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間隔重複 (Space Repetition)

 原理是什麼?


想像你的大腦像一塊白板,剛寫上去的東西很清楚,但如果不再看,它會慢慢變淡,最後消失。

間隔重複就是在「快要忘記的時候,再把它寫一次」,讓那個知識的痕跡越來越深、越來越牢固。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學過的東西會照一條「遺忘曲線」慢慢消失。

如果在快忘掉之前複習,就能重新把曲線往上拉,記得更久。

每次複習後,可以間隔更長的時間再複習一次,記憶就會變得超穩固。


怎麼執行?

  1. 第一次學習

    先把知識點好好學一遍,比如一個英文單字。

  2. 短間隔複習

    過 1天 就複習一次。這時候大腦覺得「啊這個我有印象!」,記憶會更深。

  3. 拉長間隔

    下一次可能是 3天後,再來是 7天後,接著 14天後……

    每次間隔越來越長,但因為你在「快要忘」的時候複習,所以效果最好。

  4. 工具輔助

    你可以用紙本「單字卡」或手機 APP(像 Anki、Quizlet)。

    它們會幫你安排「什麼時候該複習哪一張卡」,不用自己算。


舉個例子


你今天學了單字 apple

  • 今天背 → 「apple = 蘋果」

  • 明天再看 → 還記得!

  • 第三天再看 → 更熟了。

  • 一週後再看 → 幾乎不用想就能說出來。

  • 一個月後再看 → 這個字已經深深刻在腦裡。


為什麼有用?


因為你不是「一直重複看同樣的東西」,而是在「最需要提醒的時候」看它一次,這樣效率最高,也不會浪費時間在已經很熟的東西上。


Anki 學習記憶指南


下載與安裝 Anki(電腦與手機版)


要開始使用 Anki,首先需要將軟體下載並安裝在你的裝置上。Anki 支援多種平台,包括 電腦(Windows、Mac、Linux)和 手機(Android、iOS) 。除了 iOS 手機版需要付費購買外,其他版本都是免費的 。安裝方法如下:

  • 電腦版(Windows/Mac):前往 Anki 的官方網站(apps.ankiweb.net)下載適合你電腦的版本,下載完成後依照安裝程式指示完成安裝 。安裝結束後,在桌面找到 Anki 圖示並打開軟體。第一次啟動時可以選擇介面語言(Anki 支援繁體中文介面)。

  • Android 手機版:打開 Google Play 商店,搜尋 AnkiDroid(Android 版的 Anki),點擊下載並安裝。Android 版 Anki 是免費的 。安裝完畢後,於手機應用程式列表中找到 Anki 圖示並開啟。

  • iOS 手機版:打開 App Store,搜尋 AnkiMobile。需要注意的是,iPhone/iPad 版 Anki 是付費 App 。若你願意購買並支持開發者,可以下載安裝 iOS 版本。安裝後,在主畫面找到 Anki 圖示點擊啟動。

  • 網頁版:如果一時無法在自己的裝置上安裝軟體,也可以註冊 AnkiWeb 網頁版帳號並直接在瀏覽器上使用。不過,網頁版功能較有限 。建議還是使用電腦或手機 App,以獲得完整功能。


建立牌組(Deck)


在 Anki 中,**牌組(Deck)**就像一個資料夾,用來分類和存放相關的學習卡片。例如,你可以為不同科目建立不同的牌組,如國文、歷史、自然科學或英語單字等。良好的分類有助於管理學習內容 


在 Anki 主畫面的按鈕中,點擊「建立牌組」即可新增一個新的牌組 。系統會要求你輸入牌組的名稱。請輸入一個有意義的名稱,例如:「英文單字」、「世界歷史」、「自然科學筆記」等,然後按下確認鍵建立牌組 。命名時建議以科目或主題來命名牌組,方便日後增加更多卡片時能夠清楚知道卡片所屬的類別 。建立後,你會在主畫面上看到這個新牌組的名稱。


如果你有需要,Anki 也提供從他人處取得牌組的功能,例如匯入老師或同學分享的牌組,或從 Anki 的共享資料庫下載牌組。但對於初學者,建議先嘗試自己建立牌組,以熟悉整個流程。


新增卡片與卡片設計


有了牌組之後,就可以在其中新增卡片(flashcard)來記憶知識點了。新增卡片的步驟如下:

  1. 開啟新增卡片視窗:在 Anki 主畫面中,選擇剛才建立的牌組,然後點擊「新增」按鈕(或使用快捷鍵 A)。這會打開「新增卡片」編輯視窗 。在這個視窗中,你會看到可以編輯卡片內容的欄位。一般預設的卡片類型是「基本型(Basic)」卡片,具有「正面」和「背面」兩個欄位。

  2. 輸入正面與背面內容:在「正面 (Front)」欄位輸入問題或單字,在「背面 (Back)」欄位輸入答案或解釋 。請儘量讓問題和答案簡單明確,不要在一張卡片上包含過多資訊。一問一答的形式效果最佳,這樣可以專注記憶單一知識點,而不會混淆 。你也可以運用上方工具列來調整文字格式,或插入圖片/音訊等輔助記憶的素材,但要確保卡片內容仍然簡潔易懂。

  3. 選擇牌組並儲存卡片:確認正面和背面的內容都填寫完畢後,檢查右下方的「牌組」下拉選單是否選擇了正確的牌組(如果不是,請選擇你剛才建立的牌組名稱)。最後,點擊**「新增」**按鈕,一張新的卡片就加入到該牌組中了 !系統會清空輸入框,準備讓你繼續輸入下一張卡片。如果沒有要馬上加入更多卡片,可以關閉新增卡片視窗。


上圖是一張英文單字卡片範例:正面是英文單字「Apple」,背面是它的中文翻譯「蘋果」。 這樣的卡片設計非常簡單:看到正面「Apple」時,自己嘗試回想中文意思,在腦中給出答案後,再點擊顯示背面來檢查是否正確。當你自行設計卡片時,可以參考這種方式,保證一張卡片只測試一個知識點。例如,歷史課可以做成問答題:「甲午戰爭發生於哪一年?」—正面問題,背面寫上答案「1894年」。又或者自然科學可以做判斷題:「水的沸點是100°C嗎?」—背面給出正確答案和簡短解釋。確保每張卡片的內容不複雜且針對性強,才能有效幫助記憶 。如果一張卡片內容太多,學習時會不知從何記起,也比較難判斷自己哪部分遺忘。因此,簡單就是關鍵:問題明確,答案精簡。必要時你可以製作多張卡片來覆蓋較大的主題,而不是把所有資訊塞進一張卡片裡。


小提示: 除了基本的一問一答卡片,Anki 還提供其他卡片類型。常用的例如「克漏字 (Cloze)」卡片,可以將句子中想記憶的部分挖空形成填充題。例如你想記一個定義,可以用一整句話,把其中關鍵詞用 ... 隱藏,讓自己回想空格該填什麼。這種卡片系統會自動生成背面的答案填充位置,非常適合背誦課文重點或語法句型。如果剛開始接觸,建議先從基本型卡片學習,有需要再嘗試其他類型。無論使用哪種類型,記住卡片設計原則都是:內容要簡單明瞭、一張卡片只考一件事情。這樣才能讓間隔重複發揮最大功效 。


使用間隔重複系統(Anki 的自動複習安排)


Anki 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內建的間隔重複系統(Spaced Repetition)。這意味著你不用自己安排每張卡片何時重複複習,Anki 會根據你的記憶情況自動幫你排程下一次的複習時間 。當你使用 Anki 複習卡片時,系統會有以下的流程:先顯示卡片正面(問題),等你在腦中想好答案後,按一下卡片來顯示背面的正確答案。接著,Anki 會詢問你「這張卡片覺得如何?」,讓你根據對該題的熟悉程度,按下對應的按鈕來評價你的記憶情況。


如上圖所示,在顯示答案後下方會出現四個選項按鈕:「再一次」「困難」「良好」「簡單」,每個按鈕上還會標示一個時間間隔(例如:<1 分鐘、<10 分鐘、4天等)。這些按鈕代表了你希望多久後再次看到這張卡片:按下「再一次」表示沒記住,需要很快(幾分鐘內)再重考;按「困難」表示勉強想起,請在較短時間後(例如幾天內)再出現;按「良好」表示記得不錯,可以在更久之後(例如一兩週後)再複習;按「簡單」表示非常熟悉,可以更久以後(例如一個月或更久)再出現 。Anki 會根據你按下的選項,自動計算並安排這張卡片下一次出現在複習中的時間 


簡單來說,如果你對這張卡片記憶非常清楚,Anki 就會把下次複習的時間間隔拉長,更久之後才再讓你看到它,因為你已經掌握了 。相反地,如果你忘記了內容而選擇「再一次」,Anki 就會很快(幾分鐘後)再次顯示這張卡片,並如此反覆,直到你下次不需要再按「再一次」為止,表示你已經記住它 。透過這種間隔重複機制,Anki 能在你即將遺忘之前提示你複習,避免浪費時間在已熟悉的卡片上,同時又確保困難的卡片得到足夠的重複練習 


