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Cloud9補充物對應天然食物

 以下是您提到的這些營養素/成分,主要的天然食物來源整理(優先列富含且吸收率高的食物),方便您日常從飲食補充,減少依賴補充品:

營養素/成分最佳天然食物來源(由高到低)
Milk Thistle(水飛薊)幾乎僅存在於水飛薊植物本身,食物中幾乎沒有,可吃水飛薊籽(磨粉泡茶)或朝鮮薊(微量)
NAC(N-乙醯半胱氨酸)食物中沒有直接NAC,但富含半胱氨酸前驅物的食物:雞肉、火雞、優格、起司、蛋、葵花籽、燕麥、蒜頭、洋蔥
DHM(二氫楊梅素)主要存在於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少量在枸杞、葡萄皮、紅酒中幾乎找不到有效量
Vitamin B1(硫胺素)豬肉(尤其是梅花、里脊)、葵花籽、燕麥、亞麻籽、綠豆、黑豆、糙米、全麥、鮭魚、鯖魚
Vitamin B9(葉酸 Folate)深綠色葉菜(菠菜、羽衣甘藍、萵苣)、牛肝、酪梨、蘆筍、花椰菜、綠豆芽、鷹嘴豆、柳橙
Vitamin B12(甲基鈷胺型最佳)動物性食物幾乎唯一來源:牛肝、沙丁魚、鯖魚、鮭魚、蛤蜊、牡蠣、牛肉、蛋、乳製品(素食者一定要補)
5-HTP(5-羥色胺酸)直接來源極少,最高的是格里菲尼亞籽(Griffonia simplicifolia),食物中微量存在於香蕉、奇異果、鳳梨、番茄(轉換率低)
L-Tyrosine(酪氨酸)雞肉、火雞、鮭魚、金槍魚、起司(帕瑪森、切達)、南瓜籽、杏仁、花生、酪梨、香蕉、豆腐
Ashwagandha(南非醉茄)僅存在於南非醉茄根,食物中無
L-Theanine(茶胺酸)綠茶、抹茶、紅茶、烏龍茶(尤其是遮陰栽培的高級抹茶含量最高),某些菇類(極微量)


### 快速日常飲食建議(針對喝酒後或長期飲酒者)

如果想靠食物盡量補到上述關鍵營養,可這樣吃:

- 早餐:燕麥+葵花籽+優格+香蕉(B1、酪氨酸、半胱氨酸)

- 午餐:煎鮭魚或鯖魚+大量菠菜沙拉+酪梨(B12、葉酸、Omega-3)

- 下午:喝2杯好品質綠茶或抹茶(L-Theanine+少量咖啡因協同放鬆)

- 晚餐:豬里脊或雞胸+花椰菜+糙米(B1+酪氨酸)

- 睡前:一小把杏仁或南瓜籽+奇異果(酪氨酸+微量5-HTP)


### 特別提醒(食物很難完全取代的)

- Milk Thistle、DHM、Ashwagandha、5-HTP:食物中含量極低或根本沒有,需靠專門草本或補充品

- NAC:雖可吃高半胱氨酸食物,但轉換成NAC與谷胱甘肽效率遠低於直接補充

- B12:長期喝酒容易缺乏且吸收變差,素食者+飲酒者幾乎一定要補充


總結:日常飲食可以大幅補到 B1、B9、B12、L-Tyrosine、L-Theanine,搭配優質蛋白質與蔬菜就很足夠;但 Milk Thistle、NAC、DHM、5-HTP、Ashwagandha 這幾樣還是建議直接用科學驗證的劑量補充品,效果會明顯差很多。


