。


🟦 3. Kumu 的典型使用情境(你需求的類型它很擅長)


✔ 3.1 系統思考 System Mapping


用來理解整個系統的因果關係:

  • 問題中不同因素之間的連動

  • Feedback loops

  • 因果循環圖(Causal Loop Diagram)


你的「資料之間的關係距離」與此非常接近。


✔ 3.2 關係地圖 Relationship Mapping


用來分析:

  • 人與人

  • 組織與組織

  • 專案與專案

  • 資源與資源


這種資訊如果放到你的 knowledge graph 就是:


「概念 A 與概念 B 的連動程度」


✔ 3.3 策略地圖 / 專案架構圖


Kumu 可以做:

  • 專案互相依賴

  • 目標 → 子目標 → 活動 → KPI

  • OKR / Roadmap 本質上也是 graph


✔ 3.4 知識地圖 / 檔案知識網絡


你的需求 = 這類使用情境的延伸版:

  • 每個文件是 node

  • 文件之間的邏輯關係是 edge

  • 人可以手動調整

  • 圖可視化

  • 每個人有不同版本

  • 可探索、可編輯


用 Kumu 做這個完全可行。


🟦 4. 為什麼 Kumu 特別適合你的需求?


你之前的需求是:

  • 每個檔案/概念是一個 node

  • 每個關係是一條 edge

  • 人類能手動調整關係強度

  • 每個人對同兩個 node 的「距離」定義不同


Kumu 的優勢:


✔ Node & Edge 非常容易編輯(UI 不需工程背景)

✔ Edge 可以加 weight, type, annotation 等 metadata

✔ 位置可手動拉近/拉遠 → 真正的「人類認知距離」

✔ 多個 Lens 可以做多人不同視圖

✔ CSS-like style 可以自動根據 weight 上色

✔ 不需要自己開發前端可視化引擎


如果你想要一個:


「沒有工程門檻的知識圖 UI」


Kumu 是現成工具中最好的一個。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