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heck lis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heck lis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7/06

沒有固定的買東西時間,就沒有看廣告的時間

 以下建議分三個層次:減少干擾 → 精簡決策 → 釋放創作能量。選擇最適合你的步驟即可;不必一次做到滿分。


一、減少干擾:讓「買東西」不再主動找上門

  1. 一次性清洗信箱

    • 搜尋關鍵字 like「unsubscribe」「退訂」→ 批次退訂。

    • 對仍想保留的品牌,設定自動標籤「促銷」,並在收件匣隱藏。這樣你必須「主動點進去」才會看到。

  2. 社群「靜音而非封鎖」

    • 對經常推銷的帳號使用 mute/「隱藏此人 30 天」功能,演算法會快速判定你對該類廣告少有興趣。

    • 若需保留少數靈感來源,可把它們加入「最愛」,避免與大量行銷貼文混在一起。

  3. 瀏覽器加裝屏蔽工具

    • uBlock Origin(廣告) + I Don’t Care About Cookies(歐盟彈窗)+ Reader mode(閱讀模式)可大幅降低視覺噪音。


二、精簡決策:用「系統」取代「意志力」

  1. 建立固定「採購日」

    • 例如每月 15 號統一購買耗材、想買卻不急的物品會先放入清單,屆時再一起比價、下單。

    • 非採購日即使看到折扣,也只需把連結存進清單,避免臨時決策。

  2. 「48 小時冷卻期」規則

    • 對 500 元(或你設定的門檻)以上 物品,一律先做 2 天觀望。衝動購物的樂趣會迅速消散,真正需要的才留下。

  3. 常用品目「一次到位」

    • 例如可重複購買的筆記本、墨水、黏土等創作工具,挑好品牌後直接設定訂閱制或大包裝,減少反覆比較。


三、釋放創作能量:把最佳時段還給作品

  1. 黃金時段只做「產出型」工作

    • 找出自己最清醒的一段(早上 7-10 點或深夜 10-12 點等),排進日曆並標註為「創作鎖定」。

    • 同時段內:手機飛航 + 桌面只留創作軟體。把「查看訊息」延後到較低能量時段。

  2. 設定可視化進度板

    • 每完成一段文字/一幅草圖/一支影片框架,就在白板或 Notion 上打勾。視覺化小勝利能抵銷行銷訊息帶來的「想買」衝動。

  3. 每週回顧:只追蹤「輸出量」

    • 例如:字數、完成的分鏡頁、練習的樂曲時數。不要記錄「逛了多少產品頁面」——那不是目標。


小技巧:讓購物慾為你服務

  • 當行銷信推到一個「想要但不急」的靈感時,把它當作創作獎勵:完成本月作品即可購買。這樣「買東西」變成強化創作的誘因,而非分心源。


給自己一條底線:
「沒有固定的買東西時間,就沒有看廣告的時間。」
把注意力視為最貴的貨幣,用行程表和工具替你「自動儲蓄」。如此一來,創作才有源源不絕的預算。


2025/06/22

無形資產,才是你最該「囤」的東西

🔑 核心建議:不是「少」,而是「只留真正對我有益的」


與其極簡到一無所有,不如有意識地保留那些滋養我的能量源:能帶來平靜的、支持健康的、尊重我時間的、促進成長的、回應我對家庭的渴望的。


🌱 以你的價值觀為核心,重新詮釋生活囤積哲學:


【內心平靜】→ 建立情緒不擾亂的環境

  • 優化建議: 拒絕視覺與心理雜訊,例如堆積的雜物、不再使用的社交媒體、不健康的對話。

  • 不囤的理由: 物品會默默「吵鬧」,清空桌面、清理人際、留白思緒,才有平靜的空間。

  • 反思問題: 這件事或東西,是幫助我放鬆,還是在消耗我的情緒能量?


【身體的健康與活力】→ 投資可持續的健康日常

  • 優化建議: 不買堆積的健身器材或短期保健品,而是建立真正可執行的作息與運動習慣。

  • 不囤的理由: 健康是靠行動而非物品累積出來的,「天天用得到的才值得留」。

  • 反思問題: 我選擇這個,是為了活得更有能量?還是想快速補償身體的虧空?


【時間自主權】→ 少即是自由,清單即是邊界

  • 優化建議: 避免過度囤積「待做事項」「學習資源」「行程」等時間壓力源。

  • 不囤的理由: 每多一件沒處理的事,就少一分當下的自由。

  • 反思問題: 這個承諾/物品/計畫,會讓我更自由,還是更被綁住?