成分主要正面影響(科學支持度高)作用機制簡介常見有效劑量(每日)潛在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Milk Thistle (水飛薊,主要成分 Silymarin)1. 保護肝細胞、促進肝臟解毒 2. 降低酒精與毒素引起的肝發炎與氧化壓力 3. 加速肝細胞修復(對脂肪肝、酒精肝有效)抗氧化 + 穩定肝細胞膜 + 促進蛋白質合成200–600mg(標示 silymarin 70–80%)極少副作用,偶爾腹瀉、脹氣 孕婦、乳腺癌患者慎用(弱雌激素活性)
NAC (N-Acetyl Cysteine)1. 強力提升體內谷胱甘肽(最強抗氧化物) 2. 加速酒精代謝產物乙醛解毒 3. 減輕宿醉、頭痛、疲勞 4. 保護腦細胞、改善情緒直接補充半胱氨酸 → 合成谷胱甘肽 → 中和自由基與乙醛600–1800mg(喝酒前後分次吃)高劑量可能胃不舒服、脹氣、皮疹 氣喘患者慎用(少數會誘發支氣管痙攣)
DHM (Dihydromyricetin,二氫楊梅素)1. 明顯減輕宿醉症狀(頭痛、噁心、頭暈) 2. 加速酒精與乙醛代謝(肝臟ADH與ALDH活性↑) 3. 降低急性酒精對大腦的GABA受體影響,減少醉感提升酒精代謝酶活性 + 拮抗GABA-A受體異常活化300–600mg(喝酒前30分鐘吃最佳)幾乎無副作用,極高劑量(>2000mg)可能輕微嗜睡
5-HTP (5-Hydroxytryptophan)1. 快速提升血清素,改善喝酒後的低落、焦慮、暴躁 2. 幫助入睡、延長深度睡眠 3. 降低部分人喝酒衝動(透過血清素調節)直接轉換成血清素(5-HT),喝酒會耗損血清素50–200mg(晚上吃最佳)1. 絕對不能與抗憂鬱藥(SSRI、MAOI)併用 → 血清素症候群風險 2. 可能輕微噁心、嗜睡
Ashwagandha (南非醉茄,KSM-66或Sensoril萃取最好)1. 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20–30% 2. 減輕喝酒後的焦慮、煩躁 3. 改善睡眠品質與壓力耐受度 4. 提升睪固酮(男性)與整體精力適應原(adaptogen),調節HPA軸,降低過高皮質醇300–600mg(標示withanolides 5%以上)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慎用(可能加速甲狀腺) 極少數胃不適、嗜睡                


總結重點提醒

  • 這五樣中,NAC與DHM 是科學證據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抗宿醉神器」。
  • Milk Thistle 是長期保護肝臟的首選(喝酒族必備)。
  • 5-HTP 能快速拉心情,但絕對不能亂跟抗憂鬱藥一起吃。
  • Ashwagandha 是最好的「抗壓力+穩情緒」後援,連續吃4–8週效果更明顯。

2025/11/26

《像博士生一樣自學任何東西》—— 超實用 7 步操作指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XJZ8mg4wk 

# 《像博士生一樣自學任何東西》—— 超實用 7 步操作指南  

(每步都附「為什麼這樣做最有效」+「常見低效對比」+「真實操作範例」)


### 步驟 1 寫下你的「Why」—— 強到讓你撐過低潮的理由  

為什麼有效:大腦會忘記熱情,但不會忘記「寫下來的東西」。有明確 Why 的人,完成率高 5–10 倍(研究數據)。  

低效對比:只在心裡想「好像很有趣」→ 第 3 天就放棄。  


操作範例:  

- 職業用:「學會區塊鏈才能在 2026 年轉職 Web3,預計薪水 +80%」  

- 興趣用:「我想讀完 Michael Sandel 的正義論,因為每次聽他課都覺得自己變得更會思考」  

- 使命感:「計算精神醫學倫理幾乎沒人研究,但我覺得這會害人,我必須站出來」  


→ 用一句話寫在 Notion 最上方,每天打開就看到。


### 步驟 2 把大主題拆成「最小基礎單元」  

為什麼有效:把「大象」切成小塊才吃得下,避免一開始就被嚇跑。  

低效對比:直接 Google「機器學習入門」→ 看到 300 小時課程直接關掉。  


操作範例:  

