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以驚人速度學習並成長?前亞馬遜首席工程師的四大反直覺原則
你有沒有想過:
你以為能讓自己「學得更快」的那件事,其實正在狠狠拖慢你的速度?
大多數人相信,只要更努力、更聰明、讀更多書、拿更多證照,就能領先別人。
但真正決定你職業生涯能飛多快、多高的,只有一個指標——**學習速度**。
這不是天賦,而是一套系統。
今天我要分享的,正是我這位在亞馬遜待了近20年、從工程師一路做到 Principal Engineer(首席工程師)的 Steve Wyn(大家叫我 Steve 叔),親身驗證過無數次的「極速學習系統」。
這套系統只有四大原則,卻能讓你比別人快 5 倍、10 倍地成長。
### 第一原則:把「學習如何學習」變成你的元技能(Meta Skill)
大多數人學習新東西的方式是線性的:
從文件第 1 頁開始讀到最後一頁,把所有細節都背起來才敢往前走。
這是最慢、最痛苦的方式。
我把知識分成四個桶(第四個留到最後再說):
1. **事實(Facts)**
團隊名稱、核心系統、關鍵人物……這些只能硬背。
技巧:把厚厚一疊文件丟給 ChatGPT,拜託它「極度濃縮摘要」,別讓你的筆記變成 300 頁。
2. **流程(Procedures)**
如何建置、如何部署、on-call 要怎麼處理……
這些永遠不要只靠「讀」,要靠「在有人帶的情況下親手做」。
最快的方式不是讀完所有 SOP,而是直接去 shadow 當週 on-call 的人。
3. **概念(Concepts)** ← 這才是加速的關鍵!
概念是「想法與想法之間的關係」。
我早期做《Search Inside the Book》,學會了亞馬遜的商品目錄系統;
多年後我去做演唱會門票系統,表面完全不同,但核心問題一模一樣:
「核心商品是什麼?如何管理庫存?如何對應既有架構?」
再後來我去做 Prime Video,換成影片編碼、串流權利……但底層的目錄概念完全相同。
當你學的是「可轉移的概念」,而不是「表面細節」,你就永遠不用從零開始。
你會開始「模式匹配」(Pattern Matching),這才是真正的高手加速器。
**實踐方法:**
每次學新東西時,強迫自己畫一張「心智模型圖」。
把最核心的概念放中間,用方塊和箭頭把關係畫出來(depends on、is a type of、triggers……
如果你的圖超過 12 個方塊,就代表你還在雜草裡,抽象層次不夠高。
畫完之後,找領域專家說:
「這是我理解的整體架構,對嗎?哪裡錯了?」
他們 30 秒就能幫你修正,比你自己看書 30 小時還有效。
### 第二原則:速度永遠打敗完美(Velocity > Perfection)
我曾經花好幾週把一份設計文件磨到完美,才敢發給大家看。
結果我看著一位 Principal Engineer 幾小時內丟出一個超粗糙的草稿——
有一半寫著 TBD,圖也是方塊加問號——卻立刻收到大量回饋。
等我還在改第一版時,他已經到第三版,而且比我一個人閉門造車好太多了。
**教訓:0.1 版拿到回饋,永遠打敗 1.0 版的完美。**
真正的第 50 版才會接近完美,但大多數人把所有時間花在想讓第 1 版完美。
想學得更快,就要建立「極速回饋迴圈」:
- 看新專案碼?別讀幾週,先改一行看看會不會爆炸
- 寫測試、送 code review、畫半成品設計圖就分享
- 學幾小時就找人說「請你糾正我的理解」
現實才是你最好的老師,但你得先把東西丟到現實裡才行。
### 第三原則:限制是最好的老師(Constraint is the best teacher)
這件事超反直覺——
**你給自己的時間越少,反而學得越快。**
帕金森定律:工作會膨脹到填滿所有可用時間。
給自己 3 個月,你就花 3 個月;給自己 2 週,你就硬是 2 週內搞定。
在亞馬遜,我看過無數新工程師說:
「我要先把所有 on-call 文件讀完,大概要 6 個月才敢上線。」
但真正 ramp up 最快的,都是第一週就去 shadow,第二週就當 secondary on-call 的人。
他們不見得準備好,但「隨時可能被 pager 響」的壓力,逼他們只學真正重要的東西。
**我的做法:**
每次估時間,都直接砍半。
原本覺得要 4 週的,硬給自己 2 週;8 小時的,給 4 小時。
這會逼你殘酷優先排序,放棄不重要的 polishing,專注在真正動針的事。
另一種限制:主動接「比你現在能力高一階」的專案。
中級工程師就去做資深工程師的任務;熟悉的 tech stack 就去碰不熟的。
前提是你要有安全網(有人能救你),但這種「剛好有點撐不住」的感覺,才是成長最快的狀態。
### 第四原則:你的問題,決定了你的邊界(Your questions define your frontier)
很多人以為「沒有問題了=學會了」。
錯得離譜。
真正的高手,是問題永遠問不完的人,而且問題品質越來越高。
我每次進新專案,都會開一個「問題文件」,分成四欄:
1. 自己能回答
2. 要去查
3. 要問人
4. 目前沒人知道答案(這欄最珍貴)
一開始的問題很基礎:「這系統是幹嘛的?誰負責?」
後來變成:「為什麼當初選這個架構?如果這元件掛了會怎樣?」
最後當你問出一個問題,領域專家說:
「哇,這問題很好,我們團隊也還在研究耶!」
恭喜,你已經抵達知識的前沿了。
把問題留下來,永遠不要刪除(只標記已回答)。
這不只是你學習的麵包屑軌跡,未來帶新人時,直接把這份問題清單給他,就是最棒的導覽地圖。
### 結語
學習速度不是天賦,而是一套可複製的系統:
1. 專注概念而非細節,用心智模型圖+找專家糾正
2. 極速迭代,0.1 版就拿去拿回饋
3. 用時間壓力與略高難度專案強迫自己聚焦
4. 把問題當作學習的地圖,永遠問更高品質的問題
當你把這四件事內化成習慣,你會發現自己進步的速度會讓旁人瞠目結舌。
而這,正是我能在亞馬遜 20 年內,學會 20 多種程式語言、無數陌生領域,還能快速在不同團隊間跳來跳去的原因。
你準備好把學習速度開到最快了嗎?
(喜歡這類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想聽的主題~我每則留言都會看!也歡迎訂閱我的免費週報,一起變成職場裡進步最快的那個人!)
— Steve 叔
前亞馬遜 Principal Engineer
現在在 YouTube 分享職場成長心得
影片原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JSdeMSn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