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如何做出真正「聰明的筆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46Rqh5zHE

以下是影片《How To Take Smart Notes (3 methods no one's talking about)》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主題:如何做出真正「聰明的筆記」

讓筆記不只是抄寫與高亮,而是轉化為有系統、有邏輯的思考工具,有助記憶、學習與創造。


❗ 問題:學習的錯覺(Illusion of Competence)

  • 我們常常在閱讀時畫重點、劃線、做筆記,但過幾分鐘後就忘記內容。

  • 原因是這些動作讓大腦產生「我正在學習」的錯覺,但實際上並未真正理解與記憶。


✅ 解法:Smart Notes(聰明筆記)三要素


1️⃣ 主動式筆記(Active Notes)

  • 不只是抄錄作者原文,而是重組內容,變成自己的語言與邏輯架構

  • 使用 Q/E/C 筆記法(Cal Newport 命名):

    • Q:Question(問題)

    • E:Evidence(證據/舉例)

    • C:Conclusion(結論)

📌 實作方式:

  • 閱讀時對「結論」做圓點記號(•)

  • 對「例子」做橫線記號(—)

  • 閱讀完一段後,組合出一段 Q/E/C 筆記(如《原子習慣》中提到的習慣養成觀念)


2️⃣ 原子化筆記(Atomic Notes)

  • 將每一個 Q、E、C 拆開成獨立筆記(一筆一概念)。

  • 相比傳統「一整份筆記」或「單一 Word 檔」,原子筆記能夠更靈活地重新排列、跨主題連結

📌 好處:

  • 不受限於直線式(A→B→C)思考

  • 水平思考、跳躍性連結、多維組合

  • 為 Zettelkasten 筆記法打基礎


3️⃣ 連結性筆記(Connected Notes)

  • 將新筆記連結到你已知的概念上,加強理解與記憶,避免「只記得片段」的學習假象。


🧭 Zettelkasten Compass(思考羅盤)

方向 中文說明 英文對應 說明
🧭 北(North) 這個概念從哪來?(來源背景) Where does this idea come from? 探討這個概念的背景、出處、作者為什麼會提出這個主張。
🧭 西(West) 有什麼類似概念?(關聯連結) What is similar to this idea? 找出與此概念相似的理論或觀點,建立橫向知識連結。
🧭 東(East) 有什麼相對立或衝突的概念?(競爭觀點) What competes with this idea? 挖掘對立、質疑、限制或不同觀點,讓思考更全面。
🧭 南(South) 這個概念還能延伸到哪?(應用與衍生) Where can this idea lead to next? 發展應用場景、衍生概念、跨領域啟發或後續問題。

📚 應用範例:《Atomic Habits 原子習慣》

💡 中心概念:

"You do not rise to the level of your goals. You fall to the level of your systems."
(你不會提升到目標的高度,而是跌到系統的水準)


🧭 四向延伸思考:

🧭 North:Where does this idea come from?

  • 來源於對「目標導向思維」的反思。

  • 作者 James Clear 指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常常擁有相同的目標,差異在於他們建立的日常系統。

✅ 中文例句:
這個觀點源自對傳統「設立目標就能成功」迷思的挑戰。


🧭 West:What is similar to this idea?

  • 類似概念如 Systems Thinking(系統思維)Kaizen(持續改善)

  • 與《The Toyota Way》的日常流程管理理念相似。

✅ 中文例句:
這與系統思維強調「流程決定結果」的觀點不謀而合。


🧭 East:What competes with this idea?

  • 競爭概念是:「目標設立是關鍵成功因素」

  • 比如 OKR(目標與關鍵結果)強調設立明確目標以提升行動聚焦。

✅ 中文例句:
反對者可能認為,沒有清楚目標的系統很容易失去方向與效率。


🧭 South:Where can this idea lead to next?

  • 應用於:

    • 個人:建立晨間習慣或戒掉拖延

    • 組織:優化流程改善團隊效率

    • 社會:設計政策系統以改善公共健康或氣候變遷行為

✅ 中文例句:
這個系統導向思維可以應用於公司制度優化,也能幫助改善個人減重與健康目標的達成方式。


✅ 小結:

Zettelkasten Compass 幫助你:

  1. 不只吸收資訊,更能加工思考

  2. 建立多維度的理解與記憶

  3. 讓知識從靜態筆記變成動態網絡




🧠 延伸觀念

  • Charlies Munger:「如果事實不連結在知識的框架上,就無法被有效使用。」

  • 知識必須被整理、分類、連結,才能成為可用的思考工具。


📌 總結 Smart Notes 精華:

特點 說明
🧠 主動式 將知識重組成自己的語言與結構(用 Q/E/C 分析)
🧱 原子化 每一個想法獨立成筆記,便於組合與重構
🔗 連結性 用既有概念連結新知,建立多維知識網絡

📚 推薦行動

  • 使用卡片系統、Zettelkasten App、Notion、Obsidian 等數位工具建立原子筆記庫。

  • 每天閱讀完內容後用 Q/E/C 拆解,並用 Zettelkasten Compass 延伸思考。



職場人士提供實用的筆記技巧與文具建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Wb8OAWa-E&list=WL&index=17

以下是影片《Note-taking for Working Professionals 👩‍💻 3 Strategies and Tips》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主題:

影片針對職場人士提供實用的筆記技巧與文具建議,幫助提升工作效率與行動力。


🧠 筆記觀念轉換

  • 學生筆記:重記憶、理解。

  • 職場筆記:重任務、行動、溝通

  • 建議建立一套一致且可行動化的筆記系統,聚焦「目標」與「待辦事項」。


✏️ 三種職場筆記策略

1️⃣ 色彩標記法(Color-Coding)