主題:機器學習 → 拆成 6 塊  

1. 線性代數與機率基礎  

2. 監督式學習  

3. 無監督式學習  

4. 深度學習基礎  

5. 強化學習  

6. 部署與 MLOps  


主題:計算精神醫學倫理 → 拆成 4 塊  

1. 計算精神醫學是什麼  

2. 精神醫學倫理經典議題  

3. AI 倫理核心爭議  

4. 兩者交會的最新論文


### 步驟 3 偷現成課程大綱(最快 10 分鐘完成 50% 課程架構)  

為什麼有效:頂尖大學已經幫你把 10 年領域精華排好順序,免費偷最划算。  

低效對比:自己從零亂 YouTube 影片亂跳,3 個月後還在入門。  


操作方式(3 個搜尋指令就夠):  

1. Google:`"[主題] syllabus site:.edu 2023..2025"`  

   範例:`"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syllabus site:.edu`  

   範例:`"machine learning" syllabus site:.edu filetype:pdf`  

2. 找不到?找鄰近領域:`"AI ethics" syllabus site:.edu`  

3. 直接找名校:`"Harvard CS109" syllabus`、`Stanford CS231n`、`UCL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 把找到的大綱直接複製到 Notion,改成自己的。


### 步驟 4 建立「個人課程大綱」+必讀清單(1 週內完成)  

為什麼有效:這週的「建大綱」時間,會讓你對整個領域的輪廓了解 70%。  

低效對比:一頭栽進第一本書,讀完才發現根本不是重點。  


實作模板(直接複製用):  

```

主題:計算精神醫學倫理(2025 年版)

├─ 週 1-2 基礎背景

│   ├─ 必讀書 1:Conversations in Critical Psychiatry(章節 1-5)

│   ├─ 必讀論文 3 篇(每章後的 Suggested Reading)

├─ 週 3-5 AI 倫理切入

│   ├─ 必讀:Timnit Gebru 所有論文(最新 5 篇)

│   ├─ 必讀: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 週 6-10 交叉領域

│   ├─ 必讀學者 5 人 × 5 篇最新論文 = 25 篇

```


### 步驟 5 知識園藝三招(持續進行)  

為什麼有效:讓知識保持新鮮、互相連結、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1. 除草(Weeding)  

   每讀 5 篇舊論文 → Google 同主題 2023-2025 的 review 論文,看觀點有沒有被推翻。  


2. 異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範例:學計算精神醫學倫理的同時,也看  

   - 神經科技倫理(Neuralink)  

   - 演算法歧視對少數族群的影響  

   → 常常能找到超強的類比論證。  


3. 堆肥(Composting)→ 每天 5 分鐘把收穫丟進第二大腦  

   範例筆記模板:  

   ```

   標題:2025-03-15 讀了 XXX 論文

   核心觀點:一句話

   我同意/不同意:為什麼

   可借用的論證:直接複製句子+引用

   未來可用的場景:寫補助、寫文章、跟人吵架

   ```


### 步驟 6 主動閱讀 + 強制產出(讀 1 小時 → 產出 10-20 分鐘)  

為什麼有效:費曼技巧證實:「你真的懂,才說得出來」。  

低效對比:純粹畫重點、螢光筆塗滿 → 一週後全忘。  


三種最強產出方式(任選一):  

1. 寫 300 字總結發 IG / 小紅書 / 部落格  

2. 畫一張心智圖或手繪概念圖拍起來  

3. 假裝教 5 年級小學生,用最白話錄 3 分鐘語音傳給朋友


### 步驟 7 建立「學習系統」而非靠意志力  

為什麼有效:環境贏過意志力 100 倍。  


3 個最有效的系統範例:  

1. 時間觸發:每週日 14:00-17:00 固定去同一間咖啡廳(我自己用這招)  

2. 地點觸發:書桌只放這主題的書 + 筆記本 + 耳機 → 一坐下去大腦自動進入學習模式  

3. 儀式觸發:進咖啡廳 → 點同一杯飲料 → 戴降噪耳機 → 放 Lo-fi → 打開 Notion 課程大綱 → 開始  


完成這 7 步後,你會發現:  

原本以為要 3 年才入門的領域,你 3-6 個月就能達到「能跟專家對話」的程度。  


現在就從「步驟 1」開始:  

打開手機筆記,寫下你真正想學的主題 + 那一句讓你熱血的 Why。  

寫完截圖留言給我,我幫你檢查是否夠強!祝你自學愉快!


