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4

EQ 耳機 - HD25-1 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RiSd-ltnM

濃縮成「用耳機做音樂與混音時,如何正確 EQ 耳機、避免踩雷、達到最好翻譯(translation)」的中文重點與實作流程。


一、核心觀念(為什麼要 EQ 耳機)

  • 多數耳機都為消費者口味而調校(所謂 Hi-Fi curve),原生頻響不等於中性,直接混音易失真判斷。

  • 先把耳機 EQ 到一個可預測的目標曲線(建議以 Harman 作為起點),再用你的作品翻譯結果去微調。

  • 重點頻段是 30 Hz–6 kHz:這決定了低頻、低中頻、上中頻與人聲的準確度;10 kHz 以上多為空氣感,對混音決策影響小。


二、選耳機 & 可否「吃 EQ」

  • 不是所有耳機都「吃 EQ」:很多動圈在超低頻會失真或頭房有限(例:HD650 超低頻明顯 roll-off,不要硬推 +10 dB)。

  • 平板磁鐵(planar)多半更能吃 EQ、低失真,對低頻修正空間較大。

  • 快速自測:放一個 20–150 Hz 的正弦掃頻,先加個 +10 dB 低架,慢慢掃;若聽到明顯「嗡鳴/破裂/抖動」,表示該區域推不動或失真。


三、拿什麼曲線當目標

  • Harman 作「起點」:科學目的在讓耳機的聽感更像良好房間裡的喇叭。真正的「偏好」主要在低頻量感。

  • 依你的翻譯結果微調:若混完到喇叭聽覺得低頻太多→把耳機低頻目標降 1 dB;反之則加一點。

  • Harman 的兩個實務提醒

    • 可能偏亮:混音時容易把高頻做得偏暗,留意參考曲對照。

    • 低中頻(≈300–360 Hz)常被挖:很多時候**加一點 300–360 Hz(+1~3 dB、Q≈1)**會讓翻譯更像喇叭。


四、如何取得你耳機的測量 & 目標差異

  • 上 AutoEQ 搜尋你的耳機,**優先看 oratory1990(GRAS 測試架)**的資料以保一致性。

  • 注意:不同測量者可能用不同目標曲線。確定你看的就是以 Harman 為目標的補償。


五、實際 EQ 操作原則

  • 濾波相位型式:用「最小相位(Minimum/Natural Phase)」,不要用 Linear Phase。

    原因:耳機/類比聲學本身有相位響應;線相位只改振幅不改相位,反而破壞本來的相位關係,聲像與低頻瞬態會變糟。

  • 頻段數量:越少越好

    • 盡量 ≤5 段(低架、高架 + 2~3 個寬 Q bell)。

    • 避免密集窄帶「鋸齒狀」修正,那會引入相位扭曲、抹掉耳機原有的自然聲底。

  • 10 kHz 以上不要細修:那些「凹洞/鋸齒」多半是耳廓/耳道共振與耦合造成的測量特徵,你實際不會感到同樣深;頂多用高架微調空氣感(±1~2 dB)。

  • 重點調整區

    • 20–150 Hz:先以 **低架(Q=0.7 左右)**配合你的耳機承載力微調;能推才推。

    • 1–2 kHz(耳增益區):若有凹陷,可寬 Q(Q≈0.7–1)小幅補 +1~2 dB,不要用窄 Q「戳點」。

    • 3–6 kHz:若整體偏亮,用寬 Q 溫柔地 -1~3 dB,不要逐一削尖刺。

    • >10 kHz:只用高架輕微 ±1~2 dB 即可。

  • EQ 外型:優先用 shelf + 寬 bell,少用窄 notch。


六、工具與工作流(Mac / Windows)

  • 系統層 EQ

    • Mac:SoundSource(內建許多 AutoEQ 檔)、EQMac、eq.app(大量預設,可再手調)。

    • Windows:Equalizer APO(支援載入 AutoEQ/IR,系統級)。

    • 也可用硬體 DSP(如 RME ADI-2 系列 7 段 PEQ、Topping + Topping Tune)把修正存在器材裡。

  • DAW 內 EQ

    • 任何原生參數 EQ即可(夠多段就好)。FabFilter Pro-Q 3若要照 AutoEQ 的 Q 值,請把 Pro-Q 的 Q 乘以 1.41(因為雙二階實作差異);嫌麻煩就用 DAW 內建 EQ。

  • Convolution IR 修正

    • 以 EQ 設計好後可導出 脈衝響應(IR),用如 MConvolutionEZ 載入。作者實測聽感在瞬態/高頻回響上較傳統 EQ 更乾淨(但仍應保持少段、平滑的目標)。


七、校準到驗證:一步步實作

  1. 確認耳機能吃 EQ:做 20–150 Hz 正弦掃頻 + 低架 +10 dB 測試。

  2. 抓基線:載入 oratory1990 的目標差異,轉成少段、寬 Q的等效設定(別照單全收每個鋸齒)。

  3. 鎖定四步調整

    • 低頻:低架到「聽得見、但不失真」。

    • 耳增益 1–2 kHz:如有凹,寬 Q 輕補。

    • 3–6 kHz:若偏亮,寬 Q 輕削。

    • 空氣感 >10 kHz:高架 ±1–2 dB 即可。

  4. 用參考曲 A/B:選 3–5 首你熟悉、動態優良的商業曲;小聲/中聲/偏大聲都聽。

  5. 喇叭交叉驗證:找良好聲學空間的喇叭(比器材等級更重要的是房間),同曲 A/B:若喇叭低頻偏多→把耳機低頻目標降 1 dB;若喇叭高頻刺→把耳機 3–6 kHz 再削 1 dB。