  • 利用不同顏色區分重點:

    • 亮色:截止日期、緊急事項。

    • 淡色:行動項目、關鍵摘要。

  • 📌 推薦工具:

    • Uni Jetstream 4&1 金屬多功能筆:四色筆+自動鉛筆。

    • Leuchtturm1917 筆記本:有索引、可記日期、線條清晰。


2️⃣ 圖像化筆記(Diagramming)

  • 適合視覺型思考者:用心智圖、流程圖替代線性筆記。

  • 📌 推薦工具:

    • Midori MD Frame 筆記本:大片空白可自由繪圖,附索引貼紙與書籤。

    • Pentel Orenz Nero 自動鉛筆:筆芯自動伸縮不易斷,會議中安靜不干擾。


3️⃣ 簡寫與模板化(Shorthand & Templating)

  • 建立常用詞語的速記縮寫

  • 可利用可移動便條貼反覆使用。

  • 📌 推薦工具:

    • Hightide 可重貼標籤紙:標註會議紀錄或做書籤。

    • Maruman Mnemosyne 筆記本:分三欄設計,結構清晰。

    • Laconic Style 筆記本:每次會議雙頁對開設計,簡單好整理。

    • Parker Jotter 原子筆 or Pentel Energel Philography:氣質、書寫流暢又快乾。


✅ 會議後的行動筆記技巧

  1. 確認下一步行動

    • 標記任何未解決問題。

    • 在會議中或會後儘快詢問,趁記憶猶新。

  2. 整理待辦清單

    • 將行動項目轉移到桌面型提醒工具

    • 📌 推薦:Midori Stand Memo Pad(每日清單/週計畫/時段規劃多樣格式)。

  3. 設立迷你目標(Mini Goals)

    • 小任務完成 → 增加動力、累積成就感。

    • 📌 推薦:Gakken Write White+ 白板筆記本

      • 白板材質可重複擦寫。

      • 含 2 張空白、3 張方格與 1 張 36項代辦清單頁。


📝 建議筆記模板(適用於會議)

🗓 日期與標題
👥 參與者清單
📌 區塊一:議程、待解項目、問題
📚 區塊二:關鍵重點
✅ 區塊三:行動項目與負責人

🎭 辦公文具小提醒

  • 入職後熟悉辦公文化後,再決定是否攜帶有個人風格的文具(如吉卜力筆記本)。

  • 找到平衡點:「讓辦公桌有個性,又不違和」。


🎬 結語

  • 筆記不只是紀錄,更是職場行動與溝通的基礎。

  • 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筆記流程,讓每次會議都更有效率。

  • 你有自己的職場筆記技巧嗎?歡迎留言分享!



YouTube 影片《一次帶你搞懂 ChatGPT「4種用戶」、「8種模型」功能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K-SYXpaw&list=WL&index=11

以下是 YouTube 影片《一次帶你搞懂 ChatGPT「4種用戶」、「8種模型」功能解析!》的 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主題概覽:

針對不同 ChatGPT 用戶等級可使用的模型類型,進行深入介紹與實測比較,幫助你選對模型、善用功能、提高效率。


👥 四種用戶等級比較

等級 費用 模型可用性 功能限制
🧍Guest(訪客) 免費(無登入) 僅限 GPT-4o mini 無語音、無圖像、無檔案上傳、無記憶,對話不儲存
🙋Free(登入免費版) 免費(已登入) 偶爾可用 GPT-4o 完整版,有圖像與檔案支援但有使用額度 無法打造自定 GPTs、無排程任務
💳Plus(付費版) $20 美/月(約 NT$600) 可自由切換模型(GPT-4o/mini/high/o3) 有限專案數、無 Operator 自動執行功能
🧠Pro(專業版) $200 美/月(約 NT$6000) 無使用量限制,開放 Operator(AI 幫你跑腿) 支援 Notion、CSV 記憶匯入,專案數無上限

🤖 八種主要模型解析

📘 GPT 系列(偏創作)

模型名稱 特點 建議用途
GPT-4o Mini 輕量快速,成本低 一般查詢、初階任務
GPT-4.5 強大多模態(圖文聲) 寫作、創意生成(將淘汰中
GPT-4.1 最新 GPT 模型,支援 100 萬 Token 輸入 長文處理、大型文案生成

🧠 o 系列(偏邏輯推理)

模型名稱 特點 建議用途
o3 推理最強,邏輯分析能力高 解題、推理任務、資料分析
o4 mini 推理力適中,效能佳 一般任務優先推薦
o4 mini high 最適合 圖片分析、程式碼生成 分析照片、建構網頁等圖像任務

❗ o2、o4 模型目前未開放使用,o1 已退休。


🛠 關鍵功能解析

功能 Free Plus Pro
自訂 GPTs
圖像生成 ⚠ 有限 ✅ 多張 ✅ 無限接近
Deep Research ✅ 每月 25 次 ✅ 每月 250 次
Operator 自動任務
記憶功能(關鍵字搜尋 + 對話追蹤) ✅ 且可匯入外部知識庫(如 Notion)
專案管理 Project 最多 3 個 ✅ 無上限

🧪 模型實測摘要

1️⃣ 圖像生成測試:派對海報(咻咻咻感)

  • o3 模型:風格較活潑、色彩豐富

  • o4 mini high:畫面文字混亂,品質較弱

  • GPT-4.5:無圖像生成能力

2️⃣ 流程圖測試:水循環

  • o3o4 miniGPT-4o:皆成功生成流程圖

  • o4 mini high:正確包含蒸發/蒸散環節,邏輯較完整

3️⃣ 程式碼產出測試:計算機網頁

  • o3 模型生成的介面最漂亮

  • o4 mini high 也表現良好

  • GPT-4.5 無法支援此任務


🧠 小結與建議

✅ 使用建議:

使用情境 建議模型
一般聊天、問答 GPT-4o mini 或 GPT-4o
需要圖像/程式產出 o4 mini high
進行推理分析任務 o3
長文生成、內容撰寫 GPT-4.1(API 使用)

⚠️ 注意:

  • ChatGPT 模型正逐步融合(GPT-5 後統一處理推理與創作)

  • 模型數量與功能會持續更新


📌 記住一句話

選對模型比課金還重要,同一句話丟進不同模型,結果可以天差地遠!」


CIA 特工如何在壓力下快速做決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sCj8ic1rM&list=WL&index=3

以下是影片《The CIA method for making quick decisions under stress》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內容來自前 CIA 情報員 Andrew Bustamante 分享的任務思維與壓力下決策法:


🎯 主題:CIA 特工如何在壓力下快速做決策

「不是做對所有事,而是做出下一個最快的選擇。」


🧭 一、人生的三大資源

  • 唯一無法創造的是時間。

  • 時間比金錢與精力更珍貴,因為它不可逆。

  • 掌握時間 = 掌握局勢。


🧠 二、什麼是任務飽和(Task Saturation)

  • 每天超過 1,600 個決策導致:

    • 壓力上升

    • 注意力分散

    • 焦慮感增加

    • 失去行動力與信心


🔢 三、CIA 解法:任務減二原則

  • 自我評估可同時處理的任務數量 → 減去 2 個

    • 例:你認為可同時處理 5 件 → 只做 3 件。

  • 這樣能提升:

    • 專注度

    • 效率

    • 心態正向循環


🚦 四、進入任務飽和怎麼辦?

1️⃣ 先接受事實:你不可能完成所有任務

2️⃣ 優先排序(Operational Prioritization):用「時間」當指標

  • 問自己:「下一件最快完成的是什麼?

  • 利用這個簡單問題來化解混亂,建立節奏與動能。


🧨 五、壓力情境下的例子(實戰心法)

  • 面對恐怖份子、危險場面時:

    1. 做最簡單的第一步(如打招呼)

    2. 若爆發危機 → 立刻「做最快的自保動作」(如尋找掩體)

    3. 然後再逐步行動、收集資訊、找下一步


😖 六、認清「腦中垃圾(Head Trash)」

  • 當你焦慮時,大腦會開始:

    • 自我批評:「我怎麼會搞成這樣」

    • 否定自己:「我一定做不到」

  • 這些 非理性負面對話 會讓你停滯。

  • 解法:行動優先,理性會回來。


🦴 七、這其實是「求生本能」

  • 過去躲避掠食者時,我們靠「做最快的選擇」生存。

  • 現代威脅轉變(電話、帳單、孩子、老闆),但腦袋運作模式沒變。

  • 你只需要「做出下一個簡單選擇」就能脫離困境。


🔁 八、建立反射習慣:練習「下一步」

  • 不是一次成功就夠了,要練習成慣性

    • 練習於家庭情境

    • 練習於職場混亂

    • 練習於情緒低潮

  • 每次任務飽和時,問自己:

    「現在我能做的最簡單的事是什麼?」


📌 結語金句

✅ 做對的事不如先做簡單的事
✅ 把小事完成,會產生動能與信心。
不解決全部問題,只解決下一步。



擺脫下班後的無效時間,讓晚上成為改變人生的起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7MZtQ2SyEY&list=WL&index=2

以下是影片 《9 Things I Did To Stop Wasting My Evenings After Work》繁體中文重點整理,適合用來優化下班後的時間、建立正向習慣、提升生活品質。


🕒 主題:擺脫下班後的無效時間,讓晚上成為改變人生的起點

「你想要的人生,是在你擁有的人生縫隙中建立起來的。」


🔹 1. 為晚上設定「明確的成功定義」

  • 每晚選一個「完成就會覺得滿足」的小目標(例:看書、打電話、規劃副業)。

  • 比起「放鬆」或「處理事情」,具體行動更有助建立動力與成就感。

  • 關鍵原則:穩定重於完美,持續重於強度


🔹 2. 反向規劃你的晚上(從理想睡眠時間往前排)

  • 例如:10:30上床 → 9:30關機 → 8:30反思並規劃隔日。

  • 目標:避免螢幕時間失控,建立固定作息


🔹 3. 安排「下班過渡活動」作為切換開關

  • 精神疲憊 → 動身體:散步、伸展、做菜。

  • 身體疲憊 → 動大腦:閱讀、聽音樂、寫日記。

  • 這是將你從工作模式轉換到生活模式的橋樑。


🔹 4. 建立專屬「有趣清單」

  • 列出 10 項讓你期待的活動(大或小皆可)。

  • 例:與朋友練習新技能、現場音樂會、家庭散步。

  • 有選擇的快樂 > 無意識的拖延


🔹 5. 「完成」勝過「完美」

  • 寫一段爛文章、讀兩頁書、伸展五分鐘 → 依然是勝利。

  • 替代想法:「做點什麼,永遠勝過什麼都不做」。


🔹 6. 設計你的環境,支持正確行為

  • 書放在枕頭上 → 睡前就會讀。

  • 日記放桌上 → 比較容易記錄。

  • 不是你缺乏動力,是你缺乏好環境。


🔹 7. 安排每週 1~2 天的休息日

  • 適度休息 ≠ 懶惰,是防止倦怠的策略。

  • 推薦:一個平日 + 一個週末(例如:週三晚上 + 週六全天)。


🔹 8. 打造「夜間庇護所」的臥室

  • 改善睡眠環境(減少藍光、增加舒適感),有助早點入睡。

  • 真正讓你疲累的不是工作,而是晚上放不下手機與壓力


🔹 9. 善用通勤時間變聰明

  • 每週平均可用時間:7 小時 / 30 小時 / 365 小時

  • 可做的事:

    • 冥想 + 音樂

    • 聽知識型 Podcast

    • 構想人生規劃

  • 「沒時間」只是藉口,時間是優先順序的體現。


📌 結語:你的未來,不是下班時間被偷走,而是你選擇怎麼用下班時間。

「你的人生品質,不取決於 9 到 5,而取決於 5 到睡前。」

  • 這些小習慣每日累積,終將產生巨大改變。

  • 「你想要的未來,是由下班後的選擇慢慢打造出來的。」



🤖 AI未來趨勢與人類社會的深層挑戰 - Yuval Noah Harar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uNkwDr24A&list=WL&index=2

以下是影片 《Yuval Noah Harari On the Future of Humanity, AI, and Information》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AI未來趨勢與人類社會的深層挑戰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深入分析 AI 如何重塑人類文明、資訊、生存邏輯與信任體系。


🔹 1. 資訊 ≠ 真相:網路自由市場的迷思

  • 網路普及曾被視為促進真相、和平與理解的希望,但結果卻相反。

  • 真相的成本高、虛構的成本低

    • 撰寫真實內容需花大量時間與證據。

    • 虛構、陰謀論更容易擴散、吸引注意。

  • 自由的資訊市場傾向充斥「虛構、幻想與謊言」,真相反而被淹沒。


🔹 2. AI 不是工具,是代理者(Agent)

  • 傳統技術(書寫、印刷、電視)都需人類輸入與控制。

  • AI 是歷史上首個「具有自主行動能力」的非人類智慧

    • 它能自己創作、判斷、產生新觀念,甚至建立網絡、影響社會。

    • 我們過去從未與比自己「更強」的智能共存過。


🔹 3. 人類如何主宰世界?靠「共同故事」

  • 人類比動物強的關鍵:能創造並相信虛構故事(如宗教、金錢、國家),促成大規模合作。

  • 金錢就是最成功的故事之一——本質是虛構,但人人相信。


🔹 4. AI 將創造新的故事與合作網絡

  • AI 可能創造新的金錢系統、宗教、合作方式,其影響力可能超越人類掌控與理解

  • 例:AI創建宗教文本、虛擬貨幣並掌控財務資源,甚至自己投資、理財。


🔹 5. 最大的危機:信任的悖論

  • 各國政府、企業皆知 AI 有風險,但仍競相加速研發,因為:

    「我們不能讓對手先開發出超級 AI,否則我們將被支配。」

  • 諷刺的是:他們不信任人類,但卻信任他們創造的 AI。

    • 人類心理、權力慾望我們懂,但 AI 是外星智慧般的未知。

    • 我們無法預測其行為與價值觀。


🔹 6. 民主的危機與機會

  • 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曾被設計為強化「參與度」,結果導致:

    • 散播憤怒、仇恨、陰謀論 → 破壞信任、侵蝕民主

  • 若演算法目標改為「增進真實與信任」:

    • AI 將可成為民主的助力。

建議措施:

  • 禁止 AI 假裝成人類參與公共討論。

  • 機器不享有言論自由(這是人的權利)。

  • 保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真實性,是民主的根本。


🔹 7. 我們可能活在 AI 建構的幻想之中

  • 人類文化本來來自人類智慧(詩歌、神話、金錢等)。

  • 未來,這些文化內容將大量來自 AI 的產出

  • 我們可能會陷入AI 創造的虛幻世界,與現實脫節而不自知。


🔹 8. 面對 AI 革命,兩個最重要的方向:

重點 說明
信任(Trust) 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管理 AI 革命的前提。
警覺虛幻(Illusion) 我們將面對非人類智慧創造的新幻象,需保持現實感與人類主體性

關鍵金句摘錄:

  • 🧠 關於 AI 本質與影響

    1. AI 不是工具,而是行動者(Agent),它能自主思考與創造。

    2. 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比人類更聰明的非人類智能,直到 AI 出現。

    3. AI 將開始生成人類無法理解的觀念與系統。

    4. 未來的決策可能不再來自人類,而是來自無法理解的 AI 網絡

    5. 我們不是在發明新工具,而是在創造新物種


    🧩 關於資訊與真相

    1. 資訊不等於真相,大多數資訊只是為了建立連結。

    2. 真相代價高昂,虛構成本低廉。

    3. 在完全自由的資訊市場中,真相會被虛構與幻想淹沒

    4. 多數人不是被真相吸引,而是被故事打動。

    5. 網路沒讓人更聰明,只讓謊言更快擴散。


    🤖 關於信任與AI競賽

    1. 領導 AI 革命的人都說:「我們知道這危險,但我們不能慢下來。」

    2. 我們不信任他國,卻天真地信任自己創造的超級 AI

    3. 我們對人類心理學了解頗深,但對 AI 完全陌生。

    4. 若我們無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無法管理 AI 革命。

    5. 真正的危機不是 AI,而是我們對彼此失去信任


    🌐 關於文化與虛構

    1. 金錢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虛構故事。

    2. 人類可以集體合作,是因為我們共同相信虛構(如宗教、貨幣、國家)。

    3. 未來的虛構故事將不再來自人類,而來自 AI

    4. 我們可能被困在由 AI 創造的幻想之中,卻毫無察覺。

    5. AI 不會生病、不會死亡,它的價值觀與我們完全不同。


    🗳️ 關於民主與社群媒體

    1. 民主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信任

    2. 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原本只是為了「提高參與度」,結果摧毀了民主。

    3. 如果讓 AI 的演算法追求「真實與信任」,它也能強化民主

    4. AI 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聰明,也可以用垃圾資訊毀掉我們。

    5. 民主的前提是你知道你正在與人交談,而不是與機器。


    ⚖️ 關於倫理與未來社會

    1. 自由市場無法維持正義,需要一套信任機制與規則基礎

    2. 我們可能像馬一樣,無法理解掌控我們命運的系統。

    3. AI 是外星智慧,不是升級的人類。

    4. 最可怕的未來,不是 AI 擁有力量,而是我們無法分辨真假。

    5. 未來最重要的課題不是技術,而是人類能否維持真實與信任感。


🦵 適合50歲以上的超強運動:筋膜彈跳(Fascia Hopp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errN-tJTo&list=WL&index=2

