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整理在「權力/地位差距大」的互動裡,地位較低者常見的回應變化與影響(含語言、非語言與心理層面):
語氣更緩和、責任更模糊:大量使用緩和詞(也許、可能、我想)、被動語態(「可以被考慮」)、條件句與道歉開場,以降低冒犯與責任感。
「緩和話語(mitigated speech)」增加:把不同意或壞消息包裝得更委婉(例如「也許我們可以再看看這個選項」其實是在說「我不同意」)。
內容自我審查:報喜不報憂(MUM effect)、避免提出顛覆性想法或明確否定;只分享「安全」資訊,導致上意下達多、下情難上達。
話語權縮減:發言更短、更少打斷他人、較少主動開啟話題;傾向等指示或被點名才發言,容易形成「沉默螺旋」。
問句與確認行為增加:以詢問代替陳述(「這樣是否可行?」)、頻繁尋求允許或確認,以減少被責備風險。
非語言訊號更順從:較少直視、更多點頭與附和、姿勢收縮、笑來緩衝緊張;聲量降低、語速可能加快(焦慮)或放慢(謹慎)。
權威與社會期望偏誤:更容易接受上位者觀點(authority bias)、順從團體共識(群體思維),降低異議、創新與風險揭露。
認知負荷與焦慮提升:一邊計算「怎麼說才安全」、一邊組織內容,造成思考變慢、錯漏率上升。
數位溝通的「格式化禮貌」:郵件或訊息使用更多敬語、客套收尾、擴大抄送範圍(CC 上級)求自保,語氣更保守、表情符號用來緩衝。
文化與身分的放大效應:在高權力距離文化、資歷較淺、新進或少數身分者,以上現象更明顯;性別刻板印象也可能影響被打斷與被聽見的機率。
決策品質風險:關鍵異常與風險不上報(醫療、航太、製造等高風險領域尤甚),導致「早知道」式的事後後悔。
語用策略切換:依對象切換稱謂、敬語與代稱(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以符合對方期待與階層規範。
如果你想降低這些效應、讓回應更真實可用,常見做法包括:明示「錯誤不懲罰、隱匿才是風險」、在會議中指名輪流提反方觀點、引入匿名回饋管道、設定「紅旗詞」一喊即停、把「我不知道/我不同意」列為可嘉獎的語句,並用追問式而非審問式的回饋(例如:「說說你看到的風險?」而非「為什麼你沒早說?」)。
當我們說模型「亂說話」(hallucination),它其實是在不確定時給出自信且貌似合理的答案;人類的「說謊」與「避重就輕」則是在社會情境下管理印象與風險。兩者看似不同,本質上卻共享一條脈絡:在不確定 + 有壓力/有獎懲的環境裡,輸出「看起來對」比承認不知道更有「報酬」。下面把相似處、差異點,以及我們能採取的改進分別說清楚。
定義快拆
模型的「亂說話」:在缺乏依據或超出知識邊界時,仍輸出具體且自信的內容(常無法自動標示低信心或提供來源)。
人的「說謊」:明知為假仍刻意陳述,具有欺騙意圖。
人的「避重就輕」:不必然造假,但選擇性表述、轉移焦點、過度包裝或模糊化,以降低責任與衝突。
關鍵差別:意圖。模型沒有主觀意圖與道德責任;人的說謊則具意向性與倫理意涵。但兩者都會在某些獎懲制度下產生「看起來對就好」的行為。
共同的底層驅動
激勵錯置(Incentive misalignment)
模型:訓練與評測多回饋「答對率」,很少獎勵「誠實表達不確定」(例如:不鼓勵回答「我不知道」)。
人:組織壓力、面子文化、權力距離,讓「報喜不報憂」與圓滑話語更容易被獎勵。
不確定性壓力(Epistemic uncertainty)
模型:資料長尾、知識空缺、檢索失敗時仍要產生輸出。
人:資訊不完整、記憶偏誤與時間壓力下,傾向給出可接受而非可驗證的答案。
計算與認知限制
模型:推理與檢索資源有限、部分任務本身困難(例如複雜多步推理)。
人:工作記憶有限、認知負荷高,容易用啟發法「腦補」。
社會與互動成本
模型:對齊過程若偏向「迎合用戶」,可能學到逢迎語氣。
人:權威偏誤、群體思維、關係維繫成本,推動**緩和話語(mitigated speech)**與選擇性揭露。
輸入品質與語境噪音(GIGO)
模型:訓練語料混有錯誤或過時資訊。
人:道聽塗說、記憶重構、刻板印象也會餵出錯結論。
重要差異
意圖與責任:模型不存在「想騙人」;人類說謊牽涉倫理與責罰。
可稽核性:模型可提供機率、來源與推理步驟(若設計如此);人類多半只有敘述與佐證文件可查。
可塑性:模型行為能被介面、評測與訓練目標快速重塑;人的行為變更常依賴文化與制度改革,週期更長。
警訊清單:你正在看見「亂說話/避重就輕」嗎?
