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從現有的大型資料與經濟研究來看,「沒有繼承」的子女在成年後 相對 比較容易把資產水準(或資產排名)超越父母;反之,拿到繼承的子女,因為一開始就站在較高基準、又收到資產灌注,較常維持在原本的高位,向上空間反而有限。但這並不表示前者最終會「更有錢」──多數時候他們只是從低基期往上爬,金額仍未必追得上那些原本就富、又再繼承的大戶。下面分別看證據與原因:
一、關鍵統計證據
研究/國家 | 指標 & 主要發現 | 代表性含意 |
---|---|---|
瑞典 1930–2000s 行政資料(Adermon et al., 2018) | 父母-子女「財富排名相關係數」≈ 0.3–0.4;把實際繼承額扣掉後,相關係數下降約 50 %,顯示繼承是鎖住世代財富的重要機制。 | 沒繼承 → 流動性提升 → 更容易往上(或往下)移動;有繼承 → 財富位置被「固定」。 |
英國 IFS 預測(出生於 1980 年代) | 若父母落在最窮 20 %,繼承會使子女留在同一貧窮五分位的機率由 40 % 升到 48 %;同理,富裕家庭的子女因繼承更容易留在高位。 | 繼承擴大了「留在原位」的現象,抑制向上流動。 |
美國 SCF(Fed)1995-2016 | 頂端 10 % 家庭子女收到繼承的機率是底半部的 2 倍,且金額約 4 倍;收到繼承者的中位淨資產(≈ 27 萬美元)是一般受訪者的近 3 倍。 | 資產傳承主要在已富裕族群內部流動,鞏固階層。 |
美國 Chetty 等(收入面) | 出生於最富 10 % 的孩子「賺得比父母多」的機率,從 1940 世代的 ~90 % 掉到 1980 世代的 33 %;最貧 10 % 仍有 ~70 %。 | 起點愈高愈難再超越;若套用到財富,現象相似。 |
整體趨勢:跨國研究普遍發現,「直接贈與/遺產」可以解釋 至少 40 %–60 % 的世代財富相似度;把這部分剔除後,統計上的向上與向下流動機率都顯著上升。
二、為什麼「沒繼承」反而較容易超越?
起點低→門檻低
父母資產少,子女只要累積到一筆「中位數」資產就已經超越上一代。
遺產=鎖住階層
高資產家庭本就擁有金融知識、網路與支援,再加上繼承,子女多半停留原位而非繼續往上。
行為誘因差異
實驗與調查顯示:期待繼承的人,平均「自我儲蓄率」較低(IFS 對 1980s 世代估計約少 9 %) ;反之,沒繼承預期的子女更需要靠工作收入與投資累積資本。
政策與制度背景
高遺產稅或強制分配(如北歐)可增加流動性;低稅或大額免稅(如美國、英國)則放大繼承效果。
三、如何解讀這兩組「機率」?
角度 | 沒繼承者 | 有繼承者 |
---|---|---|
相對流動(排名) | 較高:較易脫離原本低位 | 較低:多維持父母等級 |
絕對資產(金額) | 往上爬後仍可能低於富裕繼承者 | 繼承後即使「沒超過」父母,也多半仍在高位 |
風險承受與投資行為 | 需自籌資本 → 較積極就業/創業,但也面對信貸限制 | 靠贈與可承擔較大投資風險,成功→財富大躍升,失敗→家族緩衝 |
四、給個人與政策的啟示
家庭層面
若想培養子女的資產創造能力,可「先訓練、後傳承」:成年前給教育/經驗資源,真正的大筆資產在其具備理財能力後再透過信託、保單等方式分期給付。
公共政策
國際經驗顯示,適度的遺產稅、贈與稅免稅額上限,以及協助首次購屋、創業貸款等「資產形成政策」,能提高無繼承者的向上機會,並減緩繼承對流動性的抑制。
⌛ 小結
比例上,沒拿遺產的孩子「追過父母」的機率確實更高,因為基期低、流動性大。
絕對值上,拿到遺產的孩子仍舊握有更大財富;繼承主要作用是「鞏固優勢」,不是「創造超越」。
從社會角度看,大量繼承會降低整體財富流動性;要提升世代躍升,就得靠更均等的資產形成機會與適度的遺產課稅設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