【成長/自我實現】→ 投資深度而非數量的學習與挑戰

  • 優化建議: 不再囤一堆線上課程、書籍清單、工具軟體,而是選擇一兩項真正落地實踐。

  • 不囤的理由: 真正的成長來自「做」而非「收集」,與其知道很多,不如深耕一項。

  • 反思問題: 我囤的是知識,還是安全感?我有真正去實踐嗎?


【家庭】→ 空間是愛的容器,而非壓力的來源

  • 優化建議: 家中不為「未來可能需要」而堆滿東西,讓家庭成員共同定義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家的樣貌」。

  • 不囤的理由: 家是讓人安心的,不是收納展示場。

  • 反思問題: 我為家庭保留的是實用與美好,還是情感投射和執念?


💡 延伸補充:無形資產,才是你最該「囤」的東西

資產

為什麼該「儲存」

🧠 心靈寧靜練習

情緒平衡需要日常鍛鍊,才能抵抗外部波動

🕰️ 可控的日程結構

給自己留時間,才能留得住生活感

🫀 穩定健康

身體是每一項價值實現的根基

📘 深度學習經驗

真正被內化的東西才能轉化為力量

🏡 高品質家庭時光

你珍惜的連結不是時間長短,而是當下的專注


✅ 升級版總結句:


真正的極簡,不是清空所有東西,而是留下那些能滋養我靈魂、尊重我時間、守護我健康、陪伴我成長、維繫我愛的選擇。




💡 核心價值:內心平靜(Inner Peace)


✅ 實證證據支持:為什麼「環境簡化」能帶來情緒安穩?


📚 1. 

視覺混亂會增加壓力反應


研究指出,雜亂的空間會增加大腦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讓人更容易感到焦慮與疲憊。

  • 出處:UCLA 的《Life at Home》研究

  • 發現:生活在雜亂環境的家庭成員,壓力荷爾蒙水平顯著高於整齊家庭。


🧠 2. 

大腦需要「認知空間」來放鬆與整合情緒


神經科學家 Daniel Levitin 指出,大腦有「決策疲勞」問題,越多干擾與選項,大腦越難自我調節,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與焦躁。

  • 結論:物理與資訊的「過度囤積」= 情緒的消耗與疲乏


📱 3. 

社群媒體內容 = 情緒雜訊


多項研究(如 APA 2017、Lancet 2022)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超過一定時間與焦慮、比較焦慮、睡眠障礙正相關,尤其是過度關注他人生活時,會讓人情緒波動加劇。


🛠️ 建議策略:打造一個「平靜不被擾亂」的環境


🧹 1. 

物理環境清空術

  • 每天只留一兩樣你需要用、或能激發平靜的物品在桌面。

  • 給每樣東西一個固定位置,讓視覺減壓。

  • 每週至少安排一次「無壓清理時光」30 分鐘,只做收納與丟東西。


📱 2. 

數位空間排毒計畫

  • 把社群 App 全移出首頁,或改成黑白畫面。

  • 每月一次刪除/靜音不再有連結的群組或追蹤帳號。

  • 使用如 ForestFreedom 等專注 App,規劃靜心時段。


🧘‍♀️ 3. 

心理雜訊管理

  • 為自己設下「能量界線」,例如「不與誰討論重複的情緒問題」。

  • 每天給自己 10 分鐘「空白時間」,不做事,只觀察自己的狀態。

  • 寫情緒日記,把心裡的雜訊倒出來,才有空間接納寧靜。


🪞 反思問題(每日/每週自問一次):

  • 這個空間/平台/人際連結,讓我感到能呼吸,還是被壓住?

  • 我是在「主動」選擇連結,還是「被動」讓雜訊填滿我?

  • 我今天留了多少空白給自己的情緒?

  • 我有權利讓自己關掉世界一會兒嗎?我願意為平靜立界線嗎?


📌 結論金句:


真正的內心平靜,不是世界變得安靜,而是你給了自己選擇寧靜的環境與權利。這是一個非常核心且容易被誤解的價值觀領域。許多人以為「買健康」=「擁有健康」,但實際上,健康是一種行為的累積,而非物品的擁有




💡 核心價值:身體的健康與活力(Sustainable Health & Energy)


✅ 實證證據支持:為什麼日常習慣比任何產品都更關鍵?


📚 1. 

