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Graph Commons 的完整介紹,包含:
什麼是 Graph Commons(定位、特色)
使用者介面特性(UI 特性)
資料關係的特殊技術 / 重點能力
典型使用情境(Use Cases)
與 Kumu 的比較(幫你快速理解差異)
我會用「你的需求」為角度——因為你正在找:
可以讓多人手動調整知識圖關係強度,並有可視化編輯介面的工具。
Graph Commons 是這類產品中最符合「社群型知識圖」定位的。
🟥 1. 什麼是 Graph Commons?
Graph Commons = 協作式知識圖平台(Collaborative Network Mapping Platform)
任何人都可以:
建立節點(people, ideas, documents, etc)
建立關係(關聯、引用、支持、衝突、影響)
在一個互動式網路圖中共同編輯
用屬性欄位加權(strength, score, confidence…)
用視覺方式探索龐大的資訊結構
Graph Commons 的核心精神是:
✔ 讓人類使用者自己描述關聯,而不是 AI 做
✔ 每個 node/edge 都是一筆資料,可以有 metadata
✔ 同一張圖可以多人協作修改
✔ 視覺化非常流暢(force-directed, clustering, styling)
🟥 2. 使用者介面特性(UI)
Graph Commons 的 UI 特點:
🔹 2.1 互動式 Network Editor(拖曳式編輯器)
你可以直接在圖上做:
加節點
加連結
刪除節點
拖曳位置
調整視野、縮放
highlight 某些類型的節點
介面是即時的,不需要寫程式。
🔹 2.2 Node / Edge 的詳細屬性面板(很重要)
點某個 node 或 edge 後,右側有一個資料面板,可編輯:
節點資料:
名稱
類型(Person / Organization / Concept / Document …)
描述
標籤(tags)
自訂欄位(text, number, date)
網址
圖片
關係資料:
relationship type
weight / strength(你可以自訂欄位)
描述 annotation
direction(雙向 or 單向)
這意味著:
你可以直接用 Graph Commons 做「可調整強度的知識圖」。
🔹 2.3 自動 Layout + 人工微調
Graph Commons 的 layout 是 force-directed graph:
會自動根據連線來決定位置。
但你可以手動:
把某些節點拉近
把某些節點放大 / 放遠
用「pin」固定位置
Graph Commons 完全支援你想要的:
「用手拉動節點距離來表示個人認知關係」。
🔹 2.4 Powerful Filters & Highlight
你可以:
只顯示特定類型節點
只顯示與 A 直接相關的一圈鄰居
用顏色顯示不同群組
依 metadata(例如 weight)來排序、篩選或顏色分級
這對「資訊探索」很重要。
🔹 2.5 Map Versions(你的需求核心)
Graph Commons 有一個強大的特性:
同一張圖可以被 Fork 成不同版本
每個人可以從主圖複製一份
加自己的關聯、調整自己的距離
完成後合併或保留自己的版本
這個機制非常適合你的需求:
「每個使用者對相同兩個概念,有不同的關係距離」。
Graph Commons 可以做到:
✔ 多人共享主版本
✔ 個人自行編輯版本
✔ 不同版本可以比較或合併
這是 Kumu 沒有的原生功能。
🟥 3. 資料關係的特殊技術(Graph Commons 的能力)
Graph Commons 虽然比不上完整的圖資料庫(像 Neo4j),
但它提供夠強的 metadata 與視覺引擎。
🔹 3.1 Relationship Weight(可自訂權重)
Graph Commons 支援:
關係可以有數值欄位
你可以命名為:strength, relevance, trust, similarity
視覺上用顏色、粗細呈現
Layout engine 會根據你調整的位置更新 node-on-map(用戶視角)
這很適合:
「用手動調整邊的權重,代表認知距離」。