值得一提的是,你不需要自己記錄每張卡片上次複習是什麼時候,更不必手動安排下一次複習時間 。Anki 的間隔演算法會替你完成這項工作。你所要做的就是每天打開 Anki,根據自己的記憶狀況按下合適的按鈕,然後安心交給 Anki 去安排後續。


小知識: Anki 預設每天每個牌組只會給你呈現一定數量的新卡片(預設約20張)以及當天到期該複習的卡片。這是為了不讓你一天的學習量過度爆增,以免負擔太大 。如果你一次新增了非常多卡片,這些卡片也會在之後的日子裡循序漸進地出現,而不會在同一天全部撲到你面前。因此,不用擔心「卡片太多複習不完」的問題,每天按照Anki安排的進度走,長久下來就能消化大量的知識卡片。


每日複習與提醒


規律的每日複習是使用 Anki 成功的關鍵之一。由於 Anki 會根據記憶週期安排卡片的出現,如果你每天都打開 Anki 完成當天的復習,卡片的數量會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但如果你幾天沒使用,這幾天累積的復習卡片就會堆積起來,下一次打開時可能會看到一大堆卡片等著你,讓你覺得壓力很大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好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就像每天刷牙一樣,把 Anki 複習當成日常的一部分。每次進入 Anki,儘量把當天到期的卡片都複習完(也就是讓牌組旁邊的待複習數歸零),這樣就不會有知識遺漏 。每天花一點時間(例如半小時)進行複習,比考前臨時抱佛腳要有效得多,長期下來記憶也會更加牢固。


那怎樣才能做到每天記得複習呢?這就需要一些提醒和自律技巧

  • 固定複習時間: 最簡單的方法是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段用於 Anki 複習。例如,每天晚上飯後或睡前,或者早上上學前,抽出固定的15-30分鐘來學習卡片。固定的時間能培養習慣,久而久之到那個時間你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該打開 Anki 了」。

  • 設定提醒鬧鐘: 你可以利用手機的提醒功能或鬧鐘,在每天約定的複習時間響鈴提示你。也可以請家長或同學一起督促。對於Android用戶,有些版本的 AnkiDroid 允許在有待複習卡片時發送通知提醒(可在設定中查看通知選項);如果沒有內建提醒,也可以使用第三方的待辦事項App或行事曆提醒來輔助。

  • 利用學習打卡: 可以在日曆上做記號,連續複習打勾,看看能連續多少天不間斷。Anki 也有一些插件(如 Review Heatmap)能用日曆視圖顯示你每天的學習量和連續天數。不過十三歲的你只要保持每天學習,本身就是最棒的成就!


總之,一定要避免長時間中斷使用 Anki。持之以恆,每天打開 Anki 複習卡片 。只要每天花一點時間,日積月累會帶來非常驚人的記憶效果。把每天的卡片清理完畢,就可以安心休息或進行其他活動,而不必擔心遺忘重要知識。


同步進度(多裝置使用)


如果你在多個裝置上使用 Anki(例如家裡用電腦,通勤途中用手機),那麼學會同步進度就很重要。同步能確保你在一個裝置上學習的進度和新增的卡片,會出現在其他裝置上,保持資料一致。實現同步的步驟如下:

  1. 註冊 AnkiWeb 帳號: 打開 Anki 軟體,在主界面的上方可以找到一個「同步」按鈕(通常是兩個圓箭頭的圖示)。點擊「同步」時,會彈出讓你登入或註冊的對話框。按照提示在 AnkiWeb 上註冊一個免費帳號(只需要提供電子郵件和設定密碼)。

  2. 登入並同步: 註冊完成後,用該帳號登入。同步開始時,如果資料庫空間詢問上傳或下載,第一次使用建議選擇**「上傳」本機資料到雲端(確保將你目前的卡片和進度備份上去)。之後,每次在任一裝置學習完,記得點擊一下「同步」按鈕。Anki 會把你的複習記錄卡片/牌組資料上傳到雲端,再從雲端下載到其他裝置上 。這樣一來,你換另一台裝置登入同一帳號並同步時,就能下載最新的進度,兩邊資料就完全一致**了。

  3. 日常使用同步: 建議養成每次學習前後都按同步的習慣。比如在電腦新增了卡片或完成了當日複習,離開前點一下同步。等你拿起手機時,先同步一下,就能接著電腦的進度繼續學習,不會漏掉或重複。同步也相當於一種備份,就算裝置故障或遺失,有雲端資料在,日後安裝新的 Anki 或在網頁版登入帳號,同步後依然可以找回所有卡片。


請注意,同步需要網際網路連線。如果你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學習,下次連上網時記得盡快同步。另外,如果你修改了牌組的大量內容,第一次同步時可能會花較久時間,但日常小幅更新的同步是很快的。總之,有了同步功能,你可以安心地在不同設備上使用 Anki,隨時隨地累積你的記憶庫,而不用擔心進度不同步的問題 


使用技巧與常見錯誤避免


最後總結一些使用 Anki 的小技巧以及新手容易犯的錯誤,幫助你更有效率地學習:

  • 理解優先,篩選內容: Anki 是記憶的工具,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拿來做成卡片。對於那些你已經理解透徹、可以舉一反三的知識,就沒有必要死記成卡片 。製作卡片前,先確保自己理解了該知識點的意思;Anki 用來強化記憶,而不是替代理解。換句話說,先學懂再記憶。如果某些內容可以靠理解推理出來,就沒必要做成卡片反覆背誦 。

  • 卡片內容單一且簡潔: 如前面所說,每張卡片最好只考一個重點,不要同時問好幾件事。例如不要把整段課文都放在一張卡片的正面讓自己背誦,這樣會很吃力且效果差。遵循「一問一答」原則設計卡片,問題清楚、答案精簡 。這會讓複習時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判斷自己哪裡遺忘。

  • 控制每天的新卡片量: 剛開始使用時不要一下子加入大量的新卡片,避免每天需要複習的卡片數量激增,導致壓力過大而放棄 。Anki 預設每天新卡片20張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數量 。你可以依據自己時間調整每日新增量,但務必在自己可負擔的範圍內。寧可穩定地每天學習一些,也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一次塞太多卡片。

  • 誠實面對記憶程度: 在複習時,不要害怕按「再一次」。有些同學可能不喜歡按「再一次」(因為感覺像是失敗),而勉強選了「困難」或「良好」。其實只有按「再一次」才表示你真的沒記住,這不是壞事,它能讓 Anki 知道你哪裡需要加強 。如果你不誠實作答,選了「良好」但其實沒記牢,Anki 可能很久才再出現這張卡,結果你早忘了,這反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想不起來就大方地按「再一次」 ,下次你一定會記得更牢!

  • 定期整理卡片: 隨著學習進展,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卡片太簡單或者太困難。對於太簡單、你已經非常熟悉的卡片,如果覺得它浪費你時間,可以考慮暫停或刪除;對於太困難總是記不住的卡片,想想是不是卡片內容太雜,需要拆成更簡單的小部分,或者需要先去理解再來記憶。適當地整理你的卡片,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有經驗的使用者建議:(1) 一開始不要一次新增過多卡片,循序漸進增加;(2) 如果某段時間積累了很多未複習卡片,不要逼自己一次清完,可以分幾天逐步消化;(3) 對於過於容易或困難的卡片,可以隨時調整、標記甚至刪除,確保你的卡片集對你來說是恰當的 。這些技巧能幫助你避免因卡片設置不當而產生的挫敗感。

  • 善用附加功能: 當你對 Anki 上手之後,可以探索一些進階功能。例如利用 標籤(Tags) 來給卡片分類,方便日後針對性複習某類題目;或者安裝一些實用的插件(Add-ons),比如之前提到的 Review Heatmap 追蹤複習天數,或是製作圖片遮罩題目的 Image Occlusion 等等。不過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工具,初學階段不一定需要馬上學會。優先把 Anki 的基本操作(建牌組、加卡片、每天複習、同步)養成習慣,再逐步嘗試新功能即可。


希望以上指南能夠幫助你順利開始使用 Anki 來記憶學校課程內容和學習語言!🎉 Anki 就像你的隨身記憶助理,只要用對方法、持之以恆,你會發現自己能記住越來越多的單字、公式和知識點,而且不容易忘記。祝你學習順利,天天進步!如果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也別忘了善用 Anki 的線上社群或使用手冊尋求幫助。加油!


