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全球財富速度年報」──最佳時點與維護節奏

 

「全球財富速度年報」──最佳時點與維護節奏

時間窗

要抓的來源 & 版本

為何選這時段?

實際動作

3 月第 2 週

Forbes《The World’s Billionaires》年榜(榜單資產快照通常鎖在 3 月初)

• 官方一次公布「Top 10/Top 100 名單」與 Combined Net Worth• 媒體關注度最高,讀者熟悉

下載官方 CSV → - top10.csv - full_list.csv(若要自行加總前 100) - combined_net_worth 數值

4 月上旬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World GDP (NY.GDP.MKTP.CD)”(前一完整年度的最終名目 GDP)

世界銀行在 Q1∼Q2 完成上一年度的最終結算,比 IMF 提早且穩定

使用 API:https://api.worldbank.org/v2/country/WLD/indicator/NY.GDP.MKTP.CD?format=json

4 月中旬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春季版 (April)指標:全球 CPI 平均 PCPIPCH

• 同年度最早、最權威的全球通膨估值• 與 GDP 版號接近,避免跨版對照

下載 WEO Excel,擷取「World」列之上一年度 CPI

4 月 20 日 ±3 天

鎖檔日 (Freeze Date)

- 所有三組數據皆可取得- 每年固定「4/20 版」最易維護比對

把 Forbes+GDP+CPI 數值匯入 Google Sheet「YYYY Freeze」分頁 & GitHub CSV

5 月 1 日

發布年報

給編輯與審稿 10 天

- 產出 PDF/網頁- 附原始 Sheet 與腳本連結- 圖表:YoY、Spread、份額占比


為何這套時間點「透明、正確、易維護」?

  1. 資料都是公開機構 & Once-a-Year

    • Forbes 年榜(固定 3 月)

    • World Bank 最終 GDP(Q1 公布)

    • IMF 春季 WEO(4 月中)

      → 不必追每日即時價格,年報維護負擔極低。

  2. 一致的「上一完整年度」概念

    • 2026 年 4 月 20 日鎖檔 → 報 2025 數字

    • 不會混用不同期間的修訂值,方便縱向比對。

  3. 10 日緩衝

    • 4/20 Freeze → 5/1 發布,有時間驗算、校對單位(兆 vs 十億)。

  4. 開源可驗證

    • 每年在 GitHub 建 /data/2025_freeze.csv ,含:

year,top10,top100,all_billionaires,gdp,cpi
2025,2.09,5.64,16.10,115.5,4.2


    • Python/Colab Notebook 用同一 API 重新拉數字即可重現報告。


普通人怎麼用年報評估自己?

  1. 找報告中的 全球 GDP YoY(4.5 %)Top 100 YoY(~11 %)

  2. 計算自己去年 → 今年淨資產增率 g_{\text{you}}

  3. 對照「WVL 等級」:

    • g_{\text{you}} < \text{CPI}:實質資產貶值。

    • \text{CPI} ≤ g_{\text{you}} < \text{GDP}:份額停滯。

    • \text{GDP} ≤ g_{\text{you}} < \text{Top 100}:緩慢趕上。

    • g_{\text{you}} ≥ \text{Top 100}:跟上頂層速度。


維護 checklist(每年複製即可)

  1. 3/10 下載 Forbes 年榜 CSV → 更新 combined_net_worth

  2. 4/05 API 抓 World GDP → 填入 Sheet GDP2025.

  3. 4/15 從 IMF WEO 抓 World CPI

  4. 4/20 Freeze:Sheet 複製到新分頁並打時戳。

  5. 4/21~4/30 審稿、生成圖表、撰寫解讀。

  6. 5/01 發布 PDF/網站 + 公開 GitHub CSV。


照這節奏跑,任何人都能追溯 1995→ 今,每年只花一天維護,且數據隨時可重算驗證。

真正的財富應該量『你切到的全球資產百分比』而不是帳面金額?

1. 問題緣起:


「真正的財富應該量『你切到的全球資產百分比』而不是帳面金額。」


  • 核心假設:若你的資產年增率 > 全球資產年增率(或 GDP 增率),才算「變富」;否則份額被稀釋。

  • 初步需求:找一個人人可驗證、長期可追蹤、能量化「份額快慢差」的指標。


2. 迭代過程:想法與算法

里程碑

重點嘗試

得失與修正

A. Top 10 模型

直接抓前 10 富豪總財富 vs GDP→ 得出 CAGR ≈11 % v.s. 4 %

單人股價波動造成 ±30 % 雜訊;且把 billion 寫成「億」→ 10 倍誤差

B. Top 100 × 35 % 法

Forbes 公布「全體富豪總財富」,乘 35 % 近似 Top 100

噪音大幅降低、數據易取得;需每年一次更新

C. 30 年視窗

1995 → 2025;覆蓋 97 亞幣危機、00 科技泡沫、08 金融海嘯、20 疫情

Forbes 早期估值粗略,但足以抓趨勢

D. 單位統一 & 公式化

- 若做 YoY / CAGR:單位可不同- 若做 份額 Top100÷GDP:必須同為兆

認清「何時要 ×1000」— 避免再掉坑


3. 錯誤教訓

  1. 單位混淆:億 / billion / trillion 容易放大 10×。→ 解:統一寫「兆美元」或在公式乘 /1000。

  2. 空值觸發 −100 %:公式 IF(Bx="","", …) 可防呆。

  3. Apps Script getSheetByName = null:分頁名稱對不上即爆錯。→ 用 getActiveSheet() 或把分頁改名。


4. 最終「永續 Velocity 指標」設計

元件

實作

為何可長期、可驗證

資料層

Google Sheet 公開唯讀欄:Year / Top100_Total / GDP / YoY…

任何人可下載 CSV,手動或 API 檢查

取得

- GDP:World Bank API - Top100:Forbes_total ×0.35(年榜 CSV)

