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社群內容為什麼越來越像「指責競賽」?

 

社群內容為什麼越來越像「指責競賽」?——問題、證據與行動手冊

重點先看:互動至上的排序,確實偏愛高情緒、誇大與貼標內容,讓我們的注意力從「解方」轉向「怒氣」。但演算法多是擴音器,不是唯一成因。研究也指出多種可行的微調(準確性提醒、加摩擦、預先識讀 prebunking、審議式討論)能把討論拉回解決問題。 (PNAS)


一、目前所碰到的問題(Problem)

  1. 互動驅動的排序把「高喚起情緒」推到眼前
     平台依讚、分享、留言、停留等訊號排序;結果,憤怒與道德情緒語彙更容易被擴散,創作者與使用者也會「學會」用更強烈的語氣以博取回饋。 (PNAS)

  2. 誇大與錯誤更容易衝散
     Twitter(現 X)的多年資料顯示,假訊息比真訊息傳得更快、更深、更廣,主要來自人而非機器人。這讓「誇張、指責、妖魔化」在注意力競賽中吃香。 (Science)

  3. 參與式排名放大對立與敵意
     隨機對照研究比較「按互動排名」與時間序,發現前者更放大黨派性、情緒性、對外群的敵意,而且不一定符合使用者自述偏好。 (PMC)

  4. 平台權重設計曾明顯獎勵「憤怒」
     臉書一度把表情回應(含「怒」)的權重視為按讚的五倍,後續才調整。這類設計會間接鼓勵更刺激的內容。 (The Washington Post)

  5. 同溫層與「錯位的跨群接觸」
     演算法與自選追蹤都會限制跨觀點接觸;更棘手的是,硬塞對立觀點有時會適得其反,讓部分族群更極化。 (PNAS)

  6. 「退社群」有代價,也非萬靈丹
     隨機實驗顯示,短期停用 FB 提升主觀幸福感降低新聞知識與政治參與;最新整合研究對「社群戒斷是否改善福祉」給出混合結果。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二、研究的證據告訴我們的(Evidence)

A. 內容為何「越情緒越擴散」?

  • 道德情緒語彙 → 更高擴散(Twitter/Facebook 實證)。 (PNAS)

  • 高喚起情緒(敬畏、憤怒、焦慮) → 更易病毒式傳播(《JMR》分析 NYT 文章)。 (SAGE Journals)

B. 假訊息與聳動更有利於擴散

  • 假訊息比真訊息傳得更快更遠,主因是人偏好新奇、情緒性內容。 (Science)

C. 排序與設計的可觀察影響

  • 參與式排名放大外群敵意與負面情緒(隨機實驗)。 (PMC)

  • 表情權重>讚曾刺激更挑動情緒的貼文被推播。 (The Washington Post)

D. 不是全靠演算法:大型實驗的「界線」

  • 2020 美國大選的跨平台研究:演算法強烈影響看到的東西、出現意識形態分隔;但短期改動排序未顯著改變受試者的政治態度/極化。 (Science)

E. 有哪些有效干預?

  • 準確性提醒(accuracy nudge):在分享前把注意力拉回「正確性」,提高分享品質、降低錯誤(含 Twitter 田野測試)。 (Nature)

  • 加摩擦(讀再轉、限轉發):Twitter 的「先閱讀再轉推」讓點擊增加 40%;WhatsApp 的限次轉傳與「停用多媒體」在選前降低錯訊曝露。 (The Verge)

  • 創作前提醒粗言:X/Twitter 的「重想一下」提示,34% 使用者因此修改或放棄發送;被提醒者之後冒犯性回覆減少 ~11%。 (TechCrunch)

  • 預先識讀 Prebunking / 免疫接種:短片或遊戲先曝光常見操弄手法,可在 YouTube 廣告情境與跨文化樣本中降低受騙易感性。 (Science)

  • 審議式討論:如 Stanford「America in One Room」的審議民調,多次顯示降低情感極化、找到交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 解方導向新聞(solutions/constructive journalism):系統性回顧顯示,能改善情緒與參與動機,但不一定提高分享或留言。 (SAGE Journals)

F. 也要看到限制

  • 跨群校正誤解有時可減少敵意(更準確的「對方其實沒那麼極端」),但不是萬靈丹:最新研究對其降低極化/反民主態度的效果呈弱或不穩定。 (PNAS)