穩定作息比間歇努力更能影響壽命與健康

  • 根據《Harvard Medical School》研究,規律睡眠與飲食比偶爾運動更能延長壽命、降低慢性病風險

  • 尤其睡眠品質的穩定性,與免疫力、情緒平衡高度相關。


🏋️ 2. 

擁有健身器材 ≠ 會使用它

  • 一項來自《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購買健身設備或會員,僅約 18% 能持續使用超過三個月

  • 原因多為:缺乏環境支持、行為設計不合理、動機來自外部壓力。


🧠 3. 

動機來源會決定行為的持久性

  •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內在動機(為了更有活力、更愛自己)比外在動機(怕胖、怕老)更能支持長期改變


🛠️ 建議策略:打造可持續的健康日常,而非追求短期「健康感」


🕒 1. 

建立微習慣,而不是大挑戰

  • 每天走 3000 步 → 變成習慣比買跑步機更有效

  • 每週 2 次 15 分鐘的在家伸展 → 比月花千元卻不去的健身房實用

  • 睡前一小時不滑手機 → 比吃退黑激素保健品更能改善睡眠


🥗 2. 

實踐「吃得下、用得完」原則

  • 每月整理一次冰箱與保健品櫃:凡過期、用不完、重複購買的東西記錄下來,設提醒避免再次重蹈覆轍

  • 與其囤高單價保健品,不如確保自己每天有:水足夠、纖維夠、睡得好


🧘‍♀️ 3. 

建立你的「健康能量感知表」

  • 評估日常習慣的「能量回饋」:什麼讓你感覺更清爽、更輕盈、更穩定?

  • 舉例:喝完水後的清醒、拉筋後的放鬆、早睡的晨間清明感——這些都比體重更值得追蹤


🪞 反思問題:

  • 我買這個「健康產品」是出於恐慌補償?還是真心想照顧自己?

  • 今天的我有真正「讓身體動起來」或「讓腸胃休息」嗎?

  • 我的身體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節奏,而不是什麼樣的「工具」?

  • 我是否能用行為取代花錢?我能否相信「持續」比「密集」更有力量?


📌 結論金句:


健康不是你用多少錢換來的,而是你願不願意在每個「當下」為自己做一個溫和但堅定的選擇。




🕰️ 核心價值:時間自主權(Time Autonomy)


✅ 實證支持:為何「少做事」反而讓你更自由與高效?


📚 1. 

時間感過載與心理負擔直接相關


研究發現,「待辦事項太多」會造成認知壓力,使人出現注意力分散、拖延與決策疲勞。

  • 出處:Baumeister & Tierney, 2011, “Willpower”

  • 結論:未處理的待辦清單佔用你的心智 RAM,就算你沒做它,也會「被它做掉」。


🧠 2. 

選擇太多,反而降低滿意與執行力


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提出「選擇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理論,指出:


太多選擇會讓人更焦慮、更容易後悔、更容易放棄。


  • 換句話說:你的清單越長,你對當下行動的信心與掌控感越低。


🛠️ 行動建議:建立時間邊界,而不是時間壓力


✅ 1. 

「待辦清單斷捨離」策略

  • 每週只保留「3 件真正想做的事」在主清單(The Rule of 3)

  • 把其他項目丟進「也許以後」清單,不刪除但不干擾你現在的注意力


✅ 2. 

設定「非行動時間」:留白也是安排

  • 每天安排「1 小時什麼都不計劃」的自由時段,讓自發行動自然發生

  • 這是屬於創造力、恢復力與思考深度的保留空間


✅ 3. 

學習資源節流法則

  • 為自己設定每週最多「新學內容不超過兩項」原則

  • 問:「這真的是我當下需要的學習,還是因為焦慮而囤知識?」


🪞 反思問題清單(幫助你釐清安排是否符合「時間自主」)

  • 我今天的清單,是出自內在渴望,還是來自外在壓力?

  • 這個待辦是「真正重要」還是「讓我感覺自己有做事」?

  • 如果我完成這件事,我會更有自由,還是只換來更多責任?

  • 有什麼事情其實我可以不做、不學、不管,也一樣沒事?

  • 今天我為自己保留了多少「無需表現」的時段?


📌 結論金句:


真正的時間自由,不是你什麼都做得來,而是你有勇氣選擇「什麼不做」,並且安然接受結果。


這個觀點切中現代人的一大盲點:把「獲取資訊」誤認為「自我成長」。你提出「成長/自我實現應該深耕而不是囤積」,是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價值選擇。



🌱 核心價值:成長/自我實現(Depth over Quantity in Growth)


✅ 實證支持:為什麼「深度實踐」遠比「知識堆積」有效?