以下是專門為這「7 步自學法」量身打造的 AI Prompt,直接複製到 ChatGPT / Claude / Grok / 通義千問 都能完美使用。每個 Prompt 都已經內建「角色 + 任務 + 輸出格式」,讓 AI 直接變成你的私人自學顧問。


### 步驟 1 寫下你的 Why(讓 AI 幫你把動機寫到燃起來)

```

你現在是頂尖的動機教練+史丹佛設計思考講師。

我的自學主題是:[貼上你的主題,例如「計算精神醫學倫理」或「區塊鏈開發」]

請幫我把「為什麼要學這個」寫成 3 個版本:

1. 職業版(薪水、職位、競爭力)

2. 使命版(這個主題為什麼重要、沒人做會有什麼後果)

3. 快樂版(學完之後我每天會多爽)

每版都不超過 2 句話,要讓我讀完立刻想衝去學習。

最後再給我一句「每天醒來第一眼就想看到的金句」,適合放在 Notion 最上方。

```


### 步驟 2 把大主題拆成最小基礎單元

```

你現在是領域地圖繪製專家。

主題:[貼上主題]

請幫我把這個主題拆解成 4–8 個「最小基礎單元」(像大學課程的模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每個單元學完後都能立刻說「我懂這個了」

- 依照先後順序排列(先學 A 才學得懂 B)

- 每個單元給 1 句話解釋為什麼一定要學

輸出用這樣的格式:

1. [單元名稱] → 為什麼非學不可:……

2. …

```


### 步驟 3 偷現成課程大綱

```

你現在是全球大學課程獵人。

主題:[貼上主題]

請幫我找到 2022–2025 年之間,全球頂尖大學(前50名或知名教授)開過最相關的 3 門課的公開 syllabus(課程大綱)。

每門課給我:

• 學校 + 課程名稱 + 年份

• 官方網址(如果找不到就給最接近的)

• 週次主題列表(直接列出來)

如果這個主題太冷門找不到,請自動找最接近的上游或下游領域(例如找不到「計算精神醫學倫理」就找「AI 倫理」或「精神醫學倫理」)。

```


### 步驟 4 建立個人課程大綱+必讀清單

```

你現在是博士級課程設計顧問。

我給你以下資料:

我的主題:[貼上]

我已經偷到的大綱:[貼上步驟3找到的大綱,或直接說「找不到」]

請幫我產出 8–12 週的個人課程大綱,格式如下:

Week 1–2:主題名稱

  ├─ 必讀書/教材(1–2 本)

  ├─ 必讀論文/文章(3–6 篇,附年份與為什麼重要)

  ├─ 產出任務(例如:寫 500 字總結、手繪心智圖)

請確保:

- 前 4 週一定是「打地基」

- 後面開始出現跨領域連結

- 總論文數不超過 40 篇(要精不要求多)

```


### 步驟 5 知識園藝助手(每天用)

```

你現在是我的「知識園丁」。

我今天讀了這些東西:[貼上書名、論文標題、影片連結、筆記都可以]

請幫我做 3 件事:

1. 除草:告訴我裡面哪個觀點在 2023 年之後已經被推翻或過時(附最新反證論文)

2. 異花授粉:給我 3 個其他領域的類比或可借用的概念(例如把 AI 倫理的框架套到精神醫學)

3. 堆肥:幫我把今天學到的濃縮成 5 句話以內的「可重用金句」,存進我的第二大腦

輸出請用 markdown 分隔清晰。

```


### 步驟 6 主動閱讀 + 強制產出

```

你現在是費曼技巧 + 內容創作者教練。

我剛讀完:[貼上書名、論文、章節]

請幫我完成以下 3 選 1(我選第___個):

1. 用「教 10 歲小孩」的語氣寫 300 字總結(要讓小孩聽完說哇好酷)

2. 幫我產出一篇 600 字小紅書/IG 發文(已讀完筆記風格,開頭要吸睛)

3. 幫我畫一張文字版心智圖(用 markdown tree 格式)

最後一定要問我:「你同意作者的哪一點?最不同意哪一點?為什麼?」