三、使用者行動手冊:挑選內容/參與討論/發文(Practice)

目的不是「少看網路」,而是把注意力對準解決問題。以下每一條都附上能支撐它的實證脈絡。

A. 挑選內容:用「低誤導、高可驗證」取代「高喚起」

  1. 三步快篩
    來源(是否具名、可追溯)→ 證據(數據/研究/方法)→ 情緒(是否用憤怒、羞辱來帶動)。高喚起≠高品質。這能避開演算法對情緒的偏好陷阱。 (PNAS)

  2. 主動預防(prebunk):看過 1–2 支「識別操弄手法」短片或玩一次 Bad News 類遊戲,能在日常滑動時提高識別力。(University of Cambridge)

  3. 多元但有結構的資訊飲食:關注跨光譜來源沒錯,但要以議題與方法為中心(例如同題的資料法、政策評估),避免只追看「反方情緒貼」。跨群暴露若未設計,可能反效果。 (PubMed)

  4. 注意「社群戒斷」的取捨:短期停用可能較快樂,也可能較不知情;與其全停,不如定時、定量與定源。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B. 參與討論:把衝突導向協作

  1. 慢一秒再回:平台的小摩擦能改變行為;你也可以自加摩擦——先開文再回、先重讀再送。(The Verge)

  2. 用「鋪路式提問」取代理所當然:請對方補充數據與假設,比貼標有效;幽默與非攻擊語氣在實驗中能降低無禮。 (Oxford Academic)

  3. 校正想像中的對方:我們常高估對方極端;在提出結論前,先用一則可靠資料對齊「典型對方」的真實立場。效果有限但方向正確,尤其搭配其他做法。 (PMC)

  4. 把討論移至「結構化空間」:若議題重要,嘗試使用審議或共識工具(線上工作坊、投票聚類、議題地圖);相關研究顯示有助降溫、聚焦方案。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C. 發文:用「問題—證據—方案」取代「指責—放大—對立」

套用以下8 點清單,把發文轉成能促進集體學習的素材。

  1. 問題定義:界定對象、規模、衡量指標。

  2. 證據快照至少兩個獨立來源,並標示不確定性。

  3. 方案選項:列出可執行下一步與成本—效益—風險。

  4. 少用高喚起標題:避免把「怒氣」當成注意力捷徑。 (SAGE Journals)

  5. 避免外群妖魔化:道德情緒語彙雖能擴散,卻會拉高敵意。 (PNAS)

  6. 先讀再轉:自己成為那個「先點開文章」的人。 (The Verge)

  7. 加上準確性提醒:一句「如果你也在意準確性…」能提高受眾辨識與分享品質。 (Nature)

  8. 連結到共識與審議資源:引導讀者到結構化協作空間,而非戰場。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四、我們先前討論「欠缺」而這裡補上的證據(New-to-you)

  • 參與式排名的因果證據:隨機實驗直接比較時間序與互動排序,量化了外群敵意與情緒內容的放大。 (PMC)

  • 平台權重的設計效應:臉書曾把表情回應權重視為讚的五倍,帶來更情緒性的內容被推播。 (The Washington Post)

  • 加摩擦的實際數據:Twitter 的「先讀再轉」與「重想一下」提示,分別拉高點開率 40%、讓34% 使用者收斂或撤回。 (The Verge)

  • Prebunking 的場域實驗:YouTube/跨國研究證實,預先識讀影片能在真實曝光下提升識別力。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審議式討論的降溫效果:A1R 與後續州級試點顯示,跨黨派在方案層面找到交集、降低極化指標。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 解方導向新聞的邊際效益改善情緒與內在動機,但對社群互動指標的提升有限,提醒我們要把 KPI 放回「理解與解方」。 (SAGE Journals)

  • 「修正誤解」的邊際性:校正對對方的錯誤想像有幫助但效果有限;單靠它難以治癒極化或反民主態度。 (Phys.org)


五、結語:把注意力從「誰錯」拉回「怎麼做」

演算法確實為情緒與對立加了油門,但油門可以重新調校,而我們每個人的駕駛習慣也能改:挑內容時避開高喚起陷阱、參與討論時把衝突導向協作、發文時以問題—證據—方案為核心。把公共討論從「指責競賽」轉回「共同解題」,需要平台、創作者與讀者同時調整激勵與行為。今天就從下一則貼文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