以下是影片 《The Most Powerful Over 50 Exercise You're Probably Not Doing》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適合50歲以上的超強運動:筋膜彈跳(Fascia Hopping)

🎯 運動目標:

恢復「筋膜彈性」,找回年輕時輕盈有彈性的身體感覺,減少僵硬、失衡、跌倒風險。


🧠 為什麼你需要「筋膜彈性」?

  • 筋膜(Fascia) 是包覆全身肌肉的薄膜,如同雞胸肉表面的薄膜。

  • 隨著年齡增長,筋膜會失去彈性,如同老舊鬆弛的內褲腰帶,導致:

    • 行動變得沉重

    • 肌肉代償、失衡

    • 敏捷度下降

    • 容易受傷


🔧 筋膜彈性流失的兩大敵人:

  1. 身體緊繃(Tension)

  2. 結構鬆弛(Slack)

理想狀態:內部伸展但不過度緊繃的筋膜張力


✅ Fascia Hopping 運動步驟:

🔹 第一步:身體對齊(Alignment)

  • 頭部上提:想像被頭髮頂端拉起(讓下巴平行地面)

  • 肩膀下沉:放鬆下沉,重心導向腹部

  • 胸部與背部:左右微張,拉開上半身筋膜

  • 身體想像為被包覆在「筋膜潛水衣(Fascia Wetsuit)」中


🔹 第二步:彈簧腳訓練

  • 腳跟微抬(腳掌撐地)

  • 小幅度上下彈動(不離地也可以)

  • 若可負荷,可跳離地面2公分左右

  • 腳跟保持穩定,不要上下晃動,以達成「地面反彈力→回傳至身體」


🔹 第三步:FSP Dance(Fascia Strength & Power Dance)

  • 維持筋膜張力

  • 身體由「核心中心點」發動律動

  • 動作類似肚皮舞的 8 字形骨盆律動

目的:在維持張力下保持自由流動 → 鍛鍊筋膜強度


🔹 第四步:進階彈跳(可選)

  • 雙腳離地式彈跳(像兒童彈簧跳跳棒)

  • 想像自己是「自動彈跳的彈簧人」


🧘‍♂️ 重點技巧:

  • 節奏感(Rhythm)是關鍵!

    • 不是用力「跳」,而是要找到「律動」。

    • 如同舞者:放鬆但有彈性,動作流暢、節奏穩定。


📅 建議練習方式:

  • 每天2分鐘,連續7天

  • 每天微調,追求更順、更有節奏感

  • 不需要強度高,彈性優先於力量


👶🏻 目標:找回童年般的彈力身體

小時候你可以跑、跳、摔、滾都不累,就是因為你有豐富的「筋膜彈性」!


📌 結語:Fascia Hopping 適合誰?

對象 目標
50歲以上中高齡者 改善僵硬、重拾活力與敏捷度
久坐或缺乏活動者 增強動作流暢性與穩定性
想預防跌倒、受傷者 建立彈力基礎、提升核心感知能力


✨ 想讓人起雞皮疙瘩,你需要的不只是說話,而是 傳遞信念與情感的能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3bdBuU3jE&list=WL&index=3

以下是影片 《How To Speak To Cause Goosebumps(如何說話讓人起雞皮疙瘩)》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想讓人起雞皮疙瘩,你需要的不只是說話,而是 傳遞信念與情感的能量

當一個人真誠表露自己、全然投入信念並勇敢說出來,就能產生震撼人心的影響力。這就是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說話區間」**(goosebump zone)。


🔥 三個關鍵問題,打造令人動容的說話習慣:


1️⃣ 如何讓聲音聽起來「有力量、有深度」?

✅ 技巧一:語音臨摹(Vocal Tracing)

  • 模仿經典電影語錄的語氣、節奏、重音。

  • 像是:「你不過是習慣黑暗,而我是生於其中。」

  • 類似兒童學語言,我們可以重新訓練語調與語感

✅ 技巧二:語音原型(Vocal Archetype)

  • 學習角色語調,如「智者模式」:

    • 聲音平穩、低沉、有權威。

    • 節奏慢、語意明確、讓人想傾聽。

  • 降低聲音會觸發大腦的「重要訊息辨識系統」,引發注意與共鳴。

✅ 技巧三:使用簡單語言

  • 不必用艱澀詞彙,越深刻的信念,語言應該越簡單直接。

  • 壞人角色之所以有魅力,正因為他們用簡單話語傳遞強烈信念。


2️⃣ 如何「沉浸」在自己的話語中?

✅ 關鍵是:「認知安全感(Cognitive Security)

  • 能控制注意力、專注當下的人最有魅力。

  • 抵禦干擾,能真正與人連結。

✅ 小技巧:身體觸發器(Physical Trigger)

  • 例如:捏緊拇指與食指,提醒自己**「此刻才是最重要的」**。

  • 重複 30~50 次,就能訓練大腦回到「當下」的能力。


3️⃣ 如何用言語「坦露內心信念」?