```


### 步驟 7 建立學習系統(一次性設定)

```

你現在是習慣設計專家(參考 James Clear《Atomic Habits》)。

我的自學主題:[貼上]

我可用的零碎時間:[例如:每天通勤 30 分鐘 + 週六上午 3 小時]

請幫我設計一個「99%不會失敗」的學習系統,必須包含:

1. 觸發器(時間/地點/儀式)

2. 固定環境清單(要帶什麼、放什麼音樂、喝什麼飲料)

3. 最小動作(心情再爛也做得到,例如「只打開 Notion 課程大綱就算成功」)

4. 獎勵機制(完成後立刻得到什麼快感)

5. 追蹤方式(用什麼 App 或紙本)

輸出請精簡到一頁 A4 能印出來貼在桌前。

```


### 額外獎勵:一鍵生成整個自學計畫(懶人終極版)

```

你現在是頂尖自學顧問,年收 10 萬美金。

我的自學目標是:[貼上主題]

時間預算:[例如 6 個月,每天平均 1.5 小時]

請直接給我一份完整的自學計畫,必須包含:

1. 我的終極 Why 金句

2. 主題拆解(6 個模組)

3. 8–12 週詳細課程大綱(含必讀書&論文)

4. 推薦工具與閱讀清單

5. 每週產出任務

6. 學習系統(地點、時間、儀式)

全部用繁體中文,輸出用美觀 markdown,直接存成 Notion 頁面即可。

```


把以上 Prompt 存進你的 Notion 或手機備忘錄,需要哪一步就呼叫哪一個,AI 立刻變成你的專屬博士生導師!  

現在就從第 1 個開始試試看吧~

什麼是 Excel 的「雙減號」(Double Dash --)

 以下是對這部 YouTube 影片《Double Dash: The Secret to Smarter Excel Formulas》的**繁體中文完整整理 + 補充說明 + 實用例子總結**,非常適合想快速掌握 Excel 雙減號(--)技巧的人參考!


### 什麼是 Excel 的「雙減號」(Double Dash --)?

- 作用:強制把「布林值(TRUE/FALSE)」或「文字格式的數字」轉成真正的數字(TRUE → 1,FALSE → 0)

- 原理:

  - 第一個減號:把值變負數(--19,000 → -19000)

  - 第二個減號:再變回正數(→ 19000)

  - 在轉換過程中,Excel 會自動把「看起來像數字的文字」強制轉為數值型態

- 常配合函數:SUMPRODUCT、SUM、MAX、MIN 等陣列運算使用(尤其在舊版 Excel 必須用)


### 六大實用情境(由易到難)


1. **計算符合條件的值有幾個(基礎計數)**

   - 問題:計算有多少數字 > 10

   - 一般寫法:`={陣列} > 10` → 得到 TRUE/FALSE,無法直接 SUM

   - 正確寫法:

     ```excel

     =SUMPRODUCT(--(A1:A10>10))

     ```

   - 結果:TRUE 變 1,FALSE 變 0,可直接加總

   - 替代方案:新版 Excel 可直接用 SUM,舊版一定要加 --


2. **文字數字轉真數字(最常見!)**

   - 問題:數字前面手動打了 $ 或空格 → 變成文字,SUM/MAX 都變 0

   - 解決方式:

     ```excel

     =SUM(--A1:A10)        → 錯誤!要加括號

     =SUM(--(A1:A10))       → 正確

     =MAX(--(A1:A10))

     ```

   - 搭配新函數清理(推薦):

