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結論:目前幾乎沒有公開的「以核反應爐的熱,直接拿來焚燒一般市政垃圾(MSW)」的實證專案。各國與國際機構評估核能多用在工業供熱、區域供暖、海水淡化、製氫等;垃圾處理則仍以「自燃焚燒/氣化(自身做燃料)」或「以電力驅動的等離子處理」為主(電力來源可含核電)。以下把「誰評估/測試過、結論如何」整理給你:
1) 「核能用於工業熱/供暖」的系統性評估(非特定於焚燒垃圾)
-
OECD-NEA(核能署):評估高溫氣冷堆(HTGR)供工業熱的可行性與限制,重點是化工、煉油、氫能、區域供熱等應用;文件未把「焚燒垃圾」列為主要耦合場景。結論:在中高溫(多數 <~750 °C)工業熱需求上技術可行,但實施取決於經濟與在地條件。Nuclear Energy Agency (NEA)
-
MIT Energy Initiative(麻省理工)《限碳世界中的核能》(2018/2019):總結核能供工業熱的潛力與溫度邊界,建議優先導入低到中溫工藝與區域供熱;未提到用核熱來焚燒MSW。Main
-
EPRI(美國電力研究院):盤點核電廠對區域供熱的現況與歷史案例(東歐、北歐等地),顯示核電可穩定輸出熱能到城市熱網;但文獻中沒有核熱直接服務於垃圾焚化廠的實例。restservice.epri.com
2) 「電力驅動的垃圾熱處理」(核電可做電源)的實證與結果
-
等離子氣化(Plasma Gasification):
-
MIT 新聞報導 InEnTec 等公司以等離子氣化把各類垃圾轉為合成氣與可用的玻璃渣,已有多處部署;技術可行但經濟性與放大規模是難點。MIT News
-
美國俄勒岡 Columbia Ridge 的示範(S4 Energy / Waste Management 參與):展示把家戶垃圾轉成可用合成氣與玻璃渣;媒體與技術文獻指出技術能跑、商轉擴張困難。WIRED
-
學術面:高溫蒸汽氣化可把塑膠/MSW 轉為清潔氣體燃料;多篇研究驗證路線可行,但仍受原料雜質、經濟性所限。ACS Publications
-
IEA Bioenergy(任務組33)總結:垃圾氣化可產能,但落地常受政策、經濟與供料穩定度影響。IEA Bioenergy
⮕ 以上流程用「電」驅動,理論上核電可提供低碳、穩定電力,但現有示範並未強調「必須使用核電」。
-
-
傳統焚燒—評估/設計趨勢:多國把重點放在效率與超低排放改造與監管(非核能供熱)。例如:
-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場監督檢查技術指南》(2022)與浙江省的超低排放評估監測技術指南(2025),推動焚燒廠的達標與改造評估。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1
-
美DOE(EERE)報告:MSW 作為能源原料含水率高、熱值低且成分異質,是經濟與技術整合的主要挑戰;當前主流仍是焚燒與厭氧消化。The Department of Energy's Energy.gov
-
3) 「核領域自身廢棄物」的等離子焚化/玻璃化測試
-
放射性廢棄物(非一般垃圾):早在 1990s 就有等離子焚化+玻璃化的研究與示範,能顯著減容並把無機殘渣玻璃化以便長期穩定處置。這類測試多發生在核能/研究單位或其承包商。ScienceDirect
4) 為何「核能+燒垃圾」少見?
-
垃圾本身就是燃料:現代焚化設計是用垃圾的熱值自給自足;額外用高品級外部熱源(如核熱)經濟誘因不強,還可能推高 NOx 生成風險(過高爐溫)。NCBI
-
佈署與監管:把大量混合垃圾運到核電廠附近不具社會與監管可行性;核電更常被用來供熱給城市或工業,而不是反過來服務焚化爐。restservice.epri.com+1
-
技術聚焦不同:國際路線圖把核熱優先用在區域供暖、海淡、製氫與中溫工藝熱;焚燒垃圾不是主要耦合案例。Nuclear Energy Agency (NEA)+1
-
MSW 端的優先事項:各國在排放監測/超低排放改造與熱網整合上下功夫,而非尋找外部高品級熱源來「幫忙燒」。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1
可以落地的「折衷方案」
如果目標是「用核能幫垃圾處理降低碳排」,比較務實的是:
-
核電(含SMR)→ 穩定低碳電力 → 等離子氣化/電鍋爐/CCS等單元:利用核電穩定性來提高等離子氣化與碳捕集的可用率。MIT News+1
-
核電供區域熱網,焚化爐與核熱共用熱網:兩者各自發熱,但在熱網層面做調度與備援(北歐與東歐已有核供熱與焚化供熱的成熟案例,但多為各自入網而非直接耦合)。restservice.epri.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