參考資料:

  • Anki 官方網站:  

  • 斜槓地圖部落格(Margaret):「[Anki教學]學習必備單字卡app,牢記一切你想記住的知識」  

  • Wing 自學顧問部落格:「超級好懂的 Anki 基礎教學」    

  • 方格子部落格(國考螺旋丸):「牙醫國考 Anki 閃卡備考完整教學」  

  • YOLO Education 教學:「Anki 教學進階篇」

  • 其他經驗分享:   (Anki 使用心得與卡片製作技巧)




    Quizlet 學習記憶指南

    1. 註冊與登入

    1. 打開瀏覽器進入 Quizlet 官方網站,或在手機下載 Quizlet App(iOS/Android 都有)。

    2. 點擊 「Sign up / 註冊」,可以用 Google 帳號、Apple ID 或 Email 建立帳號。

    3. 登入後,你就能開始建立或使用學習集(Study Set)。


    2. 建立學習集(Study Set)


    在 Quizlet 中,Study Set 就像 Anki 的牌組,裡面放著一張張「字卡」。

    1. 在首頁按 「Create / 建立」

    2. 為你的學習集取一個名字,例如「英文單字 - Lesson 1」、「歷史重要年份」。

    3. 選擇「可見範圍」(只有自己、與同學分享、或公開)。

    4. 開始新增卡片:在左邊輸入「問題 / 單字」,右邊輸入「答案 / 解釋」。

      • 例子:

        • Front(正面):「apple」

        • Back(背面):「蘋果」

    5. Quizlet 會自動提供 圖片、語音發音(對語言學習很有幫助)。

    6. 輸入完成後,按 「Create / 建立」,一個完整的學習集就做好了。


    3. 學習方式(多種模式)


    Quizlet 的特色是提供不同學習方式,讓記憶更有趣:

    • Flashcards(翻卡片):最基本的一問一答,就像實體單字卡。

    • Learn(學習):系統自動安排測驗,幫你反覆練習,直到完全掌握。

    • Write(拼寫練習):需要自己輸入答案,適合練習單字拼字或定義。

    • Test(測驗):自動生成小考,有選擇題、填空題等。

    • Match(配對遊戲):把單字和意思配對,比速度。

    • Gravity(隕石遊戲):單字像隕石掉下來,要快速打出答案防止撞擊。


    👉 建議:先用 Flashcards → Learn → Write 的順序,最後用 Test 來檢查學習效果。遊戲模式可以當作複習的小休息。


    4. 每日複習與提醒


    雖然 Quizlet 沒有像 Anki 一樣的「自動間隔重複演算法」,但你可以透過 Learn 模式來模擬。

    • 系統會自動根據你答對/答錯的狀況,安排再次出題,直到正確率提高。

    • 建議每天設定一個固定時間(例如睡前 15 分鐘)來打開 Quizlet。

    • 你可以在手機上開啟 推播通知,提醒自己每天練習。


    5. 同步與分享

    • 使用同一個 Quizlet 帳號登入,就能在電腦、手機、平板上 自動同步,隨時隨地練習。

    •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學習集 分享連結給同學,大家一起練習。

    • 在公開資料庫中搜尋,常常能找到其他老師或學生已經製作好的學習集,直接加入使用。


    6. 使用技巧與避免錯誤

    • 保持卡片簡單:一張卡片只放一個重點,避免「太長的句子」或「一堆資訊」。

    • 用圖片 & 語音:語言學習時,圖片 + 聲音可以加深記憶。

    • 定期複習:不要只考前用,平時養成每天刷幾分鐘的習慣。

    • 挑選模式搭配:剛開始用 Flashcards,熟悉後多玩 Write & Test,加強輸出能力。

    • 不要只靠遊戲:Match、Gravity 很好玩,但主要還是用來複習,而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


    7. 範例(英文單字集)


    Study Set:「Lesson 1 - Fruits」

    • Front:apple → Back:蘋果 🍎

    • Front:banana → Back:香蕉 🍌

    • Front:orange → Back:橘子 🍊

    • Front:grape → Back:葡萄 🍇


    👉 先用 Flashcards 看一遍 → Learn 模式系統會重複出題 → Write 模式拼出答案 → 最後用 Test 測驗。


    ✅ 總結:

    • Anki:更適合嚴格的「長期記憶管理」,有自動排程。

    • Quizlet:更適合快速建立學習集、多樣化遊戲與分享合作。



專注、簡化與心理健康:科學研究的發現

 

專注、簡化與心理健康:科學研究的發現


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上圖:整理居家環境有助於減輕壓力與分心。

現代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往往積累過多想法和資料,導致難以專注和過度負荷。研究顯示,無論是雜亂的環境還是凌亂的思緒,都可能損害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心理健康 。例如,環境雜亂會帶來以下影響 

  • **專注力下降:**雜亂訊息同時刺激大腦,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 。大腦像電腦的記憶體一樣容量有限,過多的視覺刺激會相互競爭佔用資源,迫使我們的大腦不得不分散處理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讓人感到腦力疲勞、注意力不集中 。

  • **壓力與焦慮增加:**混亂的環境和資訊過載會引發生理上的壓力反應,使焦慮感上升 。一項研究發現,形容自己家中「雜亂」的女性,其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準顯著高於他人,表示雜亂帶給大腦和身體持續的壓力負擔 。資訊過載同樣會造成緊張不安、情緒易波動,甚至引發混亂和無力感  。

  • **睡眠品質下降與情緒受影響:**雜亂和過多刺激還會干擾睡眠,因為大腦難以在睡前關閉「過載」的狀態 。長期下來,睡眠不足又會進一步惡化情緒調節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很多人報告說,凌亂的環境讓他們更易煩躁或情緒低落 。

  • **記憶與思考受干擾:**當我們的大腦同時面對太多資訊時,工作記憶難以有效運作,可能導致遺漏重要細節或決策困難 。我們的大腦需要不斷判斷「要關注什麼、忽略什麼」,而當眼前或腦中的資訊過量時,這種持續的篩選會降低認知效率  。


值得慶幸的是,透過減少雜亂、主動簡化可以帶來明顯的心理健康益處。研究發現,只要移除或控制好周遭的雜物,就能直接降低因混亂引起的壓力,讓人感到更快樂、更少焦慮,同時增強對自我的信心 。換言之,當我們騰出空間、理清頭緒時,心情和大腦都會隨之變得更輕鬆、更平靜。


大腦負荷與專注力研究


上圖:同時處理多項數位資訊會增加大腦負荷。

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角度看,大腦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無法真正「一心多用」而不付出代價。研究者Sabine Kastner利用腦成像技術發現,當視野中出現過多物件時,我們的大腦即使專注在其中一項,仍會留下其他刺激的「殘影」在處理 。也就是說,越多無關刺激同時出現,大腦過濾干擾所耗費的精力就越大,時間一長認知功能會疲勞,處理資訊的效率下降 。正因如此,Kastner教授指出,過多的視覺雜亂會與大腦的注意力系統競爭,讓我們更快感到認知疲憊 。這在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患者身上尤為明顯:他們的問題或許不只是「無法專心」,而是過多的雜訊讓大腦不勝負荷 


同樣地,在處理多項任務(多工)時,大腦其實只是快速地在不同任務間切換,而非同時並行。大量研究顯示,多工對生產力和大腦都有負面影響。例如:

  • **生產力的隱形損失:**頻繁在任務間切換會產生「切換成本」。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切換造成的短暫空檔累積起來,可能讓工作效率降低多達40% 。人們以為自己同時完成了很多事,實則失去了大量時間在重新集中注意力上。

  • 速度變慢、錯誤增加:《Brain Rules》一書提到,多工者完成任務平均耗時比單工者多出約50%,而且錯誤率也提高將近50% 。原因在於大腦每次轉換焦點都需要重新「加載」相關規則與資訊,頻繁切換讓大腦難以保持精確,容易出錯。

  • 專注與記憶受損: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追蹤了長期習慣「媒體多工」的人,結果發現他們在工作記憶容量和持續注意力等測試中的表現顯著較差 。令人意外的是,那些自認擅長多工的人在過濾無關訊息、轉換注意焦點方面反而更吃力,幾乎在所有項目上都不如專注一事的人 。迄今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多工能提升認知能力,反而大量研究一致指出多工與較差的記憶與專注表現相關 。此外,多工還和更高的壓力水平有關:在一項實驗中,持續收發電子郵件而處於「隨時待命」狀態的上班族,心率和緊張感都明顯升高 。


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更適合一次專注於一件事。減少同時處理過多資訊,可以避免無謂的認知負荷與壓力累積。正如一項分析所指出的:「多任務處理並不高效。如果正在進行重要工作,多工只會拖慢進度並降低成果品質」 。相反地,有意識地限制干擾、專心致志地完成當下的目標,往往能更快且更好地達成任務。


正念與有目的的生活


上圖:正念冥想等訓練可重塑大腦,提升心理健康。

當我們感到資訊與雜事滿溢時,正念(mindfulness)與有目的性的生活方式可以視為「心理減負」的有效工具。科學研究證實,透過冥想等正念練習,我們可以增進大腦的功能,並改善心理健康狀態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經典研究讓參與者接受八週的正念減壓課程訓練,發現訓練後參與者大腦中與學習記憶相關的海馬迴灰質密度顯著增加,同時主管焦慮與壓力情緒的杏仁核灰質則減少了 。這些大腦結構的可塑性變化,對應到參與者自報的壓力減輕和情緒改善 。正念訓練讓人們更能專注當下、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情緒,長期而言提升了情緒調節能力和專注力,進而增進整體幸福感與生活品質 


