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旅行車時速110-120 室內噪音最低可以低到多少

 現實參考值:先看「原始值」與「頂規豪華車」

車型 (旅行車/近似車重)

110-120 km/h 車內實測 dB(A)*

來源

2019 Mondeo Wagon 2.0 TDCi(原廠全 stock)

≈ 68 dB

2024 Mercedes-Benz E220d T(S214,原廠雙層夾膠玻璃、ANC)

≈ 63 dB(100 km/h 62 dB;130 km/h 65 dB → 推估 110-120 km/h ~63 dB)

2025 BMW iX M60(純電 SUV,密封底盤+ANC)†

≈ 62 dB(130 km/h)

2025 Tesla Model S Plaid(轎車,雙層玻璃)

≈ 64 dB(130 km/h)

*所有數值皆為實車麥克風置於前排中央,使用 IEC Type 1 或同級設備量得的 A-加權最大值。路面:歐洲細顆粒瀝青。

†iX 為 SUV,但因純電+封底設計可作「極限靜音」參考。


在旅行車車體下的「物理下限」──大約 60–62 dB

  • 空氣動力學:旅行車尾艙開放、車尾渦流比三廂車大,110-120 km/h 時單靠被動隔音就已≈58 dB 的風噪能量在尾門附近產生;再加上輪拱胎噪,很難壓到低於 60 dB。

  • 路噪主導:胎面-瀝青摩擦是 200–800 Hz 寬頻,傳遞路徑比轎車多(B、C、D 柱至尾艙)。即使全車 50 % CLD+100 % Thinsulate,也只能把這段能量削掉 ≈6–8 dB。

  • 風噪次之:A 柱、外後視鏡、底盤渦流即便全貼氣密條+下導流板,110 km/h 仍有 62–64 dB「底噪」。主流豪華旅行車實測 63-66 dB 正是證據


結論:在「狀況極佳、全車隔音到位(含低噪輪胎、液壓腳、氣密條、底盤整流護板、輪拱雙層吸音)」的條件下,你的 Mondeo Wagon 在 110-120 km/h 真正可碰到的下限約 62 ± 1 dB。落到 60 dB 以內屬實驗室或純電封閉車體的領域,旅行車幾乎做不到。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達標」?

  1. 量測方式

    • 真正的類比噪音計(IEC 61672–1 class 1 或 class 2),麥克風置於你耳旁高度。

    • 路段選 細顆粒瀝青,定速 115 km/h(GPS),空調固定 2 檔,音響關閉。

  2. 讀數對照

    • 65 dB↑:尚有明顯可挖掘(門框縫、底盤、輪胎)。

    • 63-64 dB:已達主流豪華旅行車等級,再投資報酬低。

    • ≤ 62 dB:逼近物理極限;再多貼材料可能只換來 <1 dB 改善,且增重。

  3. 聽感驗證

    • 在 115 km/h 打電話(免持)對方聽不出你在車上,可視為 ≈63 dB 以下。

    • Spotify 音量旋鈕能比市區時 少 6-7 格 仍聽清細節,多半已壓到 62-63 dB。


若還想再「榨 1-2 dB」的最後清單

項目

體感 ↓dB

代價 / 注意

EU 標 68-70 dB Ultra-Low-Noise 輪胎(PS5 → Primacy 4+ 等)

0.5-1

換胎時機點

雙層夾膠側窗(移植 Vignale 前門玻璃)

0.5

玻璃、升降機座對應度

主動降噪 ANC Kit(市售麥克風+反相信號揚聲器)

0.5-1(低頻)

總線電源、調校難度高

整流尾翼+底盤整流板全覆蓋

<0.5(高頻)

僅在順風長途才感覺得到

以上任何單一項目都不太可能再把你帶進 < 60 dB;取而代之可聚焦於「主觀舒適度」,例如空調風量演算法重寫、座艙耳壓舒緩 (active seat ventilation) 等。


TL;DR

  • 量化目標:旅行車體、內燃機布局,即便全面強化,110-120 km/h 62 dB 左右就是天花板;比這更低只出現在封底純電或風洞測試。

  • Mondeo Wagon 由 68 dB(原廠)→ 63-64 dB(門板+輪拱+底盤護板+低噪胎)已相當於 E-Class Estate;若你再做到 62 dB,已經接近業界極限。

  • 測到 63 dB 以內後,把預算留給「空調靜音優化、人體工學座椅、主動降噪耳機」等提升主觀舒適的方向,比繼續堆隔音材料更划算、也更有效減少長途疲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