  6. 存成多個情境預設:如「安靜室內」「通勤」「深夜小音量」等,每個只差 ±1 dB 級距,避免大改。


八、常見誤區(避免事項)

  • 以為「曲線對齊越完美越好」→;過度微修=相位問題+失去耳機自然聲底。

  • 使用 Linear Phase 當修正 EQ。

  • 在 >10 kHz 做一堆窄帶補洞。

  • 盲信任何單一測量或 AutoEQ 檔,不做 A/B 與翻譯驗證。

  • 把「沒產生的頻段」硬推(如某些老監聽耳機的超高頻/超低頻),只會推到失真或推到錯的地方。


九、快速模板(起手式,請依耳機微調)

  • Low Shelf:60 Hz,±0~+3 dB(能推才加)。

  • Bell:1.5 kHz,Q≈0.8,+1 dB(補耳增益凹陷,視實測)。

  • Bell:4 kHz,Q≈0.7,-1~2 dB(若整體偏亮)。

  • High Shelf:12 kHz,±1 dB(只做空氣感)。


全部使用 Minimum/Natural Phase;段數盡量 ≤5。


十、檢查清單(出門翻譯前)

  • 低頻掃頻測試通過、無明顯失真/打架。

  • 參考曲在小/中/較大音量都不改觀感(Fletcher-Munson 影響受控)。

  • 換到喇叭(好房間)時,低中頻與人聲位置不跑。

  • 你的近期成品在多設備(耳塞、藍牙喇叭、車上)聽起來沒有系統性偏差。

  • 修正檔保持少段、可解釋;每次改動 ≤1–2 dB,留有回頭路。


HD25-II(HD25-1 II)我幫你做一個「少段、寬 Q」的起手式校正,照我們前面原則:重點放在 30 Hz–6 kHz、最小相位、盡量少段,先靠近 Harman 再用翻譯結果微調。HD25-II 的常見現象是:中低頻有隆起、次低頻延伸有限、3–6 kHz 偏亮、8–9 kHz 易有齒音感。以下給你兩套等效參數(一般參數 EQ / Pro-Q 3 用的 Q 值換算):


起手式 EQ(Minimum/Natural Phase,段數≤5)

  1. Low Shelf — 60 Hz,+2.0 dB,Q=0.70

    (若做低頻掃頻出現失真/鬆散,就降到 +1 dB 或 0)

    ‣ Pro-Q 3:Q=0.99

  2. Bell — 110 Hz,−2.5 dB,Q=1.00

    (收掉 HD25 的中低頻鼓脹,讓次低與低中分離)

    ‣ Pro-Q 3:Q=1.41

  3. Bell — 1.6 kHz,+1.5 dB,Q=0.80

    (適度補「耳增益」區,還原人聲與主體)

    ‣ Pro-Q 3:Q=1.13

  4. Bell — 4.2 kHz,−2.0 dB,Q=0.70

    (壓亮感/刺感,用寬 Q 一刀帶過,不要逐點削峰)

    ‣ Pro-Q 3:Q=0.99

  5. Bell — 8.5 kHz,−1.5 dB,Q=1.20

    (視齒音情況微修;若你本身對高頻不敏感可降到 −1 dB)

    ‣ Pro-Q 3:Q=1.69


可選:High Shelf 12 kHz,±1 dB 微調空氣感即可;10 kHz 以上不要做窄帶補洞


使用與驗證(超快流程)

  1. 能不能吃 EQ:播 20–150 Hz 正弦掃頻,開著上面 Low Shelf,音量拉到你實際混音音量;若出現顫抖/破聲,將 Low Shelf 降 1–2 dB 或略微提高分頻點到 70–80 Hz。

  2. A/B 參考曲:挑 3–5 首熟悉商業曲,小聲/中聲/稍大聲都聽;若覺得整體偏暗,就把 4.2 kHz 段改成 −1 dB;若低頻仍鼓脹,把 110 Hz 再減 0.5–1 dB。

  3. 喇叭交叉驗證(有機會的話):好房間的喇叭上聽同一批曲與你作品;若喇叭低頻偏多→把 Low Shelf 或 110 Hz 各回調 −1 dB;若喇叭上覺得人聲後退→把 1.6 kHz 多 +0.5–1 dB。

  4. 存兩個版本:室內常規版與小音量版(小音量版把 Low Shelf +1 dB、4.2 kHz −0.5 dB)。


小提醒

  • 相位:請用 Minimum/Natural Phase,不要用 Linear Phase。

  • 段數:能 5 段解決就別加第 6 段;每次微調以 ±1 dB 為單位。

  • 避免:在 10 kHz 以上用窄 Q 補洞;把耳機做不到的頻段硬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