此外,培養明確的人生目的對心理健康的價值也獲得了實證支持。所謂人生目的,是指一種核心的人生目標、方向感,讓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和行動有意義和價值。研究顯示,擁有強烈人生目的感的人抑鬱和焦慮程度明顯較低 ,承受壓力的反應也較小;一項整合分析發現,此類人群報告的主觀壓力水準更低,顯示明確的目標感有助於提升抗壓性 。相反地,缺乏方向與意義感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調查發現,年輕族群中缺乏人生目標者,更容易出現較高比例的心理困擾(如憂鬱、焦慮),許多人直言「不知道生活目標是什麼」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不良影響 。可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刻意培養意義感、確立個人價值和長遠目標,能成為我們抵禦壓力、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資源 


總而言之,減負與專注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原則:減少無謂的雜訊和信息過載,專注於對我們最重要、有價值的事物,並以正念態度過生活。科學研究一再強調,「減法」往往能換來更大的心理收益——壓力降低、專注力提高、創造力提升,以及更高的幸福感 。正如注意力研究者Kastner所建議的,小至拉下窗簾減少干擾,或花點時間清理工作空間,都有助於我們恢復專注、提高效率;乾淨的書桌並不代表思想的空洞,相反,雜亂的書桌可能意味著大腦裝載了太多東西 。當我們學會為大腦「減負」,有意識地專注當下並篩選生活中的資訊與目標,就更能夠從容應對挑戰,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你需要無聊 Arthur Broo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QKfIXMiA8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比任何一個世代都更「不允許自己無聊」。等紅綠燈滑手機、健身要聽 Podcast、吃飯要看影片,彷彿一分鐘的空白都不能忍受。

但哈佛教授 Arthur Brooks 提醒我們:你需要無聊。 如果從來不讓自己無聊,人生會更空洞、更焦慮、更容易陷入憂鬱。


為什麼無聊這麼重要?


1. 無聊能打開「預設模式網路」


大腦有一個系統叫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當我們沒有專注在任何任務時,它就會啟動。

  • 這時腦袋會開始「亂想」:人生意義、目標、價值感。

  • 雖然會帶來一點不舒服(存在焦慮),卻正是找到 人生意義與方向 的關鍵。


2. 為什麼我們抗拒?

  • 因為無聊時會想起不安的問題:「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 手機則提供了即時逃避:一滑就能關掉這種不安。

  • 但長期下來,這會形成「意義的惡性循環」──越逃避、越難找到人生的目的感,導致焦慮與空虛感上升。


無聊的好處

  1. 創意與靈感:許多人在無聊時會蹦出最有趣的想法,例如運動、通勤時不聽東西。

  2. 提升專注力:當你練習忍受無聊,日常工作、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比較不「無聊」。

  3. 更接近人生核心問題:勇敢面對意義、價值感,才是避免憂鬱與焦慮的長期解方。


怎麼練習「刻意無聊」?


日常小挑戰

  • 運動不帶手機:試著健身或跑步時什麼都不聽,單純和自己相處。

  • 無聲通勤:上班路上不開廣播、不看螢幕,讓腦袋自由遊走。

  • 15 分鐘挑戰:每天安排一段「無刺激時間」,不滑手機、不做事,單純發呆。


Brooks 的實踐方法

  1. 晚上 7 點後不用手機:讓大腦從數位刺激抽離。

  2. 不把手機帶進臥室:避免睡前、起床就被訊息牽著走。

  3. 用餐時間禁止裝置:專注在家人或朋友身上。

  4. 定期「數位斷食」:幾小時或一天不碰社交媒體。剛開始會像「小孩尖叫般渴望手機」,但很快會平靜下來。


打破「害怕錯過」的藉口


很多人不敢放下手機,因為怕錯過重要訊息。

  • 事實上,你可以設定 僅限一兩個緊急聯絡人能打擾,其餘的都能等。

  • 記住:刷 Twitter 不是緊急事件。新聞晚幾個小時看,完全不會影響你的人生。


結語:擁抱無聊,找回意義


Arthur Brooks 的提醒很直白:


放下手機,你需要更多無聊。


因為只有在無聊的時候,你才會開始追問:

  • 我的生活有什麼目的?

  •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我是否正在浪費時間在不重要的事上?


答案雖然不一定立刻浮現,但無聊,正是找到它的入口。

如何隔音任何一扇門(2025完整指南:從低成本 DIY 到專業方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MD8aDfWgck


想讓房間安靜下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門隔音」。然而網路上充斥著各種偏方與誤解,有些方法幾乎沒效果,卻浪費了時間與金錢。這篇文章整理了 最新實測結果,從租屋族的臨時方案,到自宅裝修的永久升級,給你完整的隔音門解決方案。


❌ 先說什麼方法沒用(避免踩雷)

  1. 在門上貼吸音棉/吸音泡棉

    • 這些材料設計來「吸音」而不是「隔音」,主要改善室內回音,對阻擋外部聲音幾乎沒效果。

  2. 隨便掛上薄布簾或毛毯

    • 如果沒有完全密封,薄材質會漏音,效果有限。

  3. 直接換門

    • 換成實心門確實比空心門好,但如果四周縫隙沒封,聲音依然會漏進來。單純換門並不是第一步。


💡 有效的低成本 DIY 方法(租屋族友善)


1. 封住門框縫隙

  • 工具:自黏式防風條(泡棉或橡膠)。

  • 作法:貼在門框四周,讓門關上時能緊密貼合。

  • 效果:減少聲音與空氣從縫隙滲透。

  • 成本:NT$200–400。


2. 解決門底大縫隙

  • 工具:U 型可拆式門底擋條。

  • 作法:直接套在門底,雙面貼地密封。

  • 優點:無須螺絲固定,可隨時拆下,避免影響房間通風。

  • 成本:NT$300–500。


3. 增加厚重遮擋

  • 工具:移動毯、厚重窗簾、地毯。

  • 作法:用伸縮桿、掛勾或魔鬼氈,將厚布完整覆蓋門面,避免邊緣漏縫。

  • 效果:降低人聲與中高頻雜音。

  • 成本:NT$500–1500。


4. 自製隔音門板

  • 工具:玻璃纖維 + 加重隔音毯 (MLV) + 厚布封裝。

  • 作法:做成一塊厚重板,背面黏魔鬼氈掛在門上。

  • 效果:阻隔效果顯著,接近專業隔音。

  • 成本:NT$3000–5000。


🔧 永久性升級(自宅裝修適用)


1. 換成實心門 & 正確吊掛

  • 作法:選用 MDF 或標準實心木門(60–80 磅)。

  • 注意:確保門與框密合,鉸鏈牢固。

  • 成本:NT$6000–12000。


2. 安裝全框密封條 (Perimeter Gasket)

  • 工具:金屬壓條 + 矽膠/橡膠密封。

  • 作法:三邊鎖上螺絲,門關上時自動壓緊密封。

  • 效果:聲音大幅降低,尤其是人聲。

  • 成本:NT$1500–2500。


3. 升級門底密封

  • 選項 A:螺絲固定式橡膠門底條(便宜實用)。

  • 選項 B:自動升降式密封條(專業等級,開門時自動抬起)。

  • 成本:NT$800–3000。


⚠️ 常見錯誤與注意事項

  1. 忽略其他聲音路徑:天花板、地板或冷氣通風口可能也是聲音來源。

  2. 沒先測試來源:建議先用毛巾或布料暫時封住,確認聲音確實是從門進來。

  3. 忽略通風:完全密封可能讓房間悶熱,建議保留可拆式擋條。


🎯 結論

  • 租屋族 / 低預算:防風條 + 可拆式門底擋條 + 厚重窗簾 → NT$1000 內搞定。

  • 進階 DIY:加裝自製隔音板 → 約 NT$3000–5000。

  • 永久方案:更換實心門 + 全框密封 + 專業門底條 → NT$6000–15000。


聲音要被「阻擋」必須靠 重量 + 密封。只要記住這兩大原則,就能依照預算選擇合適的方案,讓你的房間安靜許多。

攝護腺保養建議之實證檢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GbKIfvHy0 


以下是依據實驗與醫學文獻所提供的證據,檢視並驗證該影片中提倡的生活改善建議對前列腺健康的幫助:


1. 壓力與前列腺發炎

  • 動物實驗:慢性壓力可在大鼠前列腺中誘導組織炎症反應,顯示壓力可能對前列腺造成直接傷害。 

  • 人體研究與推論:慢性壓力透過活化 HPA 軸,導致持續分泌皮質醇(cortisol),進而干擾免疫調控、誘發全身慢性發炎。 

  • 基因層面:情緒壓力可改變前列腺組織的基因表現,可能影響細胞功能,增加癌變風險。 


→ 支持影片建議:控制壓力、改善睡眠與情緒管理,確實有助於降低前列腺發炎與相關症狀。


2. 保持水分、減少夜間脫水、尿液濃縮

  • 流體攝取與下泌尿道症狀:研究指出,限制夜間飲水、減少咖啡因與酒精攝取、培養固定排尿習慣,有助於改善下泌尿道症狀。 

  • 膀胱與尿液刺激:適量補水可稀釋尿液,減少濃縮尿對膀胱黏膜的刺激,降低感染與結石風險。 


→ 支持影片建議:持續小量飲水以保持尿液淡黃清澈,確實有助於減少膀胱與前列腺刺激,緩解頻尿等症狀。


3. 運動、避免久坐、增加活動量

  • 慢性疾病風險因子:肥胖和缺乏運動都被列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危險因子。  

  • BPH 的生活干預建議:醫學指南建議增加體力活動、減少咖啡因攝入、進行訓練排尿行為等,可緩解下泌尿道症狀。 

  • 坐姿排尿的影響:對於有症狀的老年男性,坐姿排尿能有效降低排尿後殘留,提高流速,縮短排尿時間。 


→ 支持影片建議:採用「每 30 分鐘起身活動」「坐姿排尿」等簡易習慣轉變,對血液循環與排尿效率都有具體益處。


4. 飲食調整:減少紅肉、加工食品、多攝蔬果與Omega-3

  • 肥胖與 BPH:肥胖及高 BMI 是 BPH 的已知風險因子。 

  • 生活方式建議:醫學上建議減少夜間飲酒與咖啡因,並透過飲食與運動來自我管理症狀。 

  • 抗氧化飲食證據(補充方面):雖影片提到番茄補充劑的試驗結果,該補劑在兩個月內可改善約 80% BPH 患者症狀,但這屬於初步小規模試驗,尚須更大規模研究驗證。 


→ 部分支持:雖然缺乏直接臨床試驗證明「減少紅肉/加工食品」能改善 BPH,仍與肥胖、炎症與荷爾蒙失衡理論相符,值得推崇;番茄補充劑效果值得關注但需謹慎。


5. 戒菸與避免二手煙

  • 危險因子:吸菸累計 50 包年以上的患者與嚴重下泌尿道症狀相關。 


→ 支持影片建議:戒菸與遠離煙霧環境確實有助於降低前列腺問題風險並改善症狀。


總結與綜合評價

項目

證據支持

關鍵結論

控制壓力

動物與生理研究均支持,壓力與前列腺發炎有關

多喝水、少夜間脫水

中等

減少膀胱刺激與夜尿症狀

運動/避免久坐

中等

體重控制與活動改善排尿症狀

飲食調整

理論支持/初步證據

飲食健康對整體有益,番茄素補充具潛力

戒菸

中等

吸菸與嚴重症狀相關,戒菸明顯有益

設立排尿習慣(微運動、排尿位置)

中等

建議已納入臨床指南

整體而言,影片提及的多數建議都有一定科學依據支持,特別是在壓力管理、水分補充、戒菸,以及生活方式改變 (如增加活動量) 方面。雖然某些建議(如飲食詳節)尚缺乏大規模臨床證據,但基本理論與相關風險因素一致,值得推廣。


攝護腺肥大(BPH)× 飲食 / 減重


快速結論

  • 多蔬菜、少紅肉與較低總脂肪的飲食型態,與「較低的症狀性 BPH風險」有關(大型前瞻隊列)。 

  • 高蔬菜(尤其富含維生素 C、葉黃素/玉米黃素、β-胡蘿蔔素)的攝取,與較低的 BPH 風險/症狀相關(大型前瞻隊列)。 

  • Omega-3:作為藥物的加成(搭配坦索羅辛+非那雄胺)的小型隨機試驗有正向訊號,但大型前瞻性資料對長鏈 n-3 PUFA(EPA/DHA)與 BPH 的關係不一致;目前不建議僅為 BPH 而額外補充高劑量魚油。  

  • 減重:單靠生活型態減重的 RCT 尚未證實能改善 LUTS/BPH(部分試驗減重幅度不足);代謝手術在重度肥胖男性的多項前瞻研究中可持續改善 LUTS。  


關鍵研究(摘要)

  • PCPT 前瞻隊列(n≈4,770;7 年追蹤):最高 vs 最低五分位,總脂肪多元不飽和脂肪風險 ↑(HR 約 1.31、1.27);蛋白質蔬菜攝取較高者風險 ↓;每日吃紅肉者風險 ↑38%。結論:低脂肪、少紅肉、高蛋白與多蔬菜可能降低症狀性 BPH 風險。 

  • HPFS 前瞻隊列(n≈18,000):蔬菜攝取與 BPH 反向相關(最高 vs 最低五分位 OR 0.89;p 趨勢 0.03);富含維生素 C、β-胡蘿蔔素、葉黃素/玉米黃素之蔬果與較低風險相關。 

  • HPFS(營養素分析):總脂肪與 BPH無關,但總能量、蛋白質、EPA/DHA/花生四烯酸攝取與 BPH 正相關(幅度溫和);提示氧化壓力機轉可能參與。 

  • 地中海型/整體飲食模式(回顧):傾向支持「多蔬果、堅果、豆類、魚、較少紅肉」的飲食,可能透過抗發炎與平滑肌張力調節,間接有利 BPH 與 LUTS;仍需更嚴謹試驗。 

  • 番茄紅素(lycopene)

    • 隨機臨床試驗:15 mg/日、6 個月,可能抑制 BPH 進展並改善症狀;PSA 有下降訊號。 

    • 其他臨床與轉譯研究亦報告 PSA 降低與抗氧化效應,但在 BPH 的臨床終點仍屬輔助證據。 

  • Omega-3(魚油)

    • 加成式 RCT:EPA/DHA(300 mg tid)+坦索羅辛+非那雄胺 vs 單用藥物,症狀/指標改善較多(小型、單中心)。  

    • 前瞻營養流行病學:長鏈 n-3 PUFA 與 BPH 關聯不一,有研究見到風險↑的訊號;不支持僅為 BPH 常規補充高劑量魚油。 

  • 體重 / 減重

    • RCT(生活型態減重 vs 對照)未證實能改善 LUTS(可能因減重幅度不足)。 

    • 前瞻手術隊列減重手術後男性 LUTS(IPSS、QoL)中長期顯著改善(3–5 年資料)。 

    • 觀察研究輕度體重變化對 LUTS 的影響不明顯。 


「紅肉攝取」× 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 / 慢性骨盆痛,CP/CPPS)


快速結論

  • 目前缺乏針對「紅肉攝取→前列腺炎」的直接臨床試驗或高品質前瞻研究

  • 症狀觸發的證據主要來自問卷/橫斷面辛辣食物、咖啡因、酒精最常被回報會加重症狀;水分、草本茶、洋車前子等有助緩解。 

  • 專業機構指引/衛教也建議減少咖啡因、酒精、酸/辣刺激物並足量飲水;未特別點名紅肉。  


關鍵研究(摘要)

  • Herati 等(Urology, 2013;問卷 n=95):47% 病人回報食物/飲品會誘發症狀;最常見加重因子辣食、咖啡、酒精、茶、辣椒緩解=水、草本茶、洋車前子/聚卡波非。 

  • AUA 男性慢性骨盆痛指引:認可部分病人對飲食刺激物敏感;建議個別化排除法飲食。 

  • NIDDK 衛教:建議增加飲水、減少酒精/咖啡因/酸辣,作為症狀管理的一環。 


實務小結(可直接轉成門診建議)

  • BPH/體重:若 BMI 偏高,以地中海型飲食+活動量提升為主;若為重度肥胖且 LUTS 明顯,手術級減重對 LUTS 有較一致的改善證據。  

  • 飲食

    • 少紅肉/加工肉、少總脂肪多蔬菜(尤其深綠色與柑橘、豆類、十字花科)—與較低 BPH 風險/症狀相關。  

    • 番茄紅素:可優先從熟番茄製品獲得;補充品在 BPH 的證據屬輔助(小型 RCT 有利,但非一線)。 

    • Omega-3:以每週 1–2 次魚類為宜;不建議僅為 BPH 而自行高劑量補充魚油。 

  • 前列腺炎/CPPS:與其糾結紅肉,更實用的是先排除:咖啡因、酒精、辣/酸刺激;同時做症狀-飲食日記找個人誘發因子。  


2025/08/26

Wroking with AI/automation managers

 Turning work into structured “footprints” + letting systems track leading indicators and nudge us is where modern knowledge work is headed. Here’s an evidence-backed playbook you can use right away.

