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演算法、情緒與公共討論:從「追求點擊」到「追求解方」的路徑圖

 

演算法、情緒與公共討論:從「追求點擊」到「追求解方」的路徑圖

TL;DR:研究多數支持你的直覺——以互動為目標的社群平台,確實會放大情緒強烈、指責與煽動性的內容,讓分裂比解方更容易被看見。不過,演算法通常是「擴音器」而非單一成因;人的偏好與社會脈絡同樣重要。真正有效的改變,來自調整平台激勵、設計更有建設性的互動,以及把創作習慣轉向「問題—證據—方案」。


一、問題意識:為什麼我們越吵越遠離解決方案?

  • 為了留住注意力、提升廣告收益,多數平台以**互動量(like、share、留言、觀看時長)**做為排序信號。

  • 高喚起情緒(如憤怒、恐懼、嘲諷)與道德情緒語彙往往更能觸發互動,因此誇大、貼標、指責比溝通與求證更有「回報」。

  • 使用者在回饋循環中學會什麼能紅,創作者也調整題材與語氣以迎合演算法,公共討論便逐步向兩極與快感靠攏,遠離耐心的協作與試驗。


二、運作機制:演算法如何把「分裂」變成「績效」

  1. 互動導向排序

    • 以點擊與停留時間作為「品質代理指標」時,平台容易將極端與情緒性內容排到更前面。

    • 結果是:更常看到對立與妖魔化敘事,較少看到艱難但有建設性的討論。

  2. 回饋學習與內容適應

    • 受到演算法獎勵,創作者逐步增加情緒用語與對立框架;受眾也更傾向分享新奇、驚悚、憤怒的貼文。

    • 這種「學習」不需要陰謀,只要成效指標選錯了方向。

  3. 選擇性接觸與同溫層

    • 使用者本來就偏好同溫訊息;演算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形成過濾泡泡。

    •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發現同溫層並非無所不在,而且跨群接觸若設計不良可能反效果(例如讓人更反感);這提醒我們,設計細節比單純喊「多看不同觀點」更重要。


三、研究共識與分歧:我們已知、未知與具爭議之處

已見一致的方向

  • 高喚起情緒內容更擴散:不論正面或負面,只要能激起情緒,就更容易被分享。

  • 假訊息與聳動內容更易傳:新奇與情緒性提高轉傳機率,真實但平淡的資訊不占優勢。

  • 少數活躍者放大影響:錯誤資訊或極端內容的分享常集中在小群體,但其擴散效應可能很大。

仍有爭議與情境差異

  • 演算法是否「導致」極化?

    • 有研究觀察到排序機制強化情緒與群體對立,但也有大型實驗指出短期關閉或改動排序對態度改變有限。

    • 解讀:演算法影響資訊環境,但政治極化還牽涉到線下結構與身分政治等更深層因素。

  • 回聲室到底有多厚?

    • 在某些平台、族群與議題上,回聲室效應明顯;在另一些情境下,平台反而增加了對異議的曝光。

    • 關鍵在於:在哪裡接觸到什麼類型的異議,以及互動被如何框定


四、社會層面的後果:當注意力被憤怒綁架

  • 情感極化上升:對「他群」的反感提高,合作意願下降

  • 求解能量被抽走:媒體循環聚焦於指責與表演,政策與方案的訊息密度不足

  • 錯誤資訊與操弄風險:情緒化與新奇偏好讓造假更有利可圖,治理更困難。

  • 心理健康與社會信任承壓:長期處於高度爭議與對立語境,會壓縮信任空間、影響福祉。


五、反作用力:研究支持的「有效解方」

重點:不要只靠內容審查。更高槓桿的是激勵與介面設計

  1. 準確性與慢速化「微干預」

    • 在分享前提示「先想想準確性」,或要求先開文閱讀再轉傳,能顯著降低不實與情緒轉發

  2. 降低即時炫耀性指標

    • 弱化公共點贊/轉發計數、延後顯示、或聚合呈現,能減少表演型互動,鼓勵深思回應。

  3. 「橋接式」排序信號(bridging signals)

    • 跨群尊重互動、問題定義清晰、解決方案可行性等,納入演算法權重,鼓勵建設性分歧

  4. 結構化協作空間

    • 在平台或獨立場域導入公民審議、共識發掘工具(如議題聚合、立場視覺化),能降低情感對立並收斂具體選項。

  5. 透明度與問責

    • 公開排序邏輯的大方向與影響評估,讓外部審看與學界合作成為常態,對齊公共利益


六、把「責怪」變「解題」:三方行動指南

平台(Product / Policy)

  • 改寫 KPI:從純互動轉向可信度、理解度、解題貢獻

  • 介面加摩擦:分享前閱讀、跨來源比對、傳播速率限制。

  • 放大「好互動」:把尊重式提問、證據支持、方案回饋作為可見度信號。

  • 定期影響稽核:發布透明報告,開放外部研究者複核。

創作者(You / Me / 媒體)

  • 三段式框架

    1. 問題定義(範圍、受影響族群與指標)

    2. 證據快照(數據、研究共識與不確定性)

    3. 方案選項(可執行步驟、成本—效益—風險)

  • 語氣轉換:少用道德羞辱與全域貼標,多用可驗證主張與界線條件

  • 質量保護:固定事實核查流程引用紀律;公開更正機制。

讀者(公民/組織成員)

  • 先問三題:這則內容的證據是什麼與解方有何關我轉傳是否增加公共理解

  • 建立資訊飲食:訂閱跨光譜以方案為導向的來源;定期「退場」做深度閱讀。

  • 練習「鋪路式」互動:以問題與補充資料回應,而非人身標籤。


七、實用工具:發文前的 10 項檢核表(可直接套用)

  1. 我清楚定義了問題與受影響對象嗎?

  2. 至少引用了兩個以上獨立來源嗎?

  3. 有標示不確定性限制條件嗎?

  4. 提出了具體可執行的下一步嗎?

  5. 有避免以偏概全群體貼標嗎?

  6. 標題是否描述內容而非只刺激情緒?

  7. 內容能被事後驗證(數據、連結、方法)嗎?

  8. 我是否鼓勵異議並提供理性回饋的路徑

  9. 轉發會增加理解而不是只增加熱度嗎?

  10. 若這則貼文成為風向,社會成本—效益如何?


結語:把注意力從「誰錯」轉回「怎麼做」

演算法不是萬惡之源,但錯誤的激勵會不斷把我們推向情緒與分裂。好消息是:激勵可以被重新設計,內容習慣也可以被重塑。當平台調整排序信號、創作者採用「問題—證據—方案」的敘事、讀者以檢核表自我約束,我們就能把公共討論從「指責競賽」拉回「共同解題」。這不只是一種內容策略,更是我們對彼此與公共利益的共同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