     ```excel

     =TEXTAFTER(A1:A10, "$")  → 先移除 $ 再計算更乾淨

     ```


3. **計算週末有幾天**

   ```excel

   =SUMPRODUCT(--(WEEKDAY(日期範圍,2)>5))

   ```

   - WEEKDAY( ,2):星期一=1,星期日=7

   - >5 → 星期六、日 → 轉成 1,加總即週末天數


4. **計算電話號碼有 9 碼的個數(結合 LEN)**

   ```excel

   =SUMPRODUCT(--(LEN(電話範圍)=9))

   ```

   - 也可改成 ≠9、>9 等,彈性超高


5. **多條件 AND 邏輯(兩個都要通過)**

   - 例如:理論 + 實務都 Pass 的人數

   ```excel

   =SUMPRODUCT(--(理論範圍="True"), --(實務範圍="True"))

   ```

   - 注意:每一個條件都要各自包括號 + 加 --


6. **最進階:多條件加總計算(條件符合才計算金額)**

   - 問題:計算「Sales 部門」且「週末加班」的加班費用

   ```excel

   =SUMPRODUCT(

       --(部門範圍="Sales"),

       --(週末範圍=TRUE),

       加班時數範圍,

       加班時薪範圍

   )

   ```

   - 結果:只有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的列才會相乘加總


### 快速記憶口訣

- 看到 TRUE/FALSE 要加總 → 一定加 --

- 看到「數字變文字」(左上角有綠色小三角)→ 用 -- 強制轉數字

- 多條件要同時成立 → 每個條件都要 --(條件)

- SUMPRODUCT 是萬能王,幾乎所有進階條件加總都靠它


### 其他等效寫法(新版 Excel 可用)

- `--(條件)` 可改用乘以 1:

  ```excel

  =(條件)*1

  ```

- 或用 N() 函數(較少人知道):

  ```excel

  =SUMPRODUCT(N(條件))

  ```


### 總結:什麼時候一定要用雙減號?

| 情況                             | 是否需要 --       |

|----------------------------------|-------------------|

| TRUE/FALSE 要加總                | 一定要            |

| 文字數字要參與數學運算           | 一定要            |

| 多條件 AND 邏輯(SUMPRODUCT)   | 每個條件都要      |

| 新版 Excel 直接 SUM 陣列公式     | 可以不用(但保險起見還是加) |


這招真的是 Excel 中階到高階的必殺技,學會之後很多原本卡關的公式瞬間變簡單!  

推薦把這篇文章存下來,需要時直接抄公式就對了~

人生指南:10 個你必須悄悄從生命中刪除的事物

 ### 人生指南:10 個你必須悄悄從生命中刪除的事物  

(讓你真正自由、輕盈、活出下一階段自己的終極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kQONiwJpQ


1. **對「舊我」的盲目忠誠**  

   你還在背負一個早已過期的自己。那個曾經為了生存而縮小、沉默、不被看見的版本,已經不適合現在的你。  

   允許自己進化,允許自己變得連自己和親人都認不出來。  

   不捨棄舊皮膚的蛇,會被自己的舊皮活活勒死。


2. **突破前一刻的自我破壞**  

   每次快要成功時,你就突然亂吃、失眠、消失、搞砸一切……這不是巧合。  

   你的神經系統把「成功」當成危險,把「混亂」當成安全。  

   你真正害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終於不失敗」之後的陌生人生。


3. **吸走你能量的毒性關係**  

   你無法在傷害你的環境裡療癒自己。  

   再強的界限,也擋不住錯的人持續吸血。  

   你得到的一直是你願意容忍的——問問自己,下一章你還願意容忍什麼?