What the research says (and what to do)

  1. Set clear goals, then let the system track them.
    Specific, challenging goals reliably boost performance (large effects across meta-analyses). Use OKRs for ambition + transparency and translate strategy into a few measurable outcomes. Stanford MedicineRework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 Record decisions as lightweight Decision Logs (ADRs).
    Capture time, context, options, trade-offs, stakeholders, expected impact. ADRs are a well-accepted practice for scaling alignment and auditability. martinfowler.comAWS Documentation

  3. Track a tiny set of leading (predictive) and lagging (outcome) metrics.
    Safety and operations guidance is clear: use leading indicators to drive change; lagging indicators to verify results. Keep it to 3–5 leading metrics on a dashboard. OSHAPMC

  4. Use reminders and nudges—without creating notification noise.
    RCTs show that simple message reminders meaningfully improve adherence to intended behaviors; batching notifications a few times per day reduces stress and improves attention. Also, frequent interruptions increase speed and stress. So tie prompts to workflow checkpoints and deliver in batches. JAMA NetworkSquarespaceBren School of ICS

  5. Improve via small, trustworthy experiments.
    Follow A/B-testing rules of thumb from the big experiment platforms (design, guardrails, power, SRM checks). Treat each change as a test with a success metr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ExP Platform

  6. Limit Work-in-Progress (WIP) and visualize flow.
    Kanban + WIP limits shorten cycle times and surface bottlenecks; case studies show measurable improvements when teams reduce WIP and shorten cycles. Use Little’s Law to size WIP against throughput.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SixSigma.us

  7. Schedule 10–15 minutes of daily reflection.
    Lab + field experiments (including a large training program) found that short, structured refle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later performance—partly by boosting self-efficacy. Put it on the calendar. Larry Ferlazzo's Websites of the Da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Library

  8. Use AI to shrink “work about work”—but stay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frontier.
    Controlled studies show sizable productivity/quality gains from gen-AI on writing and coding; benefits are task-dependent and best with guidance. Feed AI with clean, linked artifacts (tickets, docs, ADRs) and clear permissions. SciencearXiv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on’t turn datafication into surveillance. Meta-analyses show electronic performance monitoring doesn’t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does raise stress; if monitoring is required, keep it minimal, transparent, and worker-benefiting. Wiley Online Librar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ur “work-footprint” template (copy/paste into your tool)

  • Timestamp: YYYY-MM-DD HH:mm

  • Task / Context:

  • Decision / Hypothesis (options & trade-offs):

  • Stakeholders & contacts: @Name (role)

  • Risks / Constraints:

  • Action taken:

  • Metrics: Leading … / Lagging … (with targets)

  • Result / Evidence:

  • Links: Ticket / Doc / PR / Meeting notes

  • Reflection (<5 lines): what worked, what didn’t, next step


One-week rollout (individual edition)

  • Today: Rewrite one goal as an OKR (1 Objective, 2–3 Key Results) and add the footprint template as a quick-add form in your system. Rework

  • This week: Stand up a simple Kanban with WIP limit (e.g., “In Progress ≤ 3”); pick 3 leading indicators for your personal dashboard.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OSHA

  • Daily: Batch notifications into two windows; schedule a 10-minute reflection at day’s end. Squarespac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Library

  • This month: Run one small experiment (e.g., new handoff checklist): define success metric → A/B (or pre/post) → keep the winner. ExP Platform

2025/08/13

教學指南:高齡者的 AI 科技獨居生活

 教學指南:高齡者的 AI 科技獨居生活


以下以 96 歲美國德州長者蘿拉(Laurel)的日常為例,整理成可操作的教學步驟,讓高齡者與家屬參考,學會善用 AI 工具與生活輔助設備,提升獨居生活的安全與便利性。


一、居家環境規劃

  1. 選擇銀髮友善社區

    • 單層住宅、平坦無障礙設計

    • 房屋間距合理,兼顧隱私與鄰里互助

    • 社區配備緊急通報系統與管理人員

  2. 動線與設備安全

    • 保留寬敞走道,方便助行器通行

    • 廚房、浴室、臥室配置防滑地墊與良好照明

    • 家電按鈕加貼高對比色標籤(如橘色代表洗衣、紅色代表烘乾)


二、智慧語音助理(以 Amazon Echo 為例)

  1. 基本安裝與連線

    • 將 Echo 連接 Wi-Fi

    • 下載手機 App 綁定帳號

  2. 日常指令範例

    • 查詢時間與天氣:「Echo,現在幾點?」、「Echo,今天天氣如何?」

    • 建立採買清單:「Echo,幫我買蛋、牛奶、青菜和衛生紙」

    • 播放音樂或新聞:「Echo,播放馬友友的大提琴」、「大聲一點」、「停止播放音樂」

  3. 遠端家屬通知

    • 家屬可即時接收長者的口頭需求

    • 減少手機操作門檻,直接用語音互動


三、日常生活輔助設備

  1. 緊急通報器

    • 隨身佩戴按鈕式警報器

    • 可即時通知社區管理員與家人

  2. 視力輔助設備

    • 放大閱讀機:可將雜誌、書籍放大顯示

    • 朗讀功能:將文字轉換成語音播放

  3. 家電使用簡化

    • 洗衣機、烘乾機加貼色彩標示方便辨識

    • 洗碗機按日常習慣操作即可


四、家屬關懷模式

  1. 輪流問候制度

    • 安排家人與孫子女輪流每天打電話

    • 保持通話時間適中,尊重彼此生活節奏

  2. 鼓勵長者自主生活

    • 在安全範圍內維持煮飯、洗衣等日常

    • 讓長者感受「自己是家裡的主人」


五、關鍵觀念

  • AI 並非只屬於年輕世代

    智慧助理與輔助設備能有效彌補視力、行動力等限制。

  • 科技+關懷=有尊嚴的獨居老年

    硬體與軟體結合,讓高齡者安全、自在、快樂地生活。



2025/08/08

Python | 調整 dropbox中 obsidian & logseq共用journal folder中 檔名規則出入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import re

import sys

import argparse

from pathlib import Path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


# ===== 工具:月份與序數 =====

MONTHS_FULL = [

    "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

    "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ecember"

]

MONTHS_ABBR = ["Jan","Feb","Mar","Apr","May","Jun","Jul","Aug","Sep","Oct","Nov","Dec"]

MONTH_TO_NUM = {m:i+1 for i,m in enumerate(MONTHS_FULL)}

ABBR_TO_NUM  = {m:i+1 for i,m in enumerate(MONTHS_ABBR)}

NUM_TO_MONTH = {i+1:m for i,m in enumerate(MONTHS_FULL)}


def ordinal(n: int) -> str:

    if 11 <= (n % 100) <= 13:

        suffix = "th"

    else:

        suffix = {1:"st",2:"nd",3:"rd"}.get(n % 10, "th")

    return f"{n}{suffix}"


def canonical_stem(d: date) -> str:

    # 目標:MMMM do, yyyy(注意 do 小寫)

    return f"{NUM_TO_MONTH[d.month]} {ordinal(d.day)}, {d.year}"


# ===== 解析各種日期字串(給 [[...]] 正規化用) =====

def parse_date_token(s: str):

    s = s.strip()


    m = re.match(rf"^\s*({'|'.join(MONTHS_FULL)})\s+(\d{{1,2}})(?:st|nd|rd|th)?,\s*(\d{{4}})\s*$", s, flags=re.IGNORECASE)

    if m:

        month = MONTH_TO_NUM[m.group(1).capitalize()]

        day = int(m.group(2)); year = int(m.group(3))

        try: return date(year, month, day)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None


    m = re.match(rf"^\s*({'|'.join(MONTHS_ABBR)})\.?\s+(\d{{1,2}})(?:st|nd|rd|th)?,\s*(\d{{4}})\s*$", s, flags=re.IGNORECASE)

    if m:

        month = ABBR_TO_NUM[m.group(1).capitalize()]

        day = int(m.group(2)); year = int(m.group(3))

        try: return date(year, month, day)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None


    m = re.match(r"^\s*(\d{4})[._/\-](\d{1,2})[._/\-](\d{1,2})\s*$", s)

    if m:

        y, mo, d = map(int, m.groups())

        try: return date(y, mo, d)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None


    return None


# ===== 連結正規化 [[日期]] → [[MMMM do, yyyy]] =====

REF_PATTERN = re.compile(r"\[\[\s*([^\]\|#]+?)\s*\]\]")


def rewrite_date_page_refs(text: str):

    replaced = 0

    def _repl(m):

        nonlocal replaced

        inner = m.group(1)

        d = parse_date_token(inner)

        if d:

            replaced += 1

            return f"[[{canonical_stem(d)}]]"

        return m.group(0)

    new_text = REF_PATTERN.sub(_repl, text)

    return new_text, replaced


# ===== 安全重新命名(加 merged 前綴時避免撞名) =====

def prefixed_unique_path(p: Path, prefix="merged ") -> Path:

    target = p.with_name(prefix + p.name)

    if not target.exists():

        return target

    stem, suf = target.stem, target.suffix

    i = 1

    while True:

        c = target.with_name(f"{stem} ({i}){suf}")

        if not c.exists():

            return c

        i += 1


# ===== 解析檔名取得日期 =====

def parse_date_from_stem(stem: str):