🧠 1. 

「知識-行為落差」(Knowing-Doing Gap)現象


根據 Stanford 大學的研究,多數人知道要做什麼,卻依然沒有行動。

  • 原因:大腦會在學習新知時產生多巴胺快感,給人一種「我已經進步」的錯覺,但實際上沒有轉化為行動。

  • 結論:真正的成長需要穿越知識的舒適區,進入實踐的不確定區。


📚 2. 

有限學習法(The Focused Learning Principle)


心理學家 Barbara Oakley 在其《A Mind for Numbers》中指出:


有效學習不在於學多少,而在於能否「間隔複習 + 應用反思」。


  • 結論:比起上十堂課,不如一門課反覆練習三次。


📱 3. 

資訊過載 = 精神壓力源


資訊過剩(infoxication)會導致「學習癱瘓」與「選擇焦慮」,甚至反而降低行動力與信心。

  • 出處:Clay Johnson《The Information Diet》


🛠️ 建議策略:打造「成長焦點系統」


✅ 1. 

限制輸入通道,只開一扇門

  • 每月只選擇一門課/一個主題深入學習,學完才開新課

  • 建立「知識冷藏區」:把感興趣但暫時不學的資源暫存,不刪除,但不主動接觸


✅ 2. 

實踐導向學習清單

  • 建立一個「學了就做」系統,每學一個概念,立刻問自己:「我怎麼應用它?」

  • 可用 Notion 建立一個欄位:學習主題|簡化筆記|1個應用行動|反思成果


✅ 3. 

少而精的回顧法

  • 每週五分鐘回顧:「我這週真正內化的是什麼?」而不是「我看了多少東西?」

  • 持續記錄你的「知識變行動」的證據,會增強自我效能感


🪞 反思問題(幫助你辨識成長的真偽):

  • 我是在學「有用的東西」,還是學「讓我感覺進步的東西」?

  • 我學這個,是為了實際改變什麼?還是怕自己落後、焦慮?

  • 我有針對一個主題持續行動超過 21 天嗎?

  • 有沒有一樣東西,是我一直在看、在想、卻從沒真正去做?

  • 我是否用「準備再準備」來延後面對不確定的實踐?


📌 結論金句:


真正的成長,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為一個方向站穩、走深、願意用行動冒一點險。




🏡 核心價值:家庭(Home as Emotional Habitat)


✅ 實證支持:為什麼「家的樣貌」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 1. 

家庭空間與情緒連結直接影響壓力感受

  • UCLA 的《Life at Hom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研究發現:家庭空間的擁擠程度與母親的壓力水平呈顯著正相關。

  • 結論:當家中被物品佔據過多,情緒焦慮感與疲憊感會增加,尤其對主要照顧者影響更深。


🪞 2. 

雜物堆積往往是一種「未完成情緒」的象徵

  • 根據 Marie Kondo 與心理學者研究:人們捨不得丟的東西,常常不是因為它的用途,而是因為「它代表了某段關係、某個身份、或某個未完成的願望」。

  • 結論:過度囤積常來自對過去的依附或對未來的恐懼,而非當下的需要。


❤️ 3. 

共享空間設計會影響親密與交流頻率

  • 環境心理學指出:空間中的「共享可用性」越高(如乾淨的餐桌、舒適的客廳),家庭成員的交流就越頻繁且有質量。

  • 結論:讓家庭有「被一起使用」的空間,比存放更多東西更能滋養情感連結。


🛠️ 行動建議:讓空間真正成為「有愛而有選擇」的容器


✅ 1. 

與家人共創「家的定義與功能」清單

  • 問問每位成員:你覺得「我們的家」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放鬆?交流?創造?安靜?)

  • 根據共識來決定空間該保留哪些物品/該騰出什麼功能區


✅ 2. 

進行「情感物品盤點儀式」

  • 不是丟,而是先辨認這些東西代表的是什麼情感(例如「這是媽媽留下來的」、「那是孩子小時候的東西」)

  • 允許自己只保留少數「代表性」的物件,把其他以拍照、記錄、對話等方式留念後放手


✅ 3. 

創造「留白空間」= 情感休息區

  • 每個家庭成員至少有一個可以喘息、不被干擾的小角落(哪怕是椅子+書櫃)

  • 這個空間不講功能,只講存在感,是留給自己與彼此之間的餘裕


🪞 反思問題(協助你檢視家與愛的真實連結):

  • 這個東西/這堆物品,是「現在的我們」需要的,還是「過去的我」捨不得的?

