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Neo4j + Bloom

 我先用一句話下標:


Neo4j = 圖資料庫(存你全部的知識)
Bloom = 給人看的可視化 / 編輯介面(拿來逛跟改那張圖)


很適合你想做的:「所有檔案與概念的關聯,讓使用者在圖上看見、手動調整 ‘距離/強度’,甚至每個人有自己的版本」。


1. Neo4j + Bloom 是什麼?


1.1 Neo4j:圖資料庫(Knowledge Graph 後端)

  • Neo4j 是現在最常見的 graph database,用 節點 (node) + 關係 (relationship) 存資料,每個 node / relationship 都可以有屬性(properties)。

  • 很適合做 knowledge graph:把文件、主題、概念、人、專案…都當成 node,彼此的連結當成 relationship。


1.2 Bloom:Neo4j 的圖形化探索 / 編輯工具

  • Neo4j Bloom 是官方的可視化工具,給「不會寫 Cypher 的人」用來找資料、看關係、互動探索。

  • 功能包含:

    • 搜尋(圖樣搜尋、全文搜尋)

    • 可視化、放大縮小、拖曳節點

    • 點 node / relationship 看詳細屬性

    • 直接在 UI 裡新增、刪除、修改節點與關係(權限允許的話)


2. Bloom 的 UI 特性(跟你要的「視覺存取 + 編輯」高度對應)


2.1 Perspectives & Legend(視角 + 樣式面板)

  • Perspective:定義你要看的世界觀(哪些 label、關係類型、怎麼命名、預設顏色…)。每種資料領域可以有一個 Perspective。

  • Legend panel:可以針對「某類 node / relationship」設定:

    • 顏色、大小、icon

    • レ線粗細、caption 顯示哪個 property(例如顯示檔名、關係類型)

    • 可以用「資料驅動規則」(data-driven rules) 依某個 property 做樣式,例如 weight 大 → 線比較粗。


對你來說:
可以直接把 relationship.weight 映射成線條粗細或顏色 → 「視覺化關係強度」。


2.2 Search & Graph Pattern Search(搜尋 + 圖樣搜尋)

  • Bloom 提供「自然語言式」搜尋,或透過 graph pattern(例如:(File)-[:RELATED_TO]->(Concept))來找到一整片子圖。

  • 也有全文搜尋,適合找特定檔名、關鍵字。


可以用來:

  • 找「某個檔案」周邊所有相關概念
  • 或「某個主題」下所有文件 + 其互相引用關係。


2.3 Scene & Scene Actions(場景 + 場景動作)

  • Scene:Bloom 中的一個「視圖快照」,記錄當下畫面中有哪些 node/relationship、樣式與佈局,可儲存起來分享給其他人。

  • Scene actions:可以在場景中選取一些 node/edge,然後執行預先定義的 Cypher(像是「對選到的節點跑某個分析」)。


這讓你可以做:

  • 一鍵展開「跟這些文件相關的所有人與主題」
  • 一鍵跑某種「相似度 / 重要度」演算法,然後直接在圖上顯示結果。


2.4 Scene Interactions:Shortest Path 等互動探索

  • Bloom 有內建 Shortest Path 功能:選兩個節點,右鍵「Shortest Path」,它會幫你從 DB 找在 20 hops 內的最短路徑,直接畫在圖上。


對知識圖來說:

  • 可以用來找「這兩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概念,中間是透過哪些文件 / 人 / 主題連起來的」。


2.5 直接在畫面上編輯圖

  • Bloom 不只是 viewer,如果你有寫入權限,可以在 UI 裡:

    • 新增節點

    • 新增關係

    • 修改 node/relationship 的屬性(例如 weight, note)

    • 刪除關係

  • 官方文件也明講:Bloom 可以「make edits directly to the underlying graph data」。


這正好符合你想要的:
「人類透過可視化介面手動調整關係距離」。


3. Neo4j 對「關係 / 權重」的特殊技術


你在意的是:


每一條邊有自己的強度、距離,而且不同人可以不同。


Neo4j 的 property graph 模型 + GDS(Graph Data Science)可以很好地支援。


3.1 Relationship Properties(關係屬性)


在 Neo4j 裡關係本身就是一個物件,可以有屬性,例如:

(:File {id: 'A'})-[:RELATED {
  baseWeight: 0.6,
  aliceWeight: 0.9,
  bobWeight: 0.2
}]->(:File {id: 'B'})

  • 這些屬性可以被:

    • Cypher 查詢使用(加權路徑、排序…)

    • Graph Data Science 演算法當作 edge weight(例如 pagerank, shortest path, community detection)。