    s = stem.strip()


    m = re.match(rf"^({'|'.join(MONTHS_FULL)})\s+(\d{{1,2}})(?:st|nd|rd|th)?,\s*(\d{{4}})$", s)

    if m:

        month = MONTH_TO_NUM[m.group(1)]

        day = int(m.group(2)); year = int(m.group(3))

        try:

            d = date(year, month, day)

            style = "canonical" if re.search(r"(st|nd|rd|th),", s) else "long_month"

            return d, style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None


    m = re.match(rf"^({'|'.join(MONTHS_ABBR)})\.?\s+(\d{{1,2}})(?:st|nd|rd|th)?,\s*(\d{{4}})$", s, flags=re.IGNORECASE)

    if m:

        month = ABBR_TO_NUM[m.group(1).capitalize()]

        day = int(m.group(2)); year = int(m.group(3))

        try: return date(year, month, day), "abbr_month"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None


    m = re.match(r"^(\d{4})[._-](\d{1,2})[._-](\d{1,2})$", s)

    if m:

        y, mo, d = map(int, m.groups())

        try: return date(y, mo, d), "iso"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None


    return None


# ===== 檔案讀寫 =====

def read_text(path: Path) -> str:

    return path.read_text(encoding="utf-8", errors="ignore")


def write_text(path: Path, text: str):

    path.write_text(text, encoding="utf-8")


def append_transformed(src: Path, dest: Path) -> tuple[int,int]:

    raw = read_text(src)

    fixed, replaced = rewrite_date_page_refs(raw)

    with dest.open("a", encoding="utf-8") as f:

        if dest.exists() and dest.stat().st_size > 0:

            f.write("\n")

        f.write(fixed)

        if not fixed.endswith("\n"):

            f.write("\n")

    return len(fixed), replaced


def rewrite_links_in_file(path: Path) -> int:

    raw = read_text(path)

    fixed, replaced = rewrite_date_page_refs(raw)

    if replaced > 0:

        write_text(path, fixed)

    return replaced


# ===== 掃描候選 =====

def find_candidates(root: Path):

    """

    掃描 root 下的 .md(不遞迴,跳過 'merged ' 開頭)

    回傳 { date: { 'canonical': Path|None, 'sources': [Path,...] } }

    """

    mapping = {}

    for p in root.glob("*.md"):

        if p.name.lower().startswith("merged "):

            continue

        parsed = parse_date_from_stem(p.stem)

        if not parsed:

            continue

        d, style = parsed

        bucket = mapping.setdefault(d, {"canonical": None, "sources": []})

        if style == "canonical":

            bucket["canonical"] = p

        else:

            bucket["sources"].append(p)

    # 保留所有有關聯的日期(包含只有 canonical 的,稍後用邏輯過濾「不需處理」的)

    return mapping


def process_dates(root: Path, mapping: dict, limit: int, dry_run: bool):

    if not mapping:

        print("沒有可處理的日期檔。")

        return


    dates_sorted = sorted(mapping.keys(), reverse=True)


    # 僅選擇「需要處理」的日期:

    # - 有 sources(需要合併),或

    # - 沒有 canonical(只有 1 個或多個來源 → 需要改名或合併)

    # 會跳過:已是 canonical 且沒有 sources(代表已正確,屬 no-op)

    work_dates = [d for d in dates_sorted if not (mapping[d]["canonical"] and not mapping[d]["sources"])]


    if not work_dates:

        print("找不到需要處理的日期(最新的都已是 MMMM do, yyyy 且無重複)。")

        return


    selected = work_dates[:limit]


    print("日期狀態(由新到舊):")

    for d in dates_sorted:

        info = mapping[d]

        if info["canonical"] and not info["sources"]:

            status = "OK 已是 MMMM do, yyyy(跳過)"

        elif info["canonical"] and info["sources"]:

            status = f"合併 {len(info['sources'])} 來源"

        elif not info["canonical"] and len(info["sources"]) == 1:

            status = "改名為 MMMM do, yyyy"

        else:

            status = f"合併 {len(info['sources'])} 來源(並建立目標)"

        tag = " ← 將處理" if d in selected else ""

        print(f"- {d.isoformat()}:{status}{tag}")


    for d in selected:

        info = mapping[d]

        target = info["canonical"] if info["canonical"] else root / f"{canonical_stem(d)}.md"

        will_create = (info["canonical"] is None) and (not target.exists())

        sources_sorted = sorted(info["sources"], key=lambda p: p.name.lower())


        print(f"\n=== {d.isoformat()} ===")


        # 單一來源且尚未存在目標 → 直接改名(不加 merged)

        if info["canonical"] is None and len(sources_sorted) == 1 and will_create:

            src = sources_sorted[0]

            print(f"[SINGLE] 僅有來源:{src.name}")

            if dry_run:

                print(f"  [REWRITE] 將在檔內正規化 [[日期]] → [[{canonical_stem(d)}]]")

                print(f"  [RENAME]  '{src.name}'  →  '{target.name}'")

            else:

                replaced = rewrite_links_in_file(src)

                if replaced:

                    print(f"  [REWRITE] 已正規化 {replaced} 處 [[日期]]")

                src.rename(target)

                print(f"  [RENAMED] '{src.name}'  →  '{target.name}'")

                # 保險:對新檔再跑一次正規化

                replaced_t = rewrite_links_in_file(target)

                if replaced_t:

                    print(f"  [TARGET REWRITE] {target.name} 內正規化 {replaced_t} 處 [[日期]]")

            continue


        # 其他情境:存在目標或有多來源 → 合併 + 來源加 merged 前綴

        if will_create:

            print(f"[TARGET] {target.name}(將建立)")

        else:

            print(f"[TARGET] {target.name}")


        planned = []

        for src in sources_sorted:

            new_path = prefixed_unique_path(src)  # merged ...

            planned.append((src, new_path))


        if dry_run:

            print(f"  [TARGET REWRITE] 將正規化 {target.name} 內的 [[日期]](若存在)")

            for src, new_path in planned:

                print(f"  [COPY]   '{src.name}'  →  '{target.name}'(先正規化連結)")

                print(f"  [RENAME] '{src.name}'  →  '{new_path.name}'")

            continue


        if will_create:

            target.write_text("", encoding="utf-8")

            print(f"[CREATE TARGET] 已建立:{target.name}")


        replaced_t = rewrite_links_in_file(target)

        if replaced_t:

            print(f"  [TARGET REWRITE] {target.name} 內正規化 {replaced_t} 處 [[日期]]")


        total_chars = 0

        total_refs  = 0

        for src, new_path in planned:

            appended_len, replaced_refs = append_transformed(src, target)

            total_chars += appended_len

            total_refs  += replaced_refs

            print(f"  [COPIED]  '{src.name}'  →  '{target.name}'  (+{appended_len} chars, fixed {replaced_refs} refs)")

            src.rename(new_path)

            print(f"  [RENAMED] '{src.name}'  →  '{new_path.name}'")


        print(f"[SUMMARY] 合併 {len(planned)} 個來源,總附加 ~{total_chars} 字元、正規化 {total_refs} 個 [[日期]] → {target.name}")


    print(f"\n完成!此次處理日期數量:{len(selected)}。")


def main():

    ap = argparse.ArgumentParser(description="合併/正規化日記到 MMMM do, yyyy;跳過已是正確格式且無重複的最新日期。")

    ap.add_argument("root", nargs="?", default=".", help="要處理的資料夾(預設:目前資料夾)")

    ap.add_argument("-n","--limit", type=int, default=1000, help="一次處理的『日期數量』(預設:1;可改 10 或 1000)")

    ap.add_argument("--dry-run", action="store_true", help="僅列出將進行的動作,不修改檔案")

    args = ap.parse_args()


    root = Path(args.root).expanduser().resolve()

    if not root.exists():

        print(f"找不到資料夾:{root}")

        sys.exit(1)


    mapping = find_candidates(root)

    process_dates(root, mapping, limit=args.limit, dry_run=args.dry_run)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2025/08/04

如何同時使用 Logseq 與 Obsidian?