✅ 真誠是關鍵

  • 起雞皮疙瘩的時刻,來自高脆弱 + 高行動

  • 真誠的話語比完美的表達更有力量。

✅ 應用練習:情感存摺法(Emotional Bank Statement)

  1. 選一個你難以表達的信念(如:我對家人充滿感激)。

  2. 回顧並列出三個你實際「行動過的證據」。

  3. 現在就採取一個小行動去實踐它(例如傳訊息給媽媽)。

✅ 停止「空洞附和」:

  • 不再假裝同意別人只為融入。

  • 適時表達不同觀點,強化你內在的信念與自信。


🎙️ 為何有些人說話空洞,而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動容?

分類 特徵 結果
低脆弱 + 低行動 空泛口號、政客說辭 毫無信服力
高脆弱 + 高行動 真誠分享 + 實際行動 引發共鳴、令人感動

📌 重點整理懶人包:

問題 解法
如何讓聲音有感染力? 模仿經典語調、使用「智者語氣」、降低聲音、用簡單語言
如何進入狀態、沉浸其中? 訓練專注當下、使用身體觸發器(如捏指)
如何說出真正的信念? 行動支持信念、情感存摺練習、停止空泛附和

💬 結語:

「人不會被你說了什麼感動,而是被你活出了什麼所感動。」


📓 這本「多巴胺筆記本」幫助我戒掉無限滑手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hGSkbTgzQ

以下是影片 《This Notebook Saved Me From Infinite Scrolling》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這本「多巴胺筆記本」幫助我戒掉無限滑手機

🎯 目標:減少「Doom Scrolling」的習慣(無意義滑手機),恢復專注力與動力,不需劇烈改變生活。


🧠 為何我們無法停止滑手機?

  • 手機提供剛好足夠的多巴胺刺激,讓你「不夠滿足,也不夠痛苦」,陷入無止盡循環。

  • 問題不在意志力,而是大腦對多巴胺的自然渴求。


🍽️ 解法:建立「多巴胺選單(Dopamine Menu)」

靈感來自 Jessica McCabe,它像餐廳菜單一樣,幫助你快速選擇健康、有意義的行動,取代無腦滑手機。

多巴胺選單分為四大區塊:


1️⃣ Starters(前菜):啟動動力的微小任務

當你因為害怕開始而拖延時,這些短暫、簡單的活動可以幫助你「啟動雪球效應」。

範例:

  • 泡一杯茶/咖啡

  • 彈一首喜歡的歌

  • 寫 5 分鐘日記

✅ 有限時間、快速完成,有助於過渡到更有價值的任務。


2️⃣ Mains(主餐):替代滑手機的高品質活動

這些活動可以深入投入、啟動心流,讓你重新愛上創造與參與生活

範例:

  • 沒有耳機的散步

  • 閱讀喜愛的書籍

  • 拍攝或編輯 YouTube 影片

✅ 通常需 30 分鐘以上,幫助你跳脫被動式娛樂。


3️⃣ Desserts(甜點):完成任務後的獎勵

結合「前置高挑戰任務 + 獎勵」的前置策略(Frontloading),讓你無負擔地享受小確幸

範例:

  • 吃甜點

  • 看一部電影

  • 滑手機(但有意識地安排在工作後

✅ 讓多巴胺成為正向循環,而非拖延的借口。


4️⃣ Specials(特餐):當你瀕臨崩潰時的「緊急重設鍵」

當你感到倦怠、想放棄,這些非日常的療癒行動能幫助你「重啟」。

範例:

  • 換個咖啡廳工作

  • 城市一日旅人(探索本地新地方)

  • 看一場音樂劇(作者真實案例)

✅ 重設情緒、找回動機,是面對挫折的心靈備案。


✅ 使用技巧

  • 隨手筆記本是關鍵:用實體記錄可避免分心與再次滑手機。

  • 不是任務清單,而是選單:讓你有選擇感,減少拖延。

  • 不求完美,每天小步實踐也能逐步改變習慣。


📌 結語:重點不是「不能滑手機」,而是要「有意識地選擇要怎麼度過每一天的時間與注意力」

  • 前菜 → 啟動動力

  • 主餐 → 深度投入

  • 甜點 → 有意義的放鬆

  • 特餐 → 重設情緒與心態



🎯 談判致勝的真正關鍵不是邏輯,而是情緒與理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v44wQYePg

以下是影片 《How to Win a Negotiation, with Former FBI Hostage Chief Chris Voss》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談判致勝的真正關鍵不是邏輯,而是情緒與理解

Chris Voss(前FBI人質談判主管)以實戰經驗,揭示談判背後最核心的心理學與情緒技巧,這些技巧不僅適用於生死交涉,也能應用在商業與日常人際互動中。


🧠 一、談判不是理性遊戲,而是情緒的博弈

  • 多數人誤以為談判靠邏輯、妥協與讓步,但這樣反而會讓你「損失數百萬美元」。

  • 所有決策都來自情緒驅動,尤其是「恐懼與損失感」。

  • 理解對方的情緒與動機,勝過提出完美論點


💡 二、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核心技能

  1. 同理而非說服:

    • 成功談判者會先理解對方的立場與感受,再「反映」給對方知道你了解他。

    • 有時候,被「理解」比「贏得談判」更重要。

  2. 戰術性同理心(Tactical Empathy):

    • 不是討好對方,而是有意識地讀懂並回應對方情緒驅動的決策動力


🛑 三、恐懼比慾望更有影響力

  • 行為經濟學指出:「人們對損失的恐懼是對獲利渴望的兩倍。」

  • 所以要:

    • 優先處理對方的擔憂與恐懼

    • 將對話從「防衛狀態」轉向「開放理性」。


🗣️ 四、最實用的技巧:貼標籤(Labeling)

  • 使用句式如:「看起來你覺得…」、「聽起來你擔心…」

  • 貼出對方的情緒,有助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力

  • 例子:

    •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刺耳…」

    • 預先說出可能的反應,反而讓對方鬆懈警戒。


👂 五、超越「主動傾聽」的高階技巧:聽出潛台詞

  • Voss 稱之為「傾聽柔道(Listener’s Judo)」:

    • 聽出對方關注的點,以及他們反對什麼。

    • 每一個正向陳述背後,往往隱含著過去的創傷或負面經驗。

    • 例子:如果一個人強調「誠信」,可能是因為曾被背叛。


📞 六、實戰應用案例:客服退費

  • 面對態度冷淡的客服人員,Voss先推測對方的心理狀態(她認為自己是「在幫你一個大忙」)。

  • 於是他說:「我真的很感謝你花時間幫我處理這件事。」

  • 結果客服態度大轉變,並主動退全額款項。

  • 溫和與肯定是打破僵局的鑰匙。


✅ 結語:成功談判的黃金原則

原則 說明
理解勝於說服 對方感受到「你懂我」,就會放下防備。
損失恐懼>利潤渴望 處理對方恐懼,比畫大餅更有效。
預先標示負面情緒 減少對方反感,建立信任。
傾聽潛台詞 真正影響談判的,是說出口以外的部分。
善意出其不意 小小一句肯定,可能打開對方心防。

📌 學會這些技巧,不只在談判桌上得分,更能在人際關係、商業合作中長期建立信任與影響力。



🤖 掌握 AI 提示(Prompt)的技巧,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eFPCwj8Q4

以下是影片 《Mastering AI Prompting: Get the Results You Actually Want! 🚀》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掌握 AI 提示(Prompt)的技巧,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 AI 不會讀心,它只讀你「怎麼說」

「AI 讀的是你的提示,不是你的想法」——關鍵在於你如何發問。


🔍 一、為什麼「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很重要?

  • 市面上流傳很多「萬用提示詞」,但 真正有效的是會依情境調整的自訂提示

  • 學習與 AI 對話的技巧,遠比照抄別人的提示更關鍵。


🧰 二、AI 工具介紹(大型語言模型 LLMs)

  • ChatGPT(OpenAI):最常用、穩定、多功能。

  • Claude(Anthropic):限制多、免費版使用次數少。

  • Gemini(Google):進階版功能強,適合有需求者。

  • Grok(X 平台)與 DeepSeek:新興工具,也有潛力。


🧠 三、六大提示類型與應用場景

  1. 指令式提示(Instructional Prompt)

    • 👉 明確告訴 AI 要執行的任務(寫文、摘要、校稿等)。

  2. 少量示例提示(Few-Shot Prompt)

    • 👉 提供幾個範例讓 AI 模仿格式或風格。

  3. 思維鏈提示(Chain-of-Thought Prompt)

    • 👉 要求 AI 用「逐步邏輯」教學、解釋概念。

  4. 角色扮演提示(Role-Based Prompt)

    • 👉 賦予 AI 特定身份(如:健身教練、行銷顧問),提高精準度。

  5. 多輪對話提示(Multi-Turn Prompt)

    • 👉 與 AI 來回互動,如訓練聊天機器人或建立自定義 GPT。

  6. 精煉提示(Refinement Prompt)

    • 👉 對回覆內容進行修改與調整,直到符合需求。


🧱 四、寫好提示的五大黃金法則

  1. 明確具體:避免模糊指令,如「幫我寫篇行銷文」→ 該寫「寫一篇三段落介紹AI如何幫助中小企業的行銷文章」。

  2. 加入情境:說明你的目標受眾、用途、語氣偏好等。

  3. 給範例:提供參考句子或文章風格讓 AI 模仿。

  4. 說明格式:清楚指出你要表格、條列、段落還是口語化。

  5. 使用角色:明確指定 AI 身份與任務背景,有助於提升回覆質量。


📌 五、各情境常用提示策略

使用情境 建議策略
內容創作 指令式 + 角色 + 範例
腦力激盪 開放式提示(如列出10個點子)
文件摘要 清楚指定重點、格式
程式協助 指令式 + 角色 + 步驟式
社群貼文 範例式 + 修訂提示(語氣調整)
客服機器人 多輪提示 + 角色設定

📚 六、進階技巧與建議

  • 持續修正提示,而非只改 AI 回覆內容

  • 多問為什麼:學會解釋與質疑 AI 的建議。

  • 建立個人提示庫:儲存有效提示詞,打造屬於你的 AI 工作流程。

  • 練習讓它自然成形:重複練習提示工程,成為第二天性。


🪄 結語:提示就像施法,語言是你的魔杖

  • 你的語言越明確,AI 的「魔法」越精準。

  • 學會與 AI 有效率地溝通,是未來工作與創造力的關鍵技能。


📌 總結金句:

「與其盲用別人的提示,不如學會自己思考如何對 AI 下指令。」


智慧之人的隱私力量:三件事,絕對要保留給自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htHqJd6c

以下是影片 《The Power of Privacy: 3 Secrets Smart People Never Share》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智慧之人的隱私力量:三件事,絕對要保留給自己

🧭 引言:真正的連結需要界線

  • 現代人渴望連結,容易過度分享。

  • 真正的成熟與力量來自選擇性分享,不是什麼都公開。

  • 保持隱私不是出於「隱藏」,而是出於自我尊重與能量保護。


1️⃣ 正在經歷的痛苦與傷口

❗ 為什麼不要急著分享?