    • Bloom 的 styling 規則拿來做樣式(線的粗細、顏色)。


也就是說:你調一個 weight,後端演算法、前端樣式都能一起用。


3.2 Weighted 分析:Shortest Path / GDS

  • Neo4j GDS 模組支援各種 weighted graph 演算法:

    • weighted shortest path

    • weighted pagerank

    • similarity、community detection 等等。


你可以:

  • 用使用者自己調整的 weight 當作「語意距離」

  • 用 GDS 算出「在某個人視角下,這幾個文件最接近哪些主題」


3.3 Bloom 的資料驅動樣式(用 weight 畫出距離感)

  • Bloom 的 legend / styling 支援 data-driven rules

    用 relationship 的某個屬性值,決定顏色、粗細、大小等。

  • 雖然 Bloom 不會真的改「幾 pixel 的空間距離」,但可以透過:

    • 粗細(強關係畫粗線)

    • 顏色(強關係畫亮色)

    • 透明度(弱關係淡一點)


再配合使用者手動拖曳位置,就可以表現出你說的「認知上的距離」。


4. 怎麼用 Neo4j + Bloom 實作你想要的東西?


4.1 資料建模(針對你的需求)


你要的場景大概長這樣:

  • Node 類型:

    • File(檔案)

    • Concept(概念 / 主題)

    • Person(使用者)

  • Relationship 類型:

    • (:File)-[:ABOUT]->(:Concept)

    • (:File)-[:RELATES_TO { baseWeight, userWeights… }]->(:File)

    • (:Person)-[:RATES { weight }]->(:RELATION)(如果想把評分拆開存)


常見兩種「每人不同權重」設計:


模式 A:在關係上直接加 per-user 權重欄位

(:File)-[r:RELATES_TO]->(:File)

r.baseWeight
r.user_alice
r.user_bob
...

  • 優點:簡單,Bloom 裡一次看的到全部欄位

  • 缺點:使用者多時,關係屬性會變很胖(很多欄位)


模式 B:用另外一種「評分關係」

(:User {id:'alice'})-[:RATES {
  weight: 0.9
}]->(:RelationshipWrapper {relId: 'A_B'})

或是更實務一點:

(:User {id:'alice'})-[:PERCEIVES {
  weight: 0.9
}]->(:ConceptPair {from:'A', to:'B'})

  • 優點:可以紀錄歷史、加時間戳、評論

  • 缺點:Bloom 的 UI 上會多一層 node,要設計好 Perspective 才好看。


4.2 在 Bloom 裡的使用者操作流程範例


假設用模式 A / B 之一,Bloom 可以這樣用:

  1. 使用者開啟「My Perspective」

    • 只顯示與自己相關的 weight 欄位(例如 weight_for_alice 或相關關係)

  2. 在圖上:

    • 點兩個檔案中間的 edge → 右邊屬性面板出現

    • 使用者直接修改 weight 滑桿(其實是數字欄位)

    • Bloom 把修改寫回 Neo4j

  3. Legend 裡設定:

    • weight >= 0.8 線變粗、變亮

    • weight < 0.3 線變細、變淡

  4. 之後要跑分析:

    • GDS 以使用者視角 weight 跑 shortest path 或相似度

    • Bloom 的 Scene action 用該 weight 做篩選/排名


這整個流程不需要自己寫前端,只要:

  • 定好 schema

  • 在 Bloom 裡配置 perspectives、legend、styling 規則

  • (選配)寫一些簡單 Cypher 當 Scene actions


5. 典型使用情境(跟你的 use case 的連結)


Neo4j 官方列出很多 knowledge graph 使用案例:包含搜尋、推薦、企業知識管理等。


針對你:


5.1 企業/個人 Knowledge Graph(文件 + 概念 + 人)

  • Node:檔案、專案、主題、作者、客戶…

  • Edge:引用、屬於同一專案、內容相似、相關主題…

  • Bloom 給一般使用者:

    • 當「視覺知識地圖」來逛

    • 點檔案看 metadata + 相關檔案

    • 手動加/改關聯、調整權重


5.2 「每個人自己的視角」知識圖

  • 每個人:

    • 用 Bloom 開自己的 Scene / Perspective

    • 手動把自己覺得「超相關」的連線權重調高

    • 或直接拉近節點位置

  • 系統可以:

    • 記錄 per-user 權重

    • 之後用來:

      • 做個人化推薦

      • 找出某個人對某個領域的 mental model


5.3 高維關係探索(找隱藏關聯)

  • 用 GDS 算出社群 / cluster

  • 在 Bloom 中直接把群聚顏色標出來

  • 用 shortest path 看「兩個看似無關的主題,其實被哪幾個檔案/人串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