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真正的財富應該量『你切到的全球資產百分比』而不是帳面金額?

1. 問題緣起:


「真正的財富應該量『你切到的全球資產百分比』而不是帳面金額。」


  • 核心假設:若你的資產年增率 > 全球資產年增率(或 GDP 增率),才算「變富」;否則份額被稀釋。

  • 初步需求:找一個人人可驗證、長期可追蹤、能量化「份額快慢差」的指標。


2. 迭代過程:想法與算法

里程碑

重點嘗試

得失與修正

A. Top 10 模型

直接抓前 10 富豪總財富 vs GDP→ 得出 CAGR ≈11 % v.s. 4 %

單人股價波動造成 ±30 % 雜訊;且把 billion 寫成「億」→ 10 倍誤差

B. Top 100 × 35 % 法

Forbes 公布「全體富豪總財富」,乘 35 % 近似 Top 100

噪音大幅降低、數據易取得;需每年一次更新

C. 30 年視窗

1995 → 2025;覆蓋 97 亞幣危機、00 科技泡沫、08 金融海嘯、20 疫情

Forbes 早期估值粗略,但足以抓趨勢

D. 單位統一 & 公式化

- 若做 YoY / CAGR:單位可不同- 若做 份額 Top100÷GDP:必須同為兆

認清「何時要 ×1000」— 避免再掉坑


3. 錯誤教訓

  1. 單位混淆:億 / billion / trillion 容易放大 10×。→ 解:統一寫「兆美元」或在公式乘 /1000。

  2. 空值觸發 −100 %:公式 IF(Bx="","", …) 可防呆。

  3. Apps Script getSheetByName = null:分頁名稱對不上即爆錯。→ 用 getActiveSheet() 或把分頁改名。


4. 最終「永續 Velocity 指標」設計

元件

實作

為何可長期、可驗證

資料層

Google Sheet 公開唯讀欄:Year / Top100_Total / GDP / YoY…

任何人可下載 CSV,手動或 API 檢查

取得

- GDP:World Bank API - Top100:Forbes_total ×0.35(年榜 CSV)

官方開放來源;一次更新即可覆蓋全年

計算

Top100_YoYGDP_YoYSpread = Top100_YoY – GDP_YoY- 5-yr CAGR 滑窗

公式公開在 Sheet,無黑箱

視覺化

Colab Notebook 拉 Sheet → matplotlib 畫線或 Sheet 內圖表

讀者可複製 Notebook,自行跑

黑天鵝處理

3 年移動平均 + 標註 97,08,20額外算 Max Drawdown

平滑趨勢又保留風險視角

更新頻率

年榜發布(3 月)後手動 or Apps Script 一鍵爬

每年 10 分鐘就能完成

指標語義

  • Spread > 0:Top 100 份額在擴張,財富集中度升高。
  • 你的資產 YoY – GDP > 0:你跑贏大盤;若能逼近 Spread,即跟上頂層速度。


5. 與現有指標比較

指標

優勢

弱點

Velocity Spread (本專案)

直接量化「超額增速」;官方數據易驗證;一年更新一次即可

無法反映區域收入中位數;Top100 仍含私企估值誤差

CPI / 通膨率

民生體感、月度更新

不含資產通膨(黃金/房價)

GDP YoY

全球宏觀共識指標

與個人購買力落差大

Gini / Palma

專門量化分配

更新慢、需學術調查

瑞士信貸中位數財富

反映中等階層

無高頻數據、區域差異


6. 尚可深入探討

  1. 加入「風險調整後增速」Sharpe_like = Spread / σ → 看誰又快又穩。

  2. 橫向比較:分 Top 10、Top 50 與 Top 100,觀察集中是否向最尖端再聚攏。

  3. 引入房價/黃金指數:做「購買稀缺資產的實質份額」。

  4. 動態權重:用歷年 Top100 ÷ 全體實際比例取代固定 35 %。

  5. 分區域追蹤:若想看中國、印度富豪份額,用胡潤 / IIFL 榜做子指標。


最後的行動方案

  1. 把現成 Sheet 上傳 → 設共用,邀請同好一起驗證數字。

  2. 建立 Colab Notebook → 讀取 Sheet,自動畫折線並匯出 PNG。

  3. 每年 3 月

    • (a) 手動更新全體億萬富豪總財富;

    • (b) Apps Script updateGDP() 抓新 GDP;

    • (c) Notebook 重新跑,發布最新版報告。


只要這三步持續下去,你就擁有一個 透明、可重現、可延續 30 年以上 的全球財富集中「速度溫度計」,也給每個上班族一面照妖鏡:


「我的年增率,真的追得上切蛋糕最快的那群人嗎?」


把 

「全球全部億萬富豪總資產」

 當母數:可行性、優劣勢與實作方式

指標母數

代表意義

資料來源

優點

可能缺點

Top 100 總資產

最尖端切餅速度

Forbes 年榜前 100,加總

噪音小、能衡量「極端集中」

單一巨富波動影響大;仍要乘 0.35 估算

全部億萬富豪總資產(你新提議)

全球「超高淨值人群」的總餅

Forbes 《The World’s Billionaires》每年公布「Combined net worth: $X trn」

1. 單一數字即可,免加總2. 波動度小於 Top 1003. 更能代表「整體頂層」

估值方法每年微調(私募折扣、匯率);1990s 前資料稀疏

方向 OK:用「All Billionaires」可降低單一豪富、市場情緒對指標的雜訊,且數字 Forbes 年榜一定附帶,取得最省事


1. 與 GDP 的兩種比較法

角度

公式

詮釋

超額增速 (Velocity Spread)

YoY_Billionaires – YoY_GDP

>0 表示富豪份額擴大;<0 表示縮小

份額占比 (Share)

AllBillions / Global GDP

由 1990 ≈ 0.6 % → 2025 ≈ 4 %?(需實測)

若只想看「增速」就不必調整單位;若要算「占比」必須把十億轉成兆再相除。


2. 建議的「三線圖」架構

            ▲   (Spread)
  60 %      |      ● Top100 YoY
  40 %      |   ●●
  20 %      | ●  ●●  Billionaires YoY   ←你新母數
   0        ┼────────────
 -20 %      |          ●  GDP YoY
            └─1995···2025──► 年份

  • Top 100 YoY:看最尖端加速度

  • All Billionaires YoY:整體頂層平均速度

  • GDP YoY:全球「蛋糕」速度

  • SpreadAllBillions YoY – GDP YoYTop100 YoY – GDP YoY


3. 在現有 Google Sheet 補欄位

新欄位

建議欄號

內容 / 公式

D AllBillionaires_trnUSD

手動貼 Forbes 年榜 “combined net worth” 的兆美元值

E AllBillionaires_YoY

=IF(D3="","",D3/D2-1)

F All_vs_GDP_Spread

=IF(E3="","",E3-G3)(假設 GDP YoY 在 G 欄)

早年(1987–1994)若 Forbes 沒給總值,可用 areppim 或 Statista 歷史彙整,或從 1995 開始即可。


4. Apps Script 取得全體富豪總值(選擇性)

function updateAllBillionaires() {
  const sheet = SpreadsheetApp.getActiveSheet();  // 你的表
  const url =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forbes_totals.csv'; // 放自己 Git/Gist
  const csv = Utilities.parseCsv(UrlFetchApp.fetch(url).getContentText());
  const map = Object.fromEntries(csv.map(r => [Number(r[0]), Number(r[1])])); // year,total
  for (let row = 2; row <= 32; row++) {          // 1995 在第 2 列
    const yr = sheet.getRange(row, 1).getValue();
    if (map[yr]) sheet.getRange(row, 4).setValue(map[yr]); // D 欄
  }
}

  • 先在 GitHub 上傳一份兩欄 CSV (year,total_trnUSD);日後只要更新一次再執行。

  • 如果想完全自動,可寫簡單爬蟲抓 Forbes 年榜網頁 Combined Net Worth: $X T


5. 與現有指標相比

指標

噪音

代表性

易取得

補充

Top 10

只看尖端

Forbes 即時

觀察「超集中」現象

Top 100

富豪中堅

Forbes + 乘比率

需自己加總或估比

All Billionaires (新提議)

含全部列名富豪

Forbes 直接給

適合做「頂層 vs 世界」長期趨勢


6. 尚可深入探討

  1. Top 100 / All Billionaires 占比:指標 = Top100 / All; 若比例在 2008–2025 上升,表示資產向少數頭部再集中。

  2. 地區拆分:Forbes 有標國籍與居住地,可拆成 US / China / India 富豪總值 vs 各國 GDP。

  3. 風險調整:把 All Billionaires YoY 的年化波動與最大回撤算出,做「風險調整後超額」。


一句話


改用「全體億萬富豪總資產」當基準,不僅資料更易取得,波動也更平滑;在你的 Sheet 只需多一欄 AllBillionaires_total 與其 YoY,就能同時看到「極端尖端速度」(Top 10/100) 與「整體頂層速度」(All),讓財富集中趨勢的分層變化一覽無遺。