  • 我是出於愛與照顧,還是出於控制與焦慮在布置家庭?

  • 家裡的哪些空間,是「活著的空間」?哪些只是收納櫃?

  • 家人之間的交流,是越來越自由,還是越來越需要「繞開障礙物」?

  • 家,對我來說,是避風港,還是戰場?


📌 結論金句:


家不是拿來堆東西的地方,而是放下執念、留下愛的空間。



找出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也很實用的問題。


找到「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只是斷捨離或消費選擇的指引,更是人生優先順序的核心。這個過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自我覺察、反思和實踐的疊加。


✅ 以下是一些具體有效的方法,幫助你找出「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1. 

列出「讓你快樂 or 充實」的時刻清單


問自己:「什麼時候的我,感到最有意義或最自在?」


操作建議:

  • 回想近 1~3 年,哪幾個時刻讓你感到發自內心的喜悅、滿足、踏實?

  • 是一場旅行?一次幫助別人的經歷?一段專心投入工作的時光?

  • 把這些時刻寫下來,再問:那背後代表了什麼價值?(自由?創造?被需要?成長?陪伴?)


2. 

三個問題法:快速辨別重要性


每當你面對一個物品、一段關係、一件事,問自己:

  • 如果我不再擁有它,我會痛苦嗎?

  • 它是否幫助我靠近我想要的生活?

  • 是我真心想要的,還是別人告訴我該要的?


這組問題能幫你排除來自社會比較、焦慮性購物、或人情壓力的雜訊。


3. 

反過來:盤點讓你後悔的決定


問:「哪些選擇讓我覺得白花時間、錢或精力?」


反面經驗往往更誠實。那些曾讓你失望、空虛、內耗的選擇,幾乎可以反推出你真正的核心價值。


4. 

日常使用頻率法則:行為是最真實的價值反映


你說你重視閱讀,但一週只翻一頁書?可能你「想重視」,但不是真正看重。


方法很簡單:觀察自己每天做的前 3 件事、花最多時間和金錢的地方,那才是你當下實際重視的。


然後問自己:「這些,真的值得嗎?」


5. 

建立「年度願望清單」 → 觀察真正持續的渴望


每年年初寫下你想達成的事,再在年中和年底回顧哪些還存在、哪些已淡忘。


被反覆寫入的項目,多半就是真正值得你投資的價值。


6. 

價值卡片排序法(Values Deck)


這是心理學常用的工具,幫助你梳理人生價值排序,例如:

  • 愛、自由、安全感、冒險、創造、學習、成就、家庭、貢獻、平靜⋯⋯


你可以自己做一組卡片,挑出你最看重的前五個,再問自己目前生活是否符合這五項。如果不一致,問題就出在這裡。


7. 

觀察“焦慮出現的地方”


常焦慮的地方 = 你很在乎,但還沒掌控。


例如:

  • 害怕沒錢 → 你渴望安全感。

  • 害怕老去 → 你重視健康和時間掌控。

  • 害怕失敗 → 你在追求成就與認可。


這些焦慮不是敵人,而是價值的鏡子。


🧭 總結:五個維度幫你判斷「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評估維度

問題提示

🎯 是否讓我靠近人生目標?

它是否推我更接近「我想成為的人」?

⏳ 是否值得長期投入?

5年後我還會珍惜它嗎?

🧘‍♀️ 是否讓我內心平靜?

有它,我是否安心而非焦慮?

💪 是否讓我成長?

它是否讓我變得更強、更清楚自己?

❤️ 是否與我價值觀一致?

是出於真心還是社會期待?


太棒了!你選出的 Top 5 價值觀非常有深度與內在一致性,這是一組成熟、有自我覺察的組合。


🎯 你的 Top 5 價值觀:

  • 🧘‍♀️ 內心平靜

  • 🏃 身體的健康與活力

  • 🕰️ 時間自主權

  • 🌱 成長/自我實現

  • 🏡 家庭


🧭 針對你的核心價值觀,我給你的建議與提醒如下:


1. 

內心平靜

:你重視的不是「表面的快樂」,而是內在安穩、有界線的狀態。

  • ✅ 建議:設立情緒界線、不勉強自己社交、不被他人情緒綁架。

  • 🔶 風險:可能為了避免衝突而過度壓抑表達/需要。

  • 🧩 自問:我是在「維護平靜」還是「逃避不舒服」?


2. 