官方開放來源;一次更新即可覆蓋全年

計算

Top100_YoYGDP_YoYSpread = Top100_YoY – GDP_YoY- 5-yr CAGR 滑窗

公式公開在 Sheet,無黑箱

視覺化

Colab Notebook 拉 Sheet → matplotlib 畫線或 Sheet 內圖表

讀者可複製 Notebook,自行跑

黑天鵝處理

3 年移動平均 + 標註 97,08,20額外算 Max Drawdown

平滑趨勢又保留風險視角

更新頻率

年榜發布(3 月)後手動 or Apps Script 一鍵爬

每年 10 分鐘就能完成

指標語義

  • Spread > 0:Top 100 份額在擴張,財富集中度升高。
  • 你的資產 YoY – GDP > 0:你跑贏大盤;若能逼近 Spread,即跟上頂層速度。


5. 與現有指標比較

指標

優勢

弱點

Velocity Spread (本專案)

直接量化「超額增速」;官方數據易驗證;一年更新一次即可

無法反映區域收入中位數;Top100 仍含私企估值誤差

CPI / 通膨率

民生體感、月度更新

不含資產通膨(黃金/房價)

GDP YoY

全球宏觀共識指標

與個人購買力落差大

Gini / Palma

專門量化分配

更新慢、需學術調查

瑞士信貸中位數財富

反映中等階層

無高頻數據、區域差異


6. 尚可深入探討

  1. 加入「風險調整後增速」Sharpe_like = Spread / σ → 看誰又快又穩。

  2. 橫向比較:分 Top 10、Top 50 與 Top 100,觀察集中是否向最尖端再聚攏。

  3. 引入房價/黃金指數:做「購買稀缺資產的實質份額」。

  4. 動態權重:用歷年 Top100 ÷ 全體實際比例取代固定 35 %。

  5. 分區域追蹤:若想看中國、印度富豪份額,用胡潤 / IIFL 榜做子指標。


最後的行動方案

  1. 把現成 Sheet 上傳 → 設共用,邀請同好一起驗證數字。

  2. 建立 Colab Notebook → 讀取 Sheet,自動畫折線並匯出 PNG。

  3. 每年 3 月

    • (a) 手動更新全體億萬富豪總財富;

    • (b) Apps Script updateGDP() 抓新 GDP;

    • (c) Notebook 重新跑,發布最新版報告。


只要這三步持續下去,你就擁有一個 透明、可重現、可延續 30 年以上 的全球財富集中「速度溫度計」,也給每個上班族一面照妖鏡:


「我的年增率,真的追得上切蛋糕最快的那群人嗎?」


把 

「全球全部億萬富豪總資產」

 當母數:可行性、優劣勢與實作方式

指標母數

代表意義

資料來源

優點

可能缺點

Top 100 總資產

最尖端切餅速度

Forbes 年榜前 100,加總

噪音小、能衡量「極端集中」

單一巨富波動影響大;仍要乘 0.35 估算

全部億萬富豪總資產(你新提議)

全球「超高淨值人群」的總餅

Forbes 《The World’s Billionaires》每年公布「Combined net worth: $X trn」

1. 單一數字即可,免加總2. 波動度小於 Top 1003. 更能代表「整體頂層」

估值方法每年微調(私募折扣、匯率);1990s 前資料稀疏

方向 OK:用「All Billionaires」可降低單一豪富、市場情緒對指標的雜訊,且數字 Forbes 年榜一定附帶,取得最省事


1. 與 GDP 的兩種比較法

角度

公式

詮釋

超額增速 (Velocity Spread)

YoY_Billionaires – YoY_GDP

>0 表示富豪份額擴大;<0 表示縮小

份額占比 (Share)

AllBillions / Global GDP

由 1990 ≈ 0.6 % → 2025 ≈ 4 %?(需實測)

若只想看「增速」就不必調整單位;若要算「占比」必須把十億轉成兆再相除。


2. 建議的「三線圖」架構

            ▲   (Spread)
  60 %      |      ● Top100 YoY
  40 %      |   ●●
  20 %      | ●  ●●  Billionaires YoY   ←你新母數
   0        ┼────────────
 -20 %      |          ●  GDP YoY
            └─1995···2025──► 年份

  • Top 100 YoY:看最尖端加速度

  • All Billionaires YoY:整體頂層平均速度

  • GDP YoY:全球「蛋糕」速度

  • SpreadAllBillions YoY – GDP YoYTop100 YoY – GDP YoY


3. 在現有 Google Sheet 補欄位

新欄位

建議欄號

內容 / 公式

D AllBillionaires_trnUSD

手動貼 Forbes 年榜 “combined net worth” 的兆美元值

E AllBillionaires_YoY

=IF(D3="","",D3/D2-1)

F All_vs_GDP_Spread

=IF(E3="","",E3-G3)(假設 GDP YoY 在 G 欄)

早年(1987–1994)若 Forbes 沒給總值,可用 areppim 或 Statista 歷史彙整,或從 1995 開始即可。


4. Apps Script 取得全體富豪總值(選擇性)

function updateAllBillionaires() {
  const sheet = SpreadsheetApp.getActiveSheet();  // 你的表
  const url =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forbes_totals.csv'; // 放自己 Git/Gist
  const csv = Utilities.parseCsv(UrlFetchApp.fetch(url).getContentText());
  const map = Object.fromEntries(csv.map(r => [Number(r[0]), Number(r[1])])); // year,total
  for (let row = 2; row <= 32; row++) {          // 1995 在第 2 列
    const yr = sheet.getRange(row, 1).getValue();
    if (map[yr]) sheet.getRange(row, 4).setValue(map[yr]); // D 欄
  }
}