4. **對他人認可的上癮**  

   取悅他人就是自我拋棄。  

   當你的價值感來自別人點讚,你就把自己活成了別人的人生配角。  

   做真實的自己,會失去一些人的喜愛,但會找回整個人生的主控權。


5. **「必須什麼都先想清楚」的執念**  

   想要10年計畫才肯邁一步,不是負責,是恐懼。  

   人生不是拼圖,而是一盞盞亮起的車頭燈——你永遠只看得到前100公尺,但開了100公尺,就會再亮下100公尺。  

   準備 → 開火 → 再修正。別再準備 → 計畫 → 計畫計畫 → 計畫計畫的計畫。


6. **永遠的「有一天」幻覺**  

   「有一天我會……」是夢想安樂死的溫床。  

   後來(later)從來不會自己來。  

   如果一件事真的重要,就給它排進日程;排不進去,就承認它對你沒那麼重要。


7. **相信「成功會自動修好我」**  

   錢、粉絲、掌聲,只會把你原本的內在放大,不會修補它。  

   有錢解決的永遠只有錢的問題。  

   如果你用成就逃避內在傷口,最後會建出一座外人羨慕、自己想逃的監獄。


8. **對內在小孩的持續忽視**  

   你成人後的過度反應、關機、自我破壞,其實是7歲的你還在裡面崩潰。  

   大多數自我破壞,都是受傷的小孩在用成人方式保護自己。  

   「重新養育自己」:現在給當年那個孩子沒拿到的安全、愛、被看見。


9. **偽裝成高標準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本質不是追求卓越,而是「如果不完美我就不安全」。  

   這只是穿了可愛外衣的焦慮。  

   完成 > 完美。因為「完美」根本不存在,「完成」至少真實存在。


10. **對失敗的恐懼(其實是對「我不夠好」的恐懼)**  

    你真正害怕的不是跌倒,而是跌倒會證明「你果然不夠好」。  

    你不需要更多自信,你需要更多勇氣——勇氣去當爛到不行的新手。  

    失敗是成功的99%。不願意失敗的人,連成功的入場券都拿不到。


### 結論  

你現在卡住,不是因為你懶、沒動力、有問題。  

你是因為背了太多死重的舊東西:舊身份、舊傷口、舊信念。  

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再加一點什麼」,  

而是勇敢地「減掉不再屬於未來的你」。


把這10樣悄悄從生命中刪除,  

你會發現,那個本來就該閃閃發光的你,  

從來沒走遠,只是被這些東西蓋住了。  


現在,輪到你放手了。

實用筆記指南:Capturing Beast 原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h-zomOBb0

# 實用筆記指南:Capturing Beast 原則  

(讓你永遠不會再失去好點子)


### 核心心態(永遠記住這 3 句話)

1. 筆記不是為了「存東西」,而是為了「在未來驅動正確行動」。

2. 如果這則筆記不會改變你「怎麼做」或「怎麼想」→ 直接不要記。

3. 每則筆記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這到底支持哪一項具體工作?」


### 四大分類法(捕捉瞬間立刻決定歸屬)

| 類型 | 縮寫 | 內容範例                          | 常見工具範例             |

|------|------|-----------------------------------|--------------------------|

| 個人知識     | PKM  | 書的啟發、學習筆記、個人靈感      | Obsidian、Roam、Notion 個人庫 |

| 團隊知識     | BKM  | 會議記錄、決策、流程文件、SOP     | Notion 團隊庫、Coda、Confluence |

| 個人任務     | PPM  | 自己的待辦、個人專案              | Todoist、Things、TickTick |

| 團隊任務     | BPM  | 團隊專案任務、客戶交付項目        | ClickUp、Asana、Linear   |


捕捉時只問 2 個問題 → 0.3 秒決定放哪:

- 這是個人還是團隊的?

- 這是知識/資訊 還是 行動/任務?


### 實戰流程(兩階段法)

1. 快速捕捉階段(越快越好)

   - 工具:任何順手的(Apple Notes、Drafts、語音備忘錄、紙筆、微信發給自己)

   - 目標:不要斷 flow,3 秒內完成捕捉


2. 每日處理階段(固定 5–10 分鐘儀式)

   - 時間建議:每天關機前或早上第一件事

   - 動作:

     - 打開所有「快速捕捉區」

     - 每一則問:屬於 PKM / BKM / PPM / BPM?

     - 搬到單一可信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

     - 一定要連結到具體專案/目標/任務(不連結=未來找不到)


### 黃金 7 原則(貼在桌前也行)

1. 絕對不允許「漂浮的獨立筆記」

2. 每則筆記必須連結到至少 1 個專案、目標或任務

3. 只記「可行動的洞見」(Actionable Insight)

4. 用最快工具捕捉 → 每天統一處理 → 永不遺漏

5. 個人知識與團隊知識嚴格分開(混在一起=未來崩潰)

6. 開啟專案時,所有相關筆記要「自動出現」,而不是去搜

7. 筆記的終極價值 = 讓你更快做出更好決策,而不是讓你感覺忙碌


### 一句話總結

