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工具只是工具:我的反省


給正在做音樂、也熱愛買器材與外掛的你。


我的起點(1996)


1996 年,我被幾位歐洲交換學生拉進電子音樂的世界,同時也著迷於美國的嘻哈。那時我泡在《Future Music》《Sound On Sound》這類雜誌,逛論壇、聽無數 demo、跟網友交換心得,也常跑到別人家或排練室一起做歌。

一路上,我跟樂團合作、進錄音室上班、錄過現場與演唱會,接觸了很多人才與器材。(老實說,年少時也為了嘗鮮裝過盜版軟體——這不是值得鼓勵的事,但它確實是我探索的一部份。)


一路繞過去,我學到什麼?


我曾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效果器、外掛、器材與各種技術,最後反而把自己推向「製作端」:做工程、做後期、做很多別人的作品。說不上不愛,但我更想成為創作與演奏的人。回頭看,我最大的遺憾是——把太多精力放在工具,而不是「音樂本身」。


工具是解題,不是主角


在 45 歲的現在,我更確定一件事:

工具用來解決問題;人、點子與表現,才是音樂的主角。

  • 「食材」=創作與表現力:點子、作曲編曲、樂器手感、合成與音色設計、唱功與表演、基礎錄音觀念。

  • 「成品」=能打動人的輸出:一首會讓人循環播放、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歌。


當食材夠好、烹調(表演與錄音)到位,製作會變得簡單;你不需要「更華麗的器材」才能做出好音樂。


外掛只是「調味料」


外掛像「調味」:

  • 原料(旋律、節奏、歌詞、演奏、情感)新鮮,少鹽就很香

  • 原料不新鮮,再多調味也只是掩蓋。

  • 如果問題出在「創作者」,就該升級創作者,而不是升級外掛。


如果可以重來


我會把更多時間放在:

  • 寫歌:旋律線、和聲進行、段落設計。

  • 樂器:把一種樂器練到能「說話」。

  • 聲音設計:用一台合成器練出可用又有個性的音色。

  • 歌唱與表演:控制情緒與動態,讓麥克風前的你更有說服力。

  • 錄音基本功:收對的聲、擺對的 mic、演對的 take。


給年輕創作者的行動清單


1. 一週一歌,連續 8 週

限制:不重複使用同一種節奏 Loop;每首歌至少一段「可清唱」的旋律。

目標:練「點子密度」與旋律記憶點。


2. 單機練功月

挑一台軟硬體(DAW/Synth/鼓機)只用它 30 天

目標:熟到能在 30 分鐘內把腦中想法落地。


3. 無外掛挑戰

只用 EQ、Compressor、Reverb 這三樣基本處理完成一首歌。

目標:用編曲與表演解決問題,而不是靠堆疊特效。


4. 90 分鐘成品衝刺(SPRINT)

設定時限:從空白到「可公開的 Demo」。

目標:強化決策速度與取捨能力。


5. 反向工程

找一首你愛的歌:抄和弦、抄節奏、重建音色,最後改成你的版本。

目標:拆解經典的「組裝邏輯」。


6. 表演者視角錄音

每次錄音先問:如果現場只有我一把琴與一支麥,我要怎麼打動人?

目標:讓作品即使「去製作化」也站得住腳。


器材購買的三個問題


在按下「結帳」前,問自己:

  1. 這東西能讓我更快完成作品嗎?

  2. 若不用它,我是否有替代流程

  3. 30 天後,它還會留在我的模板裡嗎?

    如果三題有兩題答「否」,先不買。


極簡製作的基礎清單(夠你做出專業作品)

  • 一套熟悉的 DAW(任何一套,但要「熟到閉眼能操作」)

  • 一支可靠的 動圈麥克風 + 簡單 音訊介面

  • 一副你熟悉的 監聽耳機 或喇叭

  • 三件基本處理:EQ / Compressor / Reverb

  • 你最懂的一台 主力合成器或軟音源(選一個,深挖)


心法:把時間花在「會留下來的東西」

  • 外掛會過時,手感與審美不會

  • 器材會換代,你的聽力與判斷會一直跟著你

  • 你越能在「演出、編曲、錄音」前端解決問題,後端就越輕鬆。


三句話總結

  1. 工具用來解題,人用來創作。

  2. 先練食材,再談調味。

  3. 投資在寫歌、演奏、聲音設計與錄音基本功——永遠回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