  • 先在 GitHub 上傳一份兩欄 CSV (year,total_trnUSD);日後只要更新一次再執行。

  • 如果想完全自動,可寫簡單爬蟲抓 Forbes 年榜網頁 Combined Net Worth: $X T


5. 與現有指標相比

指標

噪音

代表性

易取得

補充

Top 10

只看尖端

Forbes 即時

觀察「超集中」現象

Top 100

富豪中堅

Forbes + 乘比率

需自己加總或估比

All Billionaires (新提議)

含全部列名富豪

Forbes 直接給

適合做「頂層 vs 世界」長期趨勢


6. 尚可深入探討

  1. Top 100 / All Billionaires 占比:指標 = Top100 / All; 若比例在 2008–2025 上升,表示資產向少數頭部再集中。

  2. 地區拆分:Forbes 有標國籍與居住地,可拆成 US / China / India 富豪總值 vs 各國 GDP。

  3. 風險調整:把 All Billionaires YoY 的年化波動與最大回撤算出,做「風險調整後超額」。


一句話


改用「全體億萬富豪總資產」當基準,不僅資料更易取得,波動也更平滑;在你的 Sheet 只需多一欄 AllBillionaires_total 與其 YoY,就能同時看到「極端尖端速度」(Top 10/100) 與「整體頂層速度」(All),讓財富集中趨勢的分層變化一覽無遺。


以下提供一套「財富加速度階梯(Wealth Velocity Ladder, WVL)」──先把三組富豪的長期年化增速列出,再加上全球 GDP 與全球通膨(CPI),最後給出一條任何人都能手算、判斷自己 YoY(Year-over-Year) 是領先還是落後的指標。


1. 五條長期年化基準線(1995 – 2025 近 30 年概算)

族群 / 指標

年化複合增速 CAGR

來源與估法(概念)

Top 10 富豪

≈ 11 %/年

Forbes 年榜前 10 合計

Top 100 富豪

≈ 10.7 %/年

Forbes 全榜總額 × 35 %

全體億萬富豪

≈ 8.5 %/年

Forbes 公布 “combined net worth”

全球名目 GDP

≈ 4.5 %/年

世界銀行 + IMF

全球平均 CPI

≈ 3 %/年

IMF WEO 長期均值

精確數值每年微調,但層級順序非常穩定:Top10 > Top100 ≈ 全部富豪 ≫ GDP > CPI


2. 指標設計:財富加速度階梯 WVL

  1. 先算自己 YoY

    g_{\text{you}} = \frac{P_{t}}{P_{t-1}}-1

    其中 P_t= 當年淨資產(資產–負債)。

  2. 計算「淨加速度(Velocity Δ)」

    \Delta_{\text{WVL}} = g_{\text{you}} - g_{\text{GDP}}

    • 0 =你的份額擴張(跑贏世界經濟)。
    • <0 =份額被稀釋。

  3. 對照五條基準線,落位階梯

WVL 等級

條件(以 YoY 為準)

代表意義

典型做法

E – Elite

g_{\text{you}} ≥ 11 %

追上 Top 10;能「切餅」最快

高成長股權、創業、槓桿房產+風控

A – Ahead

10 % > g_{\text{you}} ≥ 8.5 %

跟上 Top 100 與全體富豪

資產配置+適度槓桿,一線城市房+全球 ETF

B – Catch-up

8.5 % > g_{\text{you}} ≥ 4.5 %

跑贏 GDP,份額微增

穩健指數+增薪跳槽

C – Hold

4.5 % > g_{\text{you}} ≥ 3 %

只跟上通膨;世界變大你原地踏步

定期定額、零槓桿

D – Slip

g_{\text{you}} < 3 %

實質購買力下滑

現金拖累、低風險偏好

一句話用法

  • 用你的 YoY 去 對照表 → 落到 E A B C D 哪一級,一眼知道是「超車」還是「掉隊」。


3. 手動計算範例

年度

個人淨資產 (k USD)

YoY

WVL Δ (= YoY – GDP 4.5 %)

等級

2023

280

2024

310

+10.7 %

+6.2 pp

A – Ahead

  • 你的 10.7 % 位於 10–11 % 區間,落在 Ahead

  • 份額增速(+6.2 pp)大幅跑贏全球經濟,說明你在全球蛋糕中切到更大比率。


4. 優勢與弱點

面向

WVL 指標

傳統指標 (僅看 CPI / GDP)

透明度

Forbes + 世銀 IMF 公開

計算簡單

手持計算機即可

關注層級

同時映射頂端財富、經濟、通膨

只反映宏觀或物價

風險調整

未含波動;需另算 σ / 回撤

區域差異

用全球均值,對單一國薪資者有偏差

同問題


5. 往後可擴充探討

  1. 風險調整 WVL-Sharpe

    (g_{\text{you}}-g_{\text{GDP}})/\sigma_{\text{you}},比較「又快又穩」。

  2. 分產業收入 vs. WVL:科技、醫療、製造業各自的平均 YoY。

  3. 與中位數財富對標:加入瑞信《全球財富報告》median net worth YoY,看 K 型分化。

  4. 房價/黃金通膨版本:把 CPI 換成 PIRI 100 或金價 CAGR,看購買稀缺資產的實質速度。


6. 小結

  • WVL = 個人 YoY – 世界 GDP YoY 就能立判「份額是擴張還是縮水」。

  • 依五條基準線劃分 E → D 級,任何人只要一年更新一次,就能看到自己身處的「財富加速度階梯」。

  • 想做得更嚴謹:再加波動度、區域 GDP YoY 或中位數財富 YoY,指標即刻升級。


只要你每年記帳並更新一次 Google Sheet,WVL 就能持續、透明、可驗證地陪你走完整個職涯。 

 