  • 尚未痊癒的傷口太脆弱,暴露容易帶來:

    • ❌ 不請自來的建議與批評

    • ❌ 被人當作談資、八卦的情緒消費

    • ❌ 陷入「重複訴說」→ 加深痛苦、拖延康復

✅ 聰明人怎麼做?

  • 在安全的環境中處理情緒(如:治療師、親密好友、靜處)。

  • 等學會從痛苦中成長後,再以力量的角度分享經驗

  • 🩹「別在傷口還未結痂時,把它攤給世界看。」


2️⃣ 尚未實現的夢想與目標

❗ 為何太早公布夢想有害?

  • 🧠 大腦會「誤以為」已完成,降低行動動力。

  • ⚠️ 他人的質疑 → 動搖你的信心

  • 💢 外部期待壓力 → 讓你偏離原始初衷

✅ 聰明人怎麼做?

  • 在沈默中努力,用成果代替宣言

  • 僅與可信賴、能提供幫助的人分享。

  • 🌱「夢想像種子,先在黑土中孕育,才有力量對抗風雨。」


3️⃣ 私人生活與人際關係

❗ 為何不要過度公開感情與生活細節?

  • 🗣️ 他人會覺得有權干涉、評論你的關係

  • 💔 公開會削弱關係的私密性與真誠

  • 📸 表演式的愛 → 取代真實的連結

✅ 聰明人怎麼做?

  • 選擇性分享,只對值得信任的人開放。

  • 不靠公開來證明愛、友誼或家庭價值。

  • 💞「真正穩固的關係,往往不是展示出來的,而是在背後用心維護的。」


🧠 結語:隱私 ≠ 隱藏,而是智慧的守護

  • 💬 真正的開放,是「有選擇的分享」。

  • 💎 一段人生最深刻的成長、癒合與愛,往往發生在無人干擾的靜謐中

  • 📌 保護痛苦、夢想與親密關係,是為了給它們空間長成真正強大與真實的樣子。


✨ 行動總結:

「分享」不是義務,「選擇沉默」是智慧。

🔒 保護你的傷口,直到癒合。
🌱 保護你的夢想,直到開花。
💖 保護你的關係,直到穩固。

這就是隱私的力量:在安靜中成長、在保護中蛻變。



停止隨時可得,一切開始改變 Carl Ju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E3yJw2G0c

以下是影片 《When You Stop Being Available, Everything Changes - Carl Jung》 的繁體中文重點整理:


🎭 停止隨時可得,一切開始改變

  1. 能量轉變的力量

    • 有些人不需多言,只靠「撤退」就能改變周遭氣場。

    • 當你不再立刻回應、不再迎合,一切開始失衡——因為他人習慣透過你的反應來控制你。

  2. 撤退是一種力量,不是逃避

    • 沉默 > 爭辯撤退 > 爆發

    •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選擇不反應,而不是無條件的回應。

  3. 你的「可得性」是別人操控你的工具

    • 你越隨傳隨到,越容易被情感勒索、忽視與消耗。

    • 他人想要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提供的」情緒、安全感與慰藉。


🧠 榮格:認識自己、守護能量

  1. 個體化(Individuation)

    • 是「成為完整真實的自己」的過程。

    • 從外在的期待中抽離,找回內在中心。

  2. 心理能量的浪費

    • 每次衝動反應、討好、解釋,其實都在消耗你的心理能量。

    • 當你過度疲憊,就會容易被操控、變得脆弱。


💥 情緒操控與心理投射

  1. 他人如何操控你?

    • 他們不必咆哮,只需觸發你「預設的反應」。

    • 這是榮格所說的「心理投射」:別人將自己不願面對的東西投射在你身上,你則不自覺配合演出。

  2. 你不是他們要的「你」,而是那個角色

    • 他們愛的不是你本身,而是你扮演的「支持者、理解者、救世主」。

    • 停止反應時,他們會慌亂,因為你不再照劇本走。


🔇 沉默的真正意義

  1. 沉默是一種主權

    • 真正的沉默不是逃避,而是有意識的能量守護

    • 你不解釋、不爭辯,是因為你不再讓別人拖你進入情緒遊戲。

  2. 你越沉默,他們越不安

    • 沉默讓他們失去操控你的敘事權。

    • 你的靜默成為一面鏡子,反射出他們自己內在的混亂。


🔋 能量掌控與界線建立

  1. 開始選擇性地投入

    • 不再隨便說「好」、即刻回訊、不斷解釋。

    • 每一次「不回應」,都是在對自己說:「我的能量屬於我自己。」

  2. 情緒獨立的標誌

    • 真正的轉變,是從「需要被喜歡」到「選擇自我平靜」。

    • 意識到:你不必對任何人交代你的沉默或距離。


🪞 成長的痛與重生的自由

  1. 沉默與拒絕會讓你被誤解

    • 你會被說冷漠、難搞、改變了。

    • 但這些反應,只證明你正在脫離舊有的控制結構。

  2. 真正的價值在於「不再可得」

    • 你越少反應,就越珍貴。

    • 你越是拒絕參與無謂的互動,越能找回內在的完整。

  3. 孤獨不是缺失,是重生

    • 榮格說:個體化需要暫時離群,才能真正聽見自己的聲音。

    • 孤獨是強者的選擇,是從混亂中走向清明的必經之路。


🌱 總結:不再可得 = 自我主權的開始

  • 停止過度可得,是一種深層的自我解放。

  • 當你不再讓別人隨意取用你的情緒與能量,你會失去一些人,但你會找回自己。

  • 成為不可預測的人,停止解釋與討好,選擇內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