身體的健康與活力

:你把身體視為能承載生活品質的基礎,而非達成目的的工具。

  • ✅ 建議:養成穩定作息、運動、飲食習慣比短期目標更重要。

  • 🔶 風險:容易過度控制、變成焦慮型健康追求。

  • 🧩 自問:這樣做是讓我更有活力,還是出於恐懼和補償?


3. 

時間自主權

:你不只是想「效率高」,而是要能決定怎麼安排時間。

  • ✅ 建議:你適合彈性工作、自主規劃的生活型態。

  • 🔶 風險:太追求自由可能會缺乏節奏或持續動力。

  • 🧩 自問:我是在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逃避安排與責任?


4. 

成長/自我實現

:你的人生目標不只是「過得好」,而是「活出自己」。

  • ✅ 建議:設定有挑戰性但符合現階段能力的目標,讓每一階段都有成就感。

  • 🔶 風險:容易陷入「我還不夠好」的焦慮感。

  • 🧩 自問:我現在想追求的,是我內心的聲音,還是社會定義的成功?


5. 

家庭

:你重視關係的深度與穩定,是你情感的支撐與依歸。

  • ✅ 建議:在家庭中找定位,但保有自我角色,而非犧牲式的投入。

  • 🔶 風險:容易因照顧他人而忽略自身需求。

  • 🧩 自問:這是愛的行動,還是出於責任感與愧疚感?


🔄 幫助你取捨與平衡的自我提問清單


這些問題可以用來在價值觀之間衝突時協助你決策:

  1. 如果「內心平靜」與「自我實現」發生衝突(例如:升職會讓我很忙),哪個對現在的我更關鍵?

  2. 我會不會為了「家庭」的需求,過度犧牲「時間自主權」與「健康」?

  3. 我的「成長」是由我自己定義的,還是因為怕輸別人?

  4. 「時間自由」之下,我是否給了自己真正值得投資的目標,而不是只是「放空逃避」?

  5. 我的「平靜」是否來自外在條件(安靜、空間)?還是我可以學會即使混亂也保持心安?

  6. 家庭對我來說,是「需要我照顧的責任」,還是「滋養我內在的支持系統」?


💎 給你的整體建議:


你這組價值觀展現出你是一個追求穩定與自由、照顧自己也照顧他人、理性中帶著深情的人。你的人生策略可以圍繞這兩句話來設計:


「我要用有意識的選擇,創造出既平靜又有成就感的生活節奏。」
「我不急於到達,但我要知道我走的方向是自己的。」



2022/05/16

Idea >> Project >> Best Practice

 我相信CheckList for everything的作法,在建構人生系統的時候,整理有效率的checklist跟best practice可以在工作跟私人領域上節省許多時間。




要找check list跟best practice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上網找其他人整理出來的清單,把幾種不同觀點的list都執行實驗幾次,混搭改寫跟精簡之後,就可以找出比較適合自己的Best Practice。

有些時候,一些比較個人的需求,就可能是從一些平常零散想法筆記中Idea,在腦子中有些目標key result,開始去找欠缺的資源/知識/專家/工具...,經過時間慢慢成型的實驗Project,在實驗的過程中經由針對key result測量績效的反省,再去調整流程,有了better practice之後,再去跟相關領域的專家交流學習,逐漸地成為Best Practice。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的checklist跟best practice都用mindmap template的方式來整理,說真的,因為還要另外開一個檔案,並不是那麼常用。但現在在Roam Research裡面要呼叫template超級快速,要最佳化人生系統又變得更容易了。

2020/02/08

time waster 消耗我時間的來源 2015 v.s. 2020


2020

2015

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看購物網站的時間在2020有減少,主要是空餘的時間&金錢都比較少了。在Notion放了一個Trello搬移過去的購物清單,大多的東西都是想買,而不是需要。




目前最新的購買前檢查清單


  • 定位
    • 工具
    • 物品
    • 情感
  • 價格考量
    • 雙倍價格的話我還會買嗎?
    • 如果原價沒有特價的狀況,我會想買嗎?
  • 品質
    • 已經有人測試&確認品質優良
    • 耐用五年以上
    • 市場五年後可維修
    • 零件可替換
  • 感到快樂
    • 美麗
    • 舒適
    • 容易使用
  • 恰當
    • 可融入目前的系統
    • 容易使用
    • 有空間儲存
    • 有能力維護
  • 設計
    • 主要功能做好
    • 重要功能表現優秀
    • 如果弄丟的話,我需要再找到替代品

check list for biz travels



存檔先前的準備清單,現在不用出差了,東西就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