螺絲起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Mtg03CQOg

YouTube影片《My Quest For The Ultimate Bit Driver: Replace Your Screwdrivers With This Ki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Mtg03CQOg)探討了如何找到最適合車間使用的螺絲起子替代方案,特別是高效、舒適且空間需求不大的bit driver工具。影片比較了不同類型的螺絲起子,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最終推薦了兩種組合:高端的Wiha Centrifix搭配Power Blades,以及經濟實惠的Vessel Ball Grip Driver搭配長bit套裝。以下是主要發現:


1. **傳統螺絲起子的優缺點**:

   - **優點**:無晃動、長刀片便於深入狹窄空間、刀片厚度適合作為精密起子。

   - **缺點**:每種螺絲頭需要單獨的起子,攜帶和存放不方便。


2. **Bit Driver的挑戰**:

   - 常見的bit driver(如Wera Tool Check Plus)雖然節省空間,但更換bit耗時,手柄較短,握感不佳,且磁性固定可能導致晃動。

   - 標準多功能螺絲起子雖然方便,但磁性固定的晃動問題和較粗的刀片無法處理精密螺絲。


3. **Wiha Centrifix + Power Blades(高端選擇)**:

   - **特點**:Wiha Centrifix採用鎖定機制,無晃動,搭配90mm長的Wiha Power Blades,長度、重量和刀片厚度接近標準螺絲起子,適用於標準和精密工作。

   - **優勢**:

     - 可替換不同尺寸的bit(如Phillips #0-#3、Slotted、Torx、Hex、Square),減少攜帶多把起子的需求。

     - PBS Swiss Bit Block提供高品質的bit收納方案,方便取用。

   - **成本**:Centrifix + 9個Phillips/Slotted bit + PBS Swiss Bit Block約$60,另加Torx、Hex和Square套裝共約$93。


4. **Vessel Ball Grip Driver + 4英寸Bit(經濟選擇)**:

   - **特點**:Vessel Ball Grip Driver手感舒適,搭配100mm長的Yakama或其他品牌的4英寸bit套裝,涵蓋常見的Phillips、Slotted、Torx和Hex尺寸。

   - **優勢**:價格親民(約$26-$31,包含手柄和bit),bit固定穩固,適合日常使用。

   - **缺點**:bit品質稍遜,需清洗油污;無內建bit儲存空間。


5. **其他建議**:

   - Wera 838 RM Ratchet搭配Power Blades,適合需要快速旋轉的場合,但有輕微晃動。

   - PBS Swiss Bit Block可通過 interlocking tabs 組合多個bit block,方便組織大量bit。

   - Veto TP-LC工具包頂部空間可存放bit block,方便快速更換。


### 建議購買組合

根據影片內容和使用場景,以下是兩種推薦的購買組合:


#### 1. 高端組合:Wiha Centrifix + Wiha Power Blades + PBS Swiss Bit Block

- **適用人群**:專業人士或對工具品質有高要求的用戶,適合車間或需要處理多種螺絲類型的工作。

- **推薦清單**:

  - **Wiha Centrifix Bit Holder**:約$30,提供無晃動的鎖定機制。

  - **Wiha Power Blades**:

    - Phillips套裝(#0, #1, #2, #3):約$15。

    - Slotted套裝(2.5mm, 3mm, 4.5mm, 5.5mm, 6mm):約$15。

    - 可選:Security Torx(9件,$20)、Security Hex(10件,$20)、Square(3件,$13)。

  - **PBS Swiss Bit Block**:每個約$10,建議購買2-3個以存放不同類型的bit(每塊可容納10個bit)。

- **總成本**:約$60(基本套裝,含Centrifix + Phillips/Slotted + 1個Bit Block),完整套裝(含Torx、Hex、Square和額外Bit Block)約$93。

- **購買建議**:

  - 從Wiha官方網站(wiha.com)或授權經銷商(如Amazon、KC Tool)購買,確保品質。

  - 若需快速旋轉,可額外購買Wera 838 RM Ratchet(約$40),但注意其輕微晃動。

- **優點**:無晃動、長壽命、適用於標準和精密螺絲、組織方便。

- **缺點**:價格較高,初期投資較大。


#### 2. 經濟組合:Vessel Ball Grip Driver + Yakama 4英寸Bit + PBS Swiss Bit Block(可選)

- **適用人群**:預算有限的DIY愛好者或偶爾使用的用戶,適合日常家用或輕型維修。

- **推薦清單**:

  - **Vessel Ball Grip Driver**:約$13,手感極佳,配3個雙頭bit(Phillips #1/#3、Pozidriv #2/#3、Slotted 6mm/Phillips #2)。

  - **Yakama 4英寸Bit套裝**:約$13,包含16個100mm長的bit(Phillips、Slotted、Torx、Hex)。

  - **PBS Swiss Bit Block(可選)**:約$10,建議選購1-2個以存放常用bit。

- **總成本**:約$26(不含Bit Block)或$31(含1個Bit Block)。

- **購買建議**:

