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46Rqh5zHE
以下是影片《How To Take Smart Notes (3 methods no one's talking about)》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主題:如何做出真正「聰明的筆記」
讓筆記不只是抄寫與高亮,而是轉化為有系統、有邏輯的思考工具,有助記憶、學習與創造。
❗ 問題:學習的錯覺(Illusion of Competence)
-
我們常常在閱讀時畫重點、劃線、做筆記,但過幾分鐘後就忘記內容。
-
原因是這些動作讓大腦產生「我正在學習」的錯覺,但實際上並未真正理解與記憶。
✅ 解法:Smart Notes(聰明筆記)三要素
1️⃣ 主動式筆記(Active Notes)
-
不只是抄錄作者原文,而是重組內容,變成自己的語言與邏輯架構。
-
使用 Q/E/C 筆記法(Cal Newport 命名):
-
Q:Question(問題)
-
E:Evidence(證據/舉例)
-
C:Conclusion(結論)
-
📌 實作方式:
-
閱讀時對「結論」做圓點記號(•)
-
對「例子」做橫線記號(—)
-
閱讀完一段後,組合出一段 Q/E/C 筆記(如《原子習慣》中提到的習慣養成觀念)
2️⃣ 原子化筆記(Atomic Notes)
-
將每一個 Q、E、C 拆開成獨立筆記(一筆一概念)。
-
相比傳統「一整份筆記」或「單一 Word 檔」,原子筆記能夠更靈活地重新排列、跨主題連結。
📌 好處:
-
不受限於直線式(A→B→C)思考
-
能水平思考、跳躍性連結、多維組合
-
為 Zettelkasten 筆記法打基礎
3️⃣ 連結性筆記(Connected Notes)
-
將新筆記連結到你已知的概念上,加強理解與記憶,避免「只記得片段」的學習假象。
🧭 Zettelkasten Compass(思考羅盤)
方向 | 中文說明 | 英文對應 | 說明 |
---|---|---|---|
🧭 北(North) | 這個概念從哪來?(來源背景) | Where does this idea come from? | 探討這個概念的背景、出處、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個主張。 |
🧭 西(West) | 有什麼類似概念?(關聯連結) | What is similar to this idea? | 找出與此概念相似的理論或觀點,建立橫向知識連結。 |
🧭 東(East) | 有什麼相對立或衝突的概念?(競爭觀點) | What competes with this idea? | 挖掘對立、質疑、限制或不同觀點,讓思考更全面。 |
🧭 南(South) | 這個概念還能延伸到哪?(應用與衍生) | Where can this idea lead to next? | 發展應用場景、衍生概念、跨領域啟發或後續問題。 |
📚 應用範例:《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
💡 中心概念:
"You do not rise to the level of your goals. You fall to the level of your systems."
(你不會提升到目標的高度,而是跌到系統的水準)
🧭 四向延伸思考:
🧭 North:Where does this idea come from?
-
來源於對「目標導向思維」的反思。
-
作者 James Clear 指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常常擁有相同的目標,差異在於他們建立的日常系統。
✅ 中文例句:
這個觀點源自對傳統「設立目標就能成功」迷思的挑戰。
🧭 West:What is similar to this idea?
-
類似概念如 Systems Thinking(系統思維)、Kaizen(持續改善)。
-
與《The Toyota Way》的日常流程管理理念相似。
✅ 中文例句:
這與系統思維強調「流程決定結果」的觀點不謀而合。
🧭 East:What competes with this idea?
-
競爭概念是:「目標設立是關鍵成功因素」。
-
比如 OKR(目標與關鍵結果)強調設立明確目標以提升行動聚焦。
✅ 中文例句:
反對者可能認為,沒有清楚目標的系統很容易失去方向與效率。
🧭 South:Where can this idea lead to next?
-
應用於:
-
個人:建立晨間習慣或戒掉拖延
-
組織:優化流程改善團隊效率
-
社會:設計政策系統以改善公共健康或氣候變遷行為
-
✅ 中文例句:
這個系統導向思維可以應用於公司制度優化,也能幫助改善個人減重與健康目標的達成方式。
✅ 小結:
Zettelkasten Compass 幫助你:
-
不只吸收資訊,更能加工思考
-
建立多維度的理解與記憶
-
讓知識從靜態筆記變成動態網絡
🧠 延伸觀念
-
Charlies Munger:「如果事實不連結在知識的框架上,就無法被有效使用。」
-
知識必須被整理、分類、連結,才能成為可用的思考工具。
📌 總結 Smart Notes 精華:
特點 | 說明 |
---|---|
🧠 主動式 | 將知識重組成自己的語言與結構(用 Q/E/C 分析) |
🧱 原子化 | 每一個想法獨立成筆記,便於組合與重構 |
🔗 連結性 | 用既有概念連結新知,建立多維知識網絡 |
📚 推薦行動
-
使用卡片系統、Zettelkasten App、Notion、Obsidian 等數位工具建立原子筆記庫。
-
每天閱讀完內容後用 Q/E/C 拆解,並用 Zettelkasten Compass 延伸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