🔹 3.2 “Graph Commons Engine” 的 Network Computation
包含:
自動計算中心性(centrality)
社群群聚(community detection)
路徑搜尋(shortest path)
影響分析(influence score)
如果你想做:
文件之間的相關區塊
主題群聚
找兩個概念之間的最短連結
Graph Commons 直接支援。
🔹 3.3 Schema-less(自由結構)資料模型
你不需要提前定義資料庫 schema。
節點與關係都可以臨時加入新欄位。
這很適合做探索性的知識圖。
🔹 3.4 Data Import / Export
支援:
Excel / Google Sheet 匯入
JSON
GraphML
CSV
API(若你要自動同步資料)
可讓你把文件清單、關鍵字、連結轉成圖。
🔹 3.5 Map Sharing / Embedding(像 Google Doc)
你可以分享:
公開(Public)
私有(Private)
嵌入到網站(iframe embed)
這很像協作編輯平台,但基於網路圖。
🟥 4. 使用情境(Use Cases)
Graph Commons 的場景跟 Kumu 有部分重疊,但偏向:
✔ 4.1 知識圖(Knowledge Graph)
你可以把:
所有檔案
所有概念
所有主題
所有引用
所有標籤
都變成 nodes。
關係:
A 引用 B
B 屬於主題 C
A 與 D 有高相似度(用 weight)
E 與 F 有衝突關係
這正是你想要解決的問題。
✔ 4.2 個人認知圖 / 內隱知識建模(Personal Knowledge Map)
不同人可以:
Fork 一份主圖
按自己的理解重新調整距離
加注記
用不同方式分類
這是你提過的:「每個人對關係距離的定義不同」。
Graph Commons 做這個很自然。
✔ 4.3 組織架構、社會網絡、專案結構
支援:
人與組織
團隊之間的互動
專案的依賴關係
也能用關係權重表示:
影響力
重要性
頻率
強度
✔ 4.4 策略地圖 / 系統地圖(比 Kumu 弱一點,但能做)
雖然沒 Kumu 那麼強調 systems thinking(因果循環等),但:
群聚
邊的類型
路徑分析
都很適合做策略藍圖。
✔ 4.5 內容地圖 / 媒體關係圖(特別擅長)
Graph Commons 更常被用於:
調查性新聞
媒體生態系
企業關係 & 股權
知識產權網絡
組織資料視覺化
這類屬於「社會網絡分析」。
🟥 5. Graph Commons vs. Kumu(你的需求比較)
功能面 | Graph Commons | Kumu |
|---|---|---|
多人協作 | ⭐⭐⭐⭐⭐(原生、可 Fork 版本) | ⭐⭐⭐⭐ |
個人化版本 | ⭐⭐⭐⭐⭐(Fork、分支、合併) | ⭐⭐⭐(需複製計畫) |
關係權重欄位 | ⭐⭐⭐⭐⭐(非常自然) | ⭐⭐⭐⭐(可做、自訂欄位) |
用戶可手動調整距離 | ⭐⭐⭐⭐⭐(用拖曳 + 欄位編輯) | ⭐⭐⭐⭐⭐ |
知識管理 | ⭐⭐⭐⭐(適合 metadata 式) | ⭐⭐⭐⭐(適合系統思考) |
系統思考(CLD / Systems Map) | ⭐⭐⭐(能做,但弱) | ⭐⭐⭐⭐⭐(強項) |
視覺客製化 | ⭐⭐⭐⭐(色彩/類型) | ⭐⭐⭐⭐⭐(CSS-like) |
學習曲線 | ⭐⭐⭐(族繁不雜,但容易) | ⭐⭐⭐⭐(更進階) |
用一句話比較:
Graph Commons = 社群型關係圖(多人 + Fork + 資料焦點)
Kumu = 系統思考視覺引擎(樣式 + 路徑 + layout 強)
🟥 結論:Graph Commons 非常適合你的需求
你說過:
文件之間的關係:每人不同
希望人類能手動調整距離
要視覺化的編輯介面
要能表達「自訂關係強度」
希望多人可建立不同版本
Graph Commons 完全符合:
✔ node/edge metadata(你可建立 weight)
✔ 拖曳距離=直覺表現認知距離
✔ 每個人可以 fork map(個人視角)
✔ edge 權重可以反映在視覺樣式
✔ 圖可自由瀏覽 + 篩選 + highlight
✔ 沒有學習程式語言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