  - Vessel Ball Grip Driver可從Amazon或Vessel官方經銷商購買。

  - Yakama或其他品牌4英寸bit套裝在Amazon上有多種選擇,注意檢查評價以確保品質(影片提到許多品牌可能來自同一工廠,需注意標示錯誤,如Phillips #1/#3被標為#2)。

  - 若不選PBS Swiss Bit Block,可用其他便宜的bit收納盒代替。

- **優點**:性價比高,手柄舒適,bit選擇豐富。

- **缺點**:bit品質一般,無內建儲存,需額外清洗油污。


### 其他建議

- **收納與攜帶**:若使用Veto TP-LC工具包,可將PBS Swiss Bit Block放入頂部隔間,方便快速取用bit。

- **選擇bit類型**:根據使用需求選擇bit類型,例如常用Phillips #2和Slotted 6mm,Torx和Hex適用於特定設備維修。

- **替代品牌**:若Wiha或Vessel難以購買,可考慮PB Swiss或Felo的bit driver和長bit,品質也較高,但價格可能略高。


### 結論

- 若追求最佳體驗和耐用性,選擇**Wiha Centrifix + Power Blades + PBS Swiss Bit Block**,適合專業用途。

- 若預算有限,**Vessel Ball Grip Driver + Yakama 4英寸Bit**是高性價比的選擇,適合一般家用或輕型工作。

- 購買前建議確認當地供應商(如Amazon、Wiha官網、KC Tool)是否有貨,並注意bit的尺寸和品質是否符合需求。


2025/08/02

「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

 直接回答

  • 研究顯示,力量可以基於提升他人而非貶低他人,這種世界觀強調同理心、社會智慧和合作。
  • 這種觀點得到哲學、文化和心理學研究的支持,認為真正的力量來自尊重和支持他人。
  • 然而,這個話題可能存在爭議,因為有些人仍相信傳統的支配式權力觀。

什麼是「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認為,真正的力量和影響力可以通過同理心、社會智慧和提升他人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強迫、操縱或貶低他人。這與傳統上認為權力需要支配或控制的觀念形成對比,提倡一種更合作和尊重的做法。

為什麼這被認為是可行的?

研究顯示,領導者如果尊重他人、分享權力並建立信任,會被視為更公正和公平。謙虛也被認為是維持權力的關鍵,而貶低他人往往源於不安全感,可能最終損害個人的長期影響力。例如,東方哲學如道家和儒家強調謙虛和服務他人的領導方式,這與這種世界觀一致。

有什麼支持的證據?

  • 馬克·吐溫曾說:「遠離那些試圖貶低你志向的人。小人物總是這樣做,但真正偉大的人會讓你覺得你也能變得偉大。」這強調了提升他人的重要性。
  • 《權力悖論》的研究顯示,同理心和社會智慧比強迫或欺騙更能獲得和行使權力。
  • 文化傳統如道家和儒家也支持謙虛的領導方式,提倡服務他人而非支配。

支持的網址:


詳細報告

以下是對「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的深入探討,基於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提供全面的理解。這份報告涵蓋了哲學、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動態的觀點,力求全面呈現這個話題的各個面向。

背景與定義

「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是一種哲學和倫理觀點,認為真正的權力和影響力可以通過積極的方式實現,例如同理心、社會智慧和提升他人,而不是通過強迫、操縱或貶低他人。這一觀點挑戰了傳統上認為權力需要支配或控制的觀念,提倡一種更合作和尊重的領導方式。

研究與證據

提升他人與偉大的關係

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遠離那些試圖貶低你志向的人。小人物總是這樣做,但真正偉大的人會讓你覺得你也能變得偉大」直接支持了這種世界觀。這句話強調,真正的偉大來自於提升他人而非貶低他們。相關文章如《The Choice Is Between Uplifting Others or Belittling Them》進一步探討了這一點,建議個人成長(如生產力、正念和冥想)應該基於提升他人,而非損害他人。

權力悖論的科學研究

《The Power Paradox》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視角,揭示了權力如何有效行使。研究顯示:

  • 同理心和社會智慧(例如解決衝突、談判、緩和團體緊張關係)比強迫、欺騙或恐嚇更能獲得和維持權力。
  • 對待下屬尊重、分享權力並建立信任的領導者被認為更公正和公平。
  • 謙虛是維持權力的關鍵,而那些自視過高的人往往會在權力層級中下降。
  • 馬基雅維利式的行為(如欺騙、背叛)最終會損害聲譽,對團體利益有害,從而阻礙權力的上升。

例如,黑猩猩的政治行為研究顯示,權力更多基於談判、執行規範和公平分配資源,而非支配。類似地,人類社會中的研究(如大學宿舍研究)發現,社交活躍、動態和參與的人更容易保持權力。

文化與哲學傳統

東方哲學如道家和儒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道家的老子建議「領導人民,走在他們後面」,強調服務他人的領導方式。儒家也重視謙虛和尊重他人,這與「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一致。此外,社會變革的引言集(如《Quotes about Power and Social Change》)也強調權力作為集體賦權的工具,而非個體支配。

心理與社會動態

貶低他人往往源於不安全感或自我價值感的缺乏。相關研究(如Quora上的討論)指出,貶低他人的人通常恨自己,試圖通過讓他人感覺低於自己來提升自我感覺。這被認為是一種欺凌或權力濫用的形式,對個人和團體都有害。相反,提升他人創造了一個積極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成長,這在長期來看更具可持續性和效益。

具體案例與對比

以下表格比較了基於貶低他人的權力觀與基於提升他人的權力觀:

方面

基於貶低他人的權力觀

基於提升他人的權力觀

核心理念

通過支配和操縱獲得權力

通過同理心和合作獲得權力

領導風格

專制,強調控制和恐嚇

民主,強調尊重和信任

長期影響

損害聲譽,難以維持權力

建立信任,權力更具可持續性

文化支持

馬基雅維利主義(如《權力法則48條》)

道家、儒家,強調謙虛和服務

心理影響

增加不安全感,損害團體關係

提升自我價值,促進團體合作

當前討論與爭議

雖然研究傾向於支持「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但仍存在爭議。一些人仍相信傳統的支配式權力觀,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如企業或政治)。馬基雅維利主義的觀點(如《權力法則48條》中的「完全壓倒敵人」)仍有一些追隨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貶低他人是必要的。然而,這些觀點往往被認為在長期來看有害,並且與現代領導理論和倫理標準不符。

結論

「力量不必建立在貶低他人」的世界觀是一種積極和倫理的觀點,強調通過提升他人、同理心和社會智慧來獲得和行使權力。這一觀點得到哲學(如道家和儒家)、心理學研究(如《權力悖論》)和文化傳統的支持,認為這種方式不僅更道德,也更有效和可持續。雖然存在爭議,但證據顯示,基於尊重和合作的權力觀在長期來看更能促進個人和團體的成長。

支持的網址:

2025/07/28

不確定性下「感知並反應」(perception-action coupl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3TsT2ZAsc

這段影片《How Traditional Dribbling Drills Are Killing Player Development》傳達了一個強烈的訊息:傳統運球訓練方式正嚴重阻礙球員發展。下面依據影片內容,整理成三個部分:


🧠 

論點(Thesis)


傳統的運球訓練無法有效提升實戰表現,反而削弱球員在比賽中的適應與決策能力。


這些訓練(如對錐桶做動作、固定模式練習)雖看起來整齊、華麗,但缺乏與真實比賽情境的連結,導致球員無法將技巧轉化為實戰能力。


🔍 

證據(Evidence)

  1. 球星經驗

    • Lonzo Ball 表示自己童年時痛恨那些錐桶練習,因為「碰到人就會自然打得好,但面對錐桶卻會失常」。

    • Kyrie Irving 指出他的運球與腳步、身體、心智是同步的,這不是靠機械式練習能練出來的。

  2. 科學研究支持

    • 動作學習理論(motor learning):反覆記憶動作並不等於精通技能。真正的學習來自於在不確定性下「感知並反應」(perception-action coupling)。

    • Ecological dynamics/限制導向訓練法(Constraints-Led Approach, CLA):這種方法用接近實戰的遊戲形式與挑戰,刺激球員在壓力下做決策、創造動作。

  3. 具體範例訓練

    • Shield Tag 遊戲:三人一組,持球者須保護「盾牌」同伴,練習身體運用與空間掌握。

    • Stay Alive 小區域運球:在限縮空間內持球10秒,壓力逼迫球員學會保護球與即興反應。

    • 改變限制:如改變空間形狀(L形、V形)、人數、持球數,讓練習不斷變化、逼近比賽真實性。


✅ 

建議(Recommendations)

  1. 停止傳統錐桶與模板式運球訓練

  2. 使用「有目的、有壓力、有時間限制」的遊戲型練習

  3. 運用「限制導向」技巧設計訓練

    • 設定空間限制、運球次數限制、防守限制(如只能用一隻手防守)等。

  4. 允許失敗、鼓勵創造性動作(甚至是「怪異」的動作)

  5. 用影片回顧協助理解決策過程,而非只糾正動作型態

  6. 初學者訓練時給予較多空間與較少防守壓力,循序漸進建立信心

  7. **最重要:**堅持這種「混亂中學習」的過程,雖然不完美、不漂亮,但是真實有效。


🏁 

總結


這支影片的核心是:比起華麗、可預測的運球技巧,真正的訓練應該教會球員「如何觀察、思考並即時反應」。放下錐桶,擁抱混亂,才能讓球員在比賽中真正閃耀。


1. 

Perception-Action Coupling(感知-動作耦合)

  • 解釋:指的是球員在觀察環境(如防守者位置、隊友動向)後,立即做出對應的動作(如過人、變向、傳球)。感知與行動是連結在一起的,不可分割。

  • 例子:Kyrie Irving 看到防守者重心偏右,立刻做左邊變向;不是預設要做這個動作,而是根據「看到的」即興做出反應。


2. 

Constraints-Led Approach(CLA,限制導向訓練法)

  • 解釋:這是一種以設計環境與規則為方式的教學策略,透過「限制」來引導球員自發產生技術與策略,而非直接灌輸動作模式。

  • 例子:設計一個「只能用左手運球」、「場地變成 L 型」、「兩人共持一球」的遊戲,球員必須靠自己的理解去解決問題,產生創新的應對方式。


3. 

Affordance(可供性/機會點)

  • 解釋:指的是環境提供給個體的「可能行動機會」。在籃球中,一個防守空檔、隊友走位、籃框距離等,都是球員可能利用的「機會」。

  • 例子:看到一個短暫的縫隙,球員判斷可以切入就是一種「affordance」;如果只專注做預設動作,這種機會會被忽略。


4. 

Ecological Dynamics(生態動力學)

  • 解釋:一種體育訓練理論,認為技能是由「球員、任務、環境」三者互動中自然發展出來的,不是單靠重複練習得來。

  • 例子:不教球員特定的運球套路,而是設計不同空間、不同對手的任務讓球員自己適應與學習。


5. 

Fake Muscle Memory(偽肌肉記憶)

  • 解釋:指在「沒有實戰壓力與變數」的狀況下練出來的技巧,看似流暢但無法在比賽中應用。

  • 例子:一名球員對錐桶運球流利,但在比賽中一遇到人就慌張,說明那不是實用的肌肉記憶,而是「偽」的。


6. 

