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放棄繼續開發AFP了...
# sudo -s
# echo "[default]" > /etc/nsmb.conf
# echo signing_required=no >> /etc/nsmb.conf
2016/10/08
2016/06/19
OS X 錯誤訊息除錯
2016/05/15
homebrew 安裝 zsh 5.2 無法使用之解決方法
一開始使用homebrew還有自己build都無法使用 zsh 5.2
homebrew使用方式
http://rick.cogley.info/post/use-homebrew-zsh-instead-of-the-osx-default/
自己build的方式
http://filoteo.me/install-zsh-on-mac-without-brew/
在使用者名稱按右鍵指定/usr/local/bin/zsh 當作login shell
也在terminal測試過1)login shell 2)指定位置 /usr/local/bin/zsh
echo $SHELL是/usr/local/bin/zsh
但zsh --version卻還是5.08
參考的文章底下留言也有部分使用者碰到同樣的問題,作者也是無解
[ 自己試出來的解法 ]
用brew doctor測試之後,使用
echo 'export PATH="/usr/local/bin:$PATH"' >> ~/.zshrc
之後就可搞定了
homebrew使用方式
http://rick.cogley.info/post/use-homebrew-zsh-instead-of-the-osx-default/
自己build的方式
http://filoteo.me/install-zsh-on-mac-without-brew/
在使用者名稱按右鍵指定/usr/local/bin/zsh 當作login shell
也在terminal測試過1)login shell 2)指定位置 /usr/local/bin/zsh
echo $SHELL是/usr/local/bin/zsh
但zsh --version卻還是5.08
參考的文章底下留言也有部分使用者碰到同樣的問題,作者也是無解
[ 自己試出來的解法 ]
用brew doctor測試之後,使用
echo 'export PATH="/usr/local/bin:$PATH"' >> ~/.zshrc
之後就可搞定了
2016/05/14
zsh ZShell筆記
.zshenv 絕對使用
包含其他程式需要的變異數,例如 $PATH, $EDITOR, $PAGER
也可以用$ZDOTDIR來設定ZShell的其他位置
.zshrc 互動 shell控制
使用 setopt跟 unsetopt來設定控制指令
可以讀取 shell modules,設定歷史選項,改變 prompt
設定zle &自動完成
設定 aliases, functions, options, key bindings
.zlogin 在登入時使用,在.zshrc之後
startx. 有些系統在開機後startx 所以不是很常用
.zprofile 基本上跟.zlogin一樣,但在.zshrc之前
.zlogout 通常是清理&重設 terminal
包含其他程式需要的變異數,例如 $PATH, $EDITOR, $PAGER
也可以用$ZDOTDIR來設定ZShell的其他位置
.zshrc 互動 shell控制
使用 setopt跟 unsetopt來設定控制指令
可以讀取 shell modules,設定歷史選項,改變 prompt
設定zle &自動完成
設定 aliases, functions, options, key bindings
.zlogin 在登入時使用,在.zshrc之後
startx. 有些系統在開機後startx 所以不是很常用
.zprofile 基本上跟.zlogin一樣,但在.zshrc之前
.zlogout 通常是清理&重設 terminal
2014/09/13
常忘的 OSX設定
顯示 Finder隱藏檔案
defaults wri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boolean true
killall Finder
不顯示 Finder中的隱藏檔案
defaults delete com.apple.finder AppleShowAllFiles
killall Finder
2013/06/13
Mac中取代方向鍵的快速鍵
先前在看 Happy Hacking Professional Keyboard的時候,很疑惑的有幾點
1. 沒有方向鍵,那注音選字怎麼辦(是的,我還在用注音)
2. Option/Control/Command只能選二,難道左右四個 key就加上 FN這樣分配完嗎?
加上先前看到許多 Vim的使用者很驕傲的地方就是他們不需要用到方向鍵,今天 Google一下終於在 Apple官方網站上找到答案了
http://support.apple.com/kb/HT1343?viewlocale=zh_TW
[注音選字的做法]
- 打完注音拼音之後,確定閃爍定位點是在該字的後面,按下『空白鍵』開啓選字選單
- 字母上方的數字鍵來選字
- 使用 PgUP跟PgDn在選字清單中跳頁
[在文件中移動定位標的方式]
使用 Control + 的組合鍵來完成
A:跳到行前端
E:跳到行最後
B:往前一個字元
F:往後一個字元
N:下一行
P:上一行
V:下一頁
[刪除]
使用 Control + 的組合鍵來完成
D:刪除定位標前的字元
H:刪除定位標後的字元
K:刪除定位標後一行/一個段落所有的字元
[插入]
使用 Control + 的組合鍵來完成
O:定位標後插入一行
[編輯文件格式]