過度具體卻無來源(模型與人皆然)。
語言過度緩和或堆疊條件句(「也許…可能…大概…但應該沒問題」)。
前後不一致:換個問法就換答案/同題多次說法不穩。
把握度與證據不配:信心滿滿,但無可驗證依據。
轉移戰場:答非所問、把焦點從可驗證的事實轉到抽象理念或他人動機。
我們可以怎麼做(雙線並行:AI 系統設計 × 人類溝通設計)
A. 改善語言模型的策略
把「不確定也有分數」寫進規則
在任務與評測中明訂信心門檻與「可接受的 IDK/請求澄清」行為(例如:信心 < 75% 時必須要求更多資訊或附來源)。
指標不只看答對率,也追蹤誤導率、引用率、校準度(信心 vs. 實際正確)與適度拒答率。
強制「來源優先」的介面與工作流
預設開啟檢索/工具(RAG、資料庫、計算器),先找證據再作答;無證據時以模板回應:「目前無可靠來源,建議…」。
對「具體事實」型問題,沒有來源就不允許輸出(hard guardrail)。
雙階段輸出
第一步只判斷:能答?需查?應拒? 第二步才輸出最終答案。把「要不要答」的判斷做成可監控的決策點。
校準與反事實檢查
訓練或後處理加入信心標註與自我一致性檢查(同義重問、反向提問);不一致時降級輸出、改為請求澄清。
資料與測試治理
為關鍵領域(醫療/法務/財會)建立黃金語料與否定樣本;用紅隊測試專打長尾與高風險題,將誤導案例納入回訓。
小結:把「不確定就不要瞎猜」變成可被測量、被獎勵、被強制執行的產品與評測預設。
B. 改善人類溝通與組織情境的策略
把「不知道/需要更多時間」合法化
在會議與文件中明文允許:「列出信心等級與假設」,低信心不是扣分而是提醒。
以事前約定的格式回報:S-S-S(Statement 觀察、Source 來源、Surety 把握度 %)。
反向激勵:錯誤的成本 > 誠實的成本
對於無根據的拍板或過度肯定,設計事後追蹤與學習回饋;對「提早示警」與「請求澄清」給予可見獎勵。
結構化「不同意」
每次決策預留兩位「反方提案人」;使用預先設計的反方問題清單(最壞情境?缺什麼數據?如果明天被問責,我們能拿出什麼證據?)。
降低權力距離對溝通的傷害
Round-robin 發言、匿名意見箱、主持人先說自己的不確定點;避免讓新人或少數身分者只當記錄員。
把「來源與可驗證性」做成習慣
簡報與備忘錄標準欄位:資料時間、取得方式、可重現步驟;沒有就標註「主觀判斷」,並列出驗證計畫。
實用工具包(拿去就能用)
回應模板(模型與人皆適用)
我能確認的事:…(附來源)
我不確定的事:…(為何不確定/缺什麼)
下一步:…(取得證據、誰在何時完成)
三問自檢:
能證明嗎?(來源/程式/數據)
一致嗎?(重述與交叉提問結果一致?)
值得答嗎?(低信心時,回答是否比請求澄清更有用?)
會議規範一句話:
「低於 70% 把握度,一律請求澄清或提出驗證計畫,不鼓勵拍腦袋的結論。」
末章:把「誠實的不確定」變成新預設
不論是模型的亂說話,還是人的說謊/避重就輕,都不是單一個體的道德瑕疵,更多是制度與激勵的可預期產物。要改善,不只靠「更聰明的模型」或「更勇敢的人」,而是把不確定性的表達、驗證與拒答,嵌進評測、流程、介面與文化裡。當承認不知道也能拿到分數、也被視為專業的一部分,亂說話自然就會變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