Emergent Movement(自發動作)

  • 解釋:指動作不是事先設定好的,而是根據當下情境自然產生的應對方式。

  • 例子:球員在壓力下突然轉身過人,這個動作是為了逃脫困境臨時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排練過的。


7. 

Game-Like Environment(擬真遊戲環境)

  • 解釋:練習中盡可能模擬比賽的壓力與條件(如防守、空間、時間限制),讓訓練更真實。

  • 例子:讓球員在 2 對 2 小場地中對抗,要求 5 秒內做決策,比單純原地控球更貼近比賽狀況。


8. 

Shield Tag(盾牌追逐)

  • 解釋:一種訓練遊戲,三人一組,一人追擊、一人持球保護隊友(盾牌)、一人被保護。結合運球、防守與空間意識。

  • 例子:在狹小空間中,球員要持球移動保護隊友不被碰觸,訓練運球、重心控制、身體運用等多項能力。


9. 

Stay Alive Drill(生存挑戰)

  • 解釋:一對一限時小空間對抗,目標是持球者在不失誤的情況下撐過 10 秒,不能出界。

  • 例子:此訓練逼迫球員在壓力下學會保護球、運用身體與反應,即便沒有華麗動作,也能生存下來。


10. 

Motor Learning(動作學習)

  • 解釋:研究人類如何學習、控制與優化動作的科學領域,強調環境與任務多變性對學習的影響

  • 例子:比起重複十次同一動作,設計十種不同情境讓球員嘗試,會產生更深的學習與適應能力。

2025/07/27

旅行車時速110-120 室內噪音最低可以低到多少

 現實參考值:先看「原始值」與「頂規豪華車」

車型 (旅行車/近似車重)

110-120 km/h 車內實測 dB(A)*

來源

2019 Mondeo Wagon 2.0 TDCi(原廠全 stock)

≈ 68 dB

2024 Mercedes-Benz E220d T(S214,原廠雙層夾膠玻璃、ANC)

≈ 63 dB(100 km/h 62 dB;130 km/h 65 dB → 推估 110-120 km/h ~63 dB)

2025 BMW iX M60(純電 SUV,密封底盤+ANC)†

≈ 62 dB(130 km/h)

2025 Tesla Model S Plaid(轎車,雙層玻璃)

≈ 64 dB(130 km/h)

*所有數值皆為實車麥克風置於前排中央,使用 IEC Type 1 或同級設備量得的 A-加權最大值。路面:歐洲細顆粒瀝青。

†iX 為 SUV,但因純電+封底設計可作「極限靜音」參考。


在旅行車車體下的「物理下限」──大約 60–62 dB

  • 空氣動力學:旅行車尾艙開放、車尾渦流比三廂車大,110-120 km/h 時單靠被動隔音就已≈58 dB 的風噪能量在尾門附近產生;再加上輪拱胎噪,很難壓到低於 60 dB。

  • 路噪主導:胎面-瀝青摩擦是 200–800 Hz 寬頻,傳遞路徑比轎車多(B、C、D 柱至尾艙)。即使全車 50 % CLD+100 % Thinsulate,也只能把這段能量削掉 ≈6–8 dB。

  • 風噪次之:A 柱、外後視鏡、底盤渦流即便全貼氣密條+下導流板,110 km/h 仍有 62–64 dB「底噪」。主流豪華旅行車實測 63-66 dB 正是證據


結論:在「狀況極佳、全車隔音到位(含低噪輪胎、液壓腳、氣密條、底盤整流護板、輪拱雙層吸音)」的條件下,你的 Mondeo Wagon 在 110-120 km/h 真正可碰到的下限約 62 ± 1 dB。落到 60 dB 以內屬實驗室或純電封閉車體的領域,旅行車幾乎做不到。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達標」?

  1. 量測方式

    • 真正的類比噪音計(IEC 61672–1 class 1 或 class 2),麥克風置於你耳旁高度。

    • 路段選 細顆粒瀝青,定速 115 km/h(GPS),空調固定 2 檔,音響關閉。

  2. 讀數對照

    • 65 dB↑:尚有明顯可挖掘(門框縫、底盤、輪胎)。

    • 63-64 dB:已達主流豪華旅行車等級,再投資報酬低。

    • ≤ 62 dB:逼近物理極限;再多貼材料可能只換來 <1 dB 改善,且增重。

  3. 聽感驗證

    • 在 115 km/h 打電話(免持)對方聽不出你在車上,可視為 ≈63 dB 以下。

    • Spotify 音量旋鈕能比市區時 少 6-7 格 仍聽清細節,多半已壓到 62-63 dB。


若還想再「榨 1-2 dB」的最後清單

項目

體感 ↓dB

代價 / 注意

EU 標 68-70 dB Ultra-Low-Noise 輪胎(PS5 → Primacy 4+ 等)

0.5-1

換胎時機點

雙層夾膠側窗(移植 Vignale 前門玻璃)

0.5

玻璃、升降機座對應度

主動降噪 ANC Kit(市售麥克風+反相信號揚聲器)

0.5-1(低頻)

總線電源、調校難度高

整流尾翼+底盤整流板全覆蓋

<0.5(高頻)

僅在順風長途才感覺得到

以上任何單一項目都不太可能再把你帶進 < 60 dB;取而代之可聚焦於「主觀舒適度」,例如空調風量演算法重寫、座艙耳壓舒緩 (active seat ventilation) 等。