🎯 核心觀念

先釐清你的需求

在開始使用 Logseq 或 Obsidian 前,應先問自己:「我到底想用這些工具達成什麼目標?」
如果還沒釐清需求,很可能會陷入「有了解決方案,卻沒找到問題」的情境。

🔄 可以雙軌並行,互補使用

你可以根據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來決定使用場景:

  • 主觀使用法:用你喜歡的那一套工具去做那件事。

  • 客觀使用法:用一個工具來補足另一個的不足之處。


💡 使用情境與分工建議

使用工具 建議用途
Logseq 區塊式筆記、任務管理、每日筆記、間隔重複學習、Zotero / PDF 整合、以 Journal 為主導的「每日輸入流」
Obsidian 跨檔案筆記整理、大型專案或研究、視覺化連結地圖、更強大的自訂排版與插件、Readwise 整合、跨平台同步

⚠️ 注意事項:兩者之間的相容性

Logseq 與 Obsidian 都使用 Markdown,但:

  • Markdown 格式略有差異,某些語法、屬性或資料夾結構在兩邊可能顯示不一樣。

  • 使用相同資料夾時,可能導致顯示異常或格式錯亂

  • 解法:依照規範進行設定與資料夾規劃


🔧 讓 Obsidian 和 Logseq 協同工作的建議設定

📁 檔案與資料夾結構建議

功能 建議設定
筆記存放位置 /pages 資料夾(兩邊通用)
附件存放位置 /assets 資料夾
每日筆記格式 Logseq 和 Obsidian 都設定為 MMMM do, YYYY(如:August 4th, 2025)
每日筆記位置 /journals 資料夾
連結格式 在 Obsidian 中:關閉 Wikilinks、使用相對路徑
任務管理 建立一頁 [[logseq tasks]],可用查詢語法過濾 DOING 等狀態

🔌 推薦插件(Obsidian 專用)

插件 功能
obsidian-plugin-logseq 讓 Obsidian 更好地預覽 Logseq 的 Markdown
obsseq 協助從 Logseq 遷移至 Obsidian
obsidian-logseq-compat 增進 Obsidian 與 Logseq 的視覺相容性
Template.Obs 一個模板庫,適合整合兩者使用

✅ 實作技巧與小撇步

  • /assets 建立附件資料夾,快速儲存與引用圖片和檔案

  • 在 Obsidian 中使用「Outliner」、「Zoom」等插件強化大綱結構(但手機版可能需停用)

  • 用相同資料夾作為 Obsidian Vault 與 Logseq 的工作空間,便於雙向同步


🎓 結論建議

  • 雙軌並行是可行的,但你需要設定好一致的命名規則與檔案結構。

  • 開始使用後,實際操作比看影片或建議更能幫你釐清偏好。

  • 最終選擇不在於哪個工具比較好,而是你在哪個環境中思考與寫作最順手。


如何從 Roam Research 轉換到 Logseq

如何從 Roam Research 轉換到 Logseq

作者:Haikal Kushahrin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自從 Roam Research 推廣了「網絡式思維」之後,市面上出現了幾個替代品,其中 Logseq 就是一款強調本地優先、純文字、以區塊為單位的筆記工具。儘管受到 Roam 啟發,Logseq 並不是單純的 Roam 複製品,而是擁有獨特功能的思考工具。如果你考慮從 Roam 轉換到 Logseq,請閱讀以下內容,了解轉換過程中的關鍵考量與步驟。


為什麼你可能會想從 Roam 轉向 Logseq?

儘管看起來相似,Roam 與 Logseq 在本質上有幾個關鍵差異,可能會讓你決定轉換。

1. 開源軟體

Logseq 是開源的,而 Roam 不是。現今軟體公司可能會突然倒閉,導致你無法再使用其服務。使用開源的 Logseq,即使開發團隊停止更新,你仍然能夠存取筆記——你的筆記不會隨公司一起消失。

2. 內建功能強大

Logseq 具備 Roam 所沒有的一些內建功能,例如:

  • 間隔重複系統:加上 #card 標籤即可將區塊變成抽認卡。輸入 /cloze 可建立遮蔽測驗(cloze)型抽認卡。只需點擊左側欄位中的 Flashcards 即可複習。

  • 進階任務管理:除了基本的待辦事項清單,Logseq 還支援多種任務狀態、優先順序、截止日、排程及任務所花時間的追蹤。

  • 內建 PDF 標註工具:將 PDF 拖入 Logseq,即可進行高亮標註並轉為區塊引用。結合 Zotero 插件,更適合學術研究者。

這些功能在 Roam 雖可透過插件或外掛實現,但 Logseq 全部都是內建的。

3. 純文字筆記

Logseq 使用純文字檔(Markdown),方便與其他應用程式互通。它也保留了 Roam 的區塊結構,確保筆記能在不同平台上被存取且長久保存。

4. 資料安全性

Logseq 的筆記儲存在你的電腦上,只有你能存取,無需擔心資料外洩。如果需要同步功能,可以自行選擇雲端服務如 Google Drive 或 Dropbox。


為什麼你可能會想繼續使用 Roam?

儘管 Logseq 有許多優點,但如果以下幾點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 Roam 仍然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 多人協作功能:Roam 是雲端託管,方便與他人分享與共同編輯資料庫;Logseq 則較適合個人使用或建構個人知識庫。

  • 內建同步:Roam 支援跨裝置自動同步,而 Logseq 需要手動設定雲端同步。

  • 看板、番茄鐘與表格:Roam 對這些功能支援較完整,若你筆記中大量使用這些功能,轉移到 Logseq 可能會帶來困擾。

換工具會消耗時間與精力,除非你真的需要,不必為了新鮮感而轉換工具。


三步驟將 Roam 筆記遷移到 Logseq

如果你決定轉換,可以依照以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從 Roam 匯出資料

  1. 開啟 Roam 資料庫

  2. 點選右上角三個點的圖示,選擇「Export All」

  3. 格式選擇 JSON

  4. 匯出後會得到一個壓縮檔,解壓後會看到 JSON 檔案

步驟二:設定 Logseq

  1. 下載 Logseq 桌面應用程式,或使用網頁版

  2. 建立或選擇一個資料夾,Logseq 將會在此儲存你的 Markdown 筆記

步驟三:匯入 Roam 筆記到 Logseq

  1. 開啟 Logseq,點選右上角三個點,選擇「Import」

  2. 選擇「Import JSON」並上傳剛剛的 Roam 檔案

  3. 根據資料庫大小,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匯入


適應 Logseq 的使用方式

轉換完成後,你可能會發現一些與 Roam 不同的小差異:

  • 每日筆記頁 vs Journals:Roam 的 Daily Notes 等同於 Logseq 的 Journals,功能相同。

  • 大小寫敏感:Roam 中 [[Productivity]] 與 [[productivity]] 是不同頁面;Logseq 中則被視為相同頁面。

  • 查詢語法不同:Logseq 有自己的查詢語法,需花時間學習。

  • 別名功能(Aliases):在 [[coffee]] 頁的第一行輸入 alias:: latte, espresso,搜尋 [[latte]] 就會導向 coffee 頁。

  • Readwise 整合:Logseq 尚未支援 Readwise,可透過 Obsidian 間接同步(使用同一個資料夾)。

  • 未連結參考:Roam 可直接點選連結,Logseq 需手動加入雙中括號 [[...]]


無論你選擇 Roam 還是 Logseq,重點不在於工具本身,而在於你如何利用它來強化思維與創造力。

2025/08/03

「財富加速度指標」是什麼?

 

「財富加速度指標」是什麼?


想像全世界的財富在比賽跑步。

  • 頂尖 100 位富豪=最會衝刺的選手。

  • **全球經濟(GDP)**=整隊人馬的平均速度。

  • **通膨(CPI)**=地面在後退,代表東西越來越貴。


指標怎麼算?

  1. 先算富豪們一年跑多快

    \text{富豪年增速} = \frac{\text{今年富豪財富}}{\text{去年富豪財富}} - 1

  2. 再算全球經濟一年跑多快(同樣公式,用全球 GDP)

  3. 把兩者相減

    \text{速度差} = \text{富豪年增速} - \text{全球 GDP 年增速}


  • 如果 速度差 > 0:富豪跑得比世界平均快 → 他們切走的蛋糕份額變大。

  • 如果 速度差 < 0:富豪跑得慢 → 份額縮小。


能拿來推估什麼?


看看 2001→2024 的數據

  • 世界 GDP 速度 ≈ 4.5 %/年

  • 富豪財富速度 ≈ 8.6 %/年


→ 富豪平均每年多跑 4.1 個百分點,20 年累積就「切」走更大的餅。


國中生可以用它思考的問題

想一想

為什麼有趣?

1. 我的零用錢或存款成長有多快?

如果你的存錢速度 < 4 %/年,代表連世界經濟都追不上,更別說富豪。

2. 物價漲 3 %,但我存款利息只有 1 %,結果會怎樣?

指標提醒:地面在後退(通膨),存款其實被「吃掉」。

3. 為何股市大漲時富豪財富飆升,但大多數人感受不到?

因為富豪擁有大量股票,他們跟著股市一起「加速」。

4. 災難年(如 2008、2020)大家都變窮嗎?

指標顯示:有些年富豪財富也會大減,但之後回彈更快。為什麼?可以觀察政府救市、科技反彈。

5. 如果未來 AI 讓少數公司很賺錢,世界會更不平等嗎?

可以預測:頂尖富豪多持股這些公司→速度差可能拉得更大。


簡單結論

  • 這個指標像速度計:告訴你誰跑得最快。

  • 它讓我們看到:為何「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不只是感覺,而是可量化的事實。

  • 對學生的意義:了解金錢、通膨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提早學會為自己的存錢與投資「加速」,至少要跑贏通膨和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