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建議分三個層次:減少干擾 → 精簡決策 → 釋放創作能量。選擇最適合你的步驟即可;不必一次做到滿分。
一、減少干擾:讓「買東西」不再主動找上門
一次性清洗信箱
搜尋關鍵字 like「unsubscribe」「退訂」→ 批次退訂。
對仍想保留的品牌,設定自動標籤「促銷」,並在收件匣隱藏。這樣你必須「主動點進去」才會看到。
社群「靜音而非封鎖」
對經常推銷的帳號使用 mute/「隱藏此人 30 天」功能,演算法會快速判定你對該類廣告少有興趣。
若需保留少數靈感來源,可把它們加入「最愛」,避免與大量行銷貼文混在一起。
瀏覽器加裝屏蔽工具
uBlock Origin(廣告) + I Don’t Care About Cookies(歐盟彈窗)+ Reader mode(閱讀模式)可大幅降低視覺噪音。
二、精簡決策:用「系統」取代「意志力」
建立固定「採購日」
例如每月 15 號統一購買耗材、想買卻不急的物品會先放入清單,屆時再一起比價、下單。
非採購日即使看到折扣,也只需把連結存進清單,避免臨時決策。
「48 小時冷卻期」規則
對 500 元(或你設定的門檻)以上 物品,一律先做 2 天觀望。衝動購物的樂趣會迅速消散,真正需要的才留下。
常用品目「一次到位」
例如可重複購買的筆記本、墨水、黏土等創作工具,挑好品牌後直接設定訂閱制或大包裝,減少反覆比較。
三、釋放創作能量:把最佳時段還給作品
黃金時段只做「產出型」工作
找出自己最清醒的一段(早上 7-10 點或深夜 10-12 點等),排進日曆並標註為「創作鎖定」。
同時段內:手機飛航 + 桌面只留創作軟體。把「查看訊息」延後到較低能量時段。
設定可視化進度板
每完成一段文字/一幅草圖/一支影片框架,就在白板或 Notion 上打勾。視覺化小勝利能抵銷行銷訊息帶來的「想買」衝動。
每週回顧:只追蹤「輸出量」
例如:字數、完成的分鏡頁、練習的樂曲時數。不要記錄「逛了多少產品頁面」——那不是目標。
小技巧:讓購物慾為你服務
當行銷信推到一個「想要但不急」的靈感時,把它當作創作獎勵:完成本月作品即可購買。這樣「買東西」變成強化創作的誘因,而非分心源。
給自己一條底線:
「沒有固定的買東西時間,就沒有看廣告的時間。」
把注意力視為最貴的貨幣,用行程表和工具替你「自動儲蓄」。如此一來,創作才有源源不絕的預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