以下提供一套「財富加速度階梯(Wealth Velocity Ladder, WVL)」──先把三組富豪的長期年化增速列出,再加上全球 GDP 與全球通膨(CPI),最後給出一條任何人都能手算、判斷自己 YoY(Year-over-Year) 是領先還是落後的指標。


1. 五條長期年化基準線(1995 – 2025 近 30 年概算)

族群 / 指標

年化複合增速 CAGR

來源與估法(概念)

Top 10 富豪

≈ 11 %/年

Forbes 年榜前 10 合計

Top 100 富豪

≈ 10.7 %/年

Forbes 全榜總額 × 35 %

全體億萬富豪

≈ 8.5 %/年

Forbes 公布 “combined net worth”

全球名目 GDP

≈ 4.5 %/年

世界銀行 + IMF

全球平均 CPI

≈ 3 %/年

IMF WEO 長期均值

精確數值每年微調,但層級順序非常穩定:Top10 > Top100 ≈ 全部富豪 ≫ GDP > CPI


2. 指標設計:財富加速度階梯 WVL

  1. 先算自己 YoY

    g_{\text{you}} = \frac{P_{t}}{P_{t-1}}-1

    其中 P_t= 當年淨資產(資產–負債)。

  2. 計算「淨加速度(Velocity Δ)」

    \Delta_{\text{WVL}} = g_{\text{you}} - g_{\text{GDP}}

    • 0 =你的份額擴張(跑贏世界經濟)。
    • <0 =份額被稀釋。

  3. 對照五條基準線,落位階梯

WVL 等級

條件(以 YoY 為準)

代表意義

典型做法

E – Elite

g_{\text{you}} ≥ 11 %

追上 Top 10;能「切餅」最快

高成長股權、創業、槓桿房產+風控

A – Ahead

10 % > g_{\text{you}} ≥ 8.5 %

跟上 Top 100 與全體富豪

資產配置+適度槓桿,一線城市房+全球 ETF

B – Catch-up

8.5 % > g_{\text{you}} ≥ 4.5 %

跑贏 GDP,份額微增

穩健指數+增薪跳槽

C – Hold

4.5 % > g_{\text{you}} ≥ 3 %

只跟上通膨;世界變大你原地踏步

定期定額、零槓桿

D – Slip

g_{\text{you}} < 3 %

實質購買力下滑

現金拖累、低風險偏好

一句話用法

  • 用你的 YoY 去 對照表 → 落到 E A B C D 哪一級,一眼知道是「超車」還是「掉隊」。


3. 手動計算範例

年度

個人淨資產 (k USD)

YoY

WVL Δ (= YoY – GDP 4.5 %)

等級

2023

280

2024

310

+10.7 %

+6.2 pp

A – Ahead

  • 你的 10.7 % 位於 10–11 % 區間,落在 Ahead

  • 份額增速(+6.2 pp)大幅跑贏全球經濟,說明你在全球蛋糕中切到更大比率。


4. 優勢與弱點

面向

WVL 指標

傳統指標 (僅看 CPI / GDP)

透明度

Forbes + 世銀 IMF 公開

計算簡單

手持計算機即可

關注層級

同時映射頂端財富、經濟、通膨

只反映宏觀或物價

風險調整

未含波動;需另算 σ / 回撤

區域差異

用全球均值,對單一國薪資者有偏差

同問題


5. 往後可擴充探討

  1. 風險調整 WVL-Sharpe

    (g_{\text{you}}-g_{\text{GDP}})/\sigma_{\text{you}},比較「又快又穩」。

  2. 分產業收入 vs. WVL:科技、醫療、製造業各自的平均 YoY。

  3. 與中位數財富對標:加入瑞信《全球財富報告》median net worth YoY,看 K 型分化。

  4. 房價/黃金通膨版本:把 CPI 換成 PIRI 100 或金價 CAGR,看購買稀缺資產的實質速度。


6. 小結

  • WVL = 個人 YoY – 世界 GDP YoY 就能立判「份額是擴張還是縮水」。

  • 依五條基準線劃分 E → D 級,任何人只要一年更新一次,就能看到自己身處的「財富加速度階梯」。

  • 想做得更嚴謹:再加波動度、區域 GDP YoY 或中位數財富 YoY,指標即刻升級。


只要你每年記帳並更新一次 Google Sheet,WVL 就能持續、透明、可驗證地陪你走完整個職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