Command + Control + C:複製樣式
Command + Control + V:貼上樣式
Command + { :置左
Command + }:置右
Command + | :置中
Command + T:開啟 Font選單
Command + B:粗體
Command + I :斜體
Command + U:底線
即便如此,我還是不會買 60%的鍵盤,對我來說太硬了,87%倒是有機會想試試。
2013/04/14
Picasa相片儲存空間限制
最大相片尺寸:單張尺寸 20MB
最大影片尺寸:檔案不大於 1G,長度小於 12分鐘
網路相簿數量:最多 20,000本 (我本來以為是無限的 哈哈哈)
相簿中相片數量:最多 1,000張照片(包含影片)
最大容量限制:免費的 Picasa提供 1GB的上傳容量,對於有數位相機的人絕對不夠。為了推廣 Google Plus,透過 Google Plus界面上傳照片將照片壓縮至 2048x2048以下的解析度則不計算入容量限額中。非 Google Plus用戶則是 800 x800以下解析度不計上傳容量限制。
Picasa在 Mac的 Desktop App上傳會計入 1GB的上傳容量限制中,對於只想用免費額度的我來說不好用。目前只能透過瀏覽器一個相簿一個相簿慢慢上傳,看來目前 Google對於免費相簿空間的開放還算是保守,或許要等到 Google找到獲利模式之後才會有其他的政策改變。
如果各位朋友知道在 Mac上怎樣輕鬆簡單地整理20萬張照片也麻煩讓我知道,iPhoto非常沒有效率,所以Aperture也不想 Try了。
最大影片尺寸:檔案不大於 1G,長度小於 12分鐘
網路相簿數量:最多 20,000本 (我本來以為是無限的 哈哈哈)
相簿中相片數量:最多 1,000張照片(包含影片)
最大容量限制:免費的 Picasa提供 1GB的上傳容量,對於有數位相機的人絕對不夠。為了推廣 Google Plus,透過 Google Plus界面上傳照片將照片壓縮至 2048x2048以下的解析度則不計算入容量限額中。非 Google Plus用戶則是 800 x800以下解析度不計上傳容量限制。
Picasa在 Mac的 Desktop App上傳會計入 1GB的上傳容量限制中,對於只想用免費額度的我來說不好用。目前只能透過瀏覽器一個相簿一個相簿慢慢上傳,看來目前 Google對於免費相簿空間的開放還算是保守,或許要等到 Google找到獲利模式之後才會有其他的政策改變。
如果各位朋友知道在 Mac上怎樣輕鬆簡單地整理20萬張照片也麻煩讓我知道,iPhoto非常沒有效率,所以Aperture也不想 Try了。
2013/03/16
OSX 一星期感想
電腦用了二十多年,最近買了第一台自己的 Mac。距離上一次使用 Mac大約是 15年前的事情了,雖然許多地方不熟悉,但這兩年 iPad的使用習慣著實讓學習曲線平滑了許多。 不想介入 Windows & Mac粉絲的抗爭,其實兩者的優劣點都可以用時間、金錢、知識、使用方式調整來處理,未來比較實際的狀況將會是分工併用。本文記錄使用的這幾天發現跟 Windows使用環境的個人偏好差異。
Pros
#1 簡潔
整個 OSX給我相對於 Windows最大的差別就簡潔。我個人的觀感認為 OSX並不是非常地適合多工,這點在於雙螢幕使用的界面設計上就很明顯,開啓全螢幕的時候,OSX的焦點在於目前滑鼠鍵盤控制的主要視窗上。但也是多工界面不是主要訴求,整個畫面感覺簡潔多了,少了下方一整排的開啓中項目,會造成分心的東西少了,心中的壓力也少了許多,可以專注在全螢幕開啓的App上好好地工作。
#2 回復先前操作狀態
不論是系統升級、從睡眠狀態中醒過來、重新開機。OSX運作的方式就跟 iOS一樣原始地回復先前的狀態。即便是在使用 5400轉的前提下依舊使用順暢,之前 Win7則是需要用 SSD才能有類似體驗。仔細想想其實 OSX有點作弊,速度上並不是快了多少,而是 Windows系統老老實實地顯示了太多使用者看不懂、看了也不能做什麼、不想看的系統資訊,這些東西 OSX都藏起來了,轉場動作 OSX做得漂亮些,讓使用者感覺較為舒服。
#3 軟體安裝容易
用拖拉的方式安裝真的是很親民的做法,如果移除軟體後確定是乾乾淨淨的,那真的要鼓勵 Windows也開始要求合作廠商採用這樣的安裝模式。
Cons
#1 相容性可加強
我覺得 Apple挺獨的,有線鍵盤、觸碰板、滑鼠這些東西不知道是權利金或者什麼因素,幾乎找不到其他廠商願意開發 Mac專用配件。我想買三百塊台幣的羅技鍵盤,我希望買可以不需要使用電池且完全支援山獅手勢的觸碰版,希望有完全能替代 Magic Mouse的產品,但沒辦法。無線網路設備跟瀏覽器則是另外的一個痛,不論是 iPad、Mac對於其他廠牌的分享器多少都有些卡卡的地方,Safari這幾年進步很多,但還是跟不上Chrome。
#2 硬碟慢
5400轉的硬碟在一些時候會讓人挫折感蠻大的,尤其是看著那個彩虹圈圈,跟 Windows的沙漏一樣讓人血壓飆漲。或許是為了省電、減少噪音、或區隔 SSD市場鼓勵消費者升級。在預算允許的前提下,SSD跟 NAS是非常必要的。
#3 價格
我想買的是 Mac Pro,但售價感覺真的是在懲罰消費者。一個很單純的CPU、RAM或硬碟升級價格都不是挺合理。想要換個錄音界面、擴充卡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買 Mac其實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被 Windows的 Rails開發環境打敗,但也因為這個原因開始有機會接觸 Mac。目前的計劃是每 18個月更新一台 Mac Mini,開始將爸媽老婆的電腦都改成 Mac Mini,同時調整加中網路環境並架設一兩台速度快一點的 NAS。年紀越大越笨也越懶惰,往後就不想再處理 Windows硬體的事情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