TL;DR

  • 量化目標:旅行車體、內燃機布局,即便全面強化,110-120 km/h 62 dB 左右就是天花板;比這更低只出現在封底純電或風洞測試。

  • Mondeo Wagon 由 68 dB(原廠)→ 63-64 dB(門板+輪拱+底盤護板+低噪胎)已相當於 E-Class Estate;若你再做到 62 dB,已經接近業界極限。

  • 測到 63 dB 以內後,把預算留給「空調靜音優化、人體工學座椅、主動降噪耳機」等提升主觀舒適的方向,比繼續堆隔音材料更划算、也更有效減少長途疲勞。

Ford Mondeo Vignale 「原廠靜音三件組」

 

Ford Mondeo Vignale 「原廠靜音三件組」— 後裝攻略

位置

原廠零件

零件號 (EU/US)

參考單價*

重量

安裝難度

實測貢獻**

引擎蓋內側

PU 發泡隔熱/吸音墊

EU:DG93-16738-*(實車分左/右鉚座版本)US:DG1Z-16738-A  

US$126 ≈ NT$4 k

≈ 1.4 kg

★☆☆(卡扣直上)

-1 ~ -2 dB(怠速 & 加速高頻)  

引擎 → 前副車架

整合式樹脂+發泡底盤護板

EU:2342327 / DG93-6P013-DJ  

£143 ≈ NT$5.8 k

≈ 2.8 kg

★★☆(需頂車拆原護板)

-0.5 ~ -1 dB(碎石敲擊 & 低頻胎噪)  

四輪拱內側

不織布聲學襯板 (felt liner)

前:DS73-F16E560-A / –B後:DS73-18477-A / –B(左右)  

*歐洲拆車件 £80-120/支新品缺貨居多

+0.4 kg/片

★★☆(拆輪修飾釘)

-1 ~ -1.5 dB(200-800 Hz 胎噪)  

* 2025/7 eBay、Ford OEM parts 價格中位數(未含運費、關稅)。

** 來自 Ford Media Center 公布的 Vignale 實驗數據(整車升級總計 2-3 dB)拆分估算,實際效果因路況與其他隔音程度而異。


1. PU 引擎艙隔熱墊 ← 施工最簡單

  1. 檢查引擎蓋背面是否已有孔位:Mondeo Mk5 全系預留 10 ~ 12 個塑膠卡扣孔,可直上。

  2. 備好新卡扣(Ford W708458-S300 或通用 7 mm 菊花釘)一併更換,防止舊釘老化脫落。

  3. DIY 時間:15 分鐘;用酒精擦拭鐵板 → 對位卡入 → 完工。


適合想先試水溫的人:費用小、體感卻立刻「嗡」聲變鈍


2. 一體式底盤護板 ← CP 值最高

對比

原廠標準款

Vignale 護板

材質

PP 薄塑膠+局部遮蓋

厚 PP/ABS 注塑 + 內嵌發泡層

覆蓋面

僅油底殼前段

擴大至副車架兩側、變速箱底

固定

6 顆 7 mm 螺絲

同位置+一組中央托架

施工要點

  1. 頂車後拆除舊護板與小擋泥片。

  2. 檢查左、右副車架是否已預留 M6 螺帽;若無,需加裝開口 U-nut。

  3. 上新板時 外框先定位,再鎖中央托架,防止低速共振。


加上整流效果,高速風切聲主觀也會略降,且兼顧防鏽、防石擊。


3. 聲學輪拱襯板 ← 噪音「最後一公里」

  • Vignale 用 PET 不織布 + 發泡層,可吸收胎噪並抑制輪拱金屬共鳴。

  • 左右前、後四片共增重 ≈ 1.6 kg。

  • 拆裝步驟

    1. 拆輪、拆原硬塑輪拱。

    2. 清潔鈑金 → 對位 felt liner → 換用 6.5 mm 擴張鉚釘固定。

    3. 襯板邊緣與保險桿交界處可補一圈丁基條防沙。


若買不到原廠 felt,可用 PP/PE 硬襯板 + 背膠 Thinsulate 自製混合式輪拱,吸音效果約 8 成、成本減半。


施工/採購小抄

流程

建議

原因

報價順序

先問本地原廠零件部→eBay EU 新件→拆車件商

2342 xxx 系列 EU 零件在亞洲調貨時間 2-3 週

物流

體積大件用海運合箱;小件空運 DHL/EMS

減低尺寸超材附加費

工具

10 mm 套筒、7 mm 槍型卡扣批、塑膠釘拆棒

無須特殊工具

保固

車底覆蓋件屬耗材,原廠一般只保漏油或破裂

施工店如有「異音回保」更佳

配合項目

可與「底盤防鏽塗層」同日進行

省一趟拆護板工時


整體性價比 & 效果預測(以你車況+已做門/輪拱隔音為基準)

方案

追加成本 (含工,大台北估)

加權體感*

是否推薦

① PU 引擎隔熱墊

4-5 k

★★

✔ 入門必裝

② 整合底盤護板

10-12 k

★★★

✔ CP 值最高

③ Felt 輪拱襯板

12-18 k (四片)

★★☆

○ 胎噪敏感者可做

* 以「長途疲勞感下降」為加權:底盤護板兼顧低頻與風切,對精神負荷最有感。


一句話建議


在你的 10 萬預算裡,先上 Vignale 式整合底盤護板 + PU 引擎隔熱墊;兩件加起來不到 15 k,就能把胎噪/風切/引擎高頻再壓 1-2 檔,與你已做的門板、輪拱阻尼形成完整閉環,長途開車耳朵更輕鬆、注意力更集中。剩餘預算再考慮 felt 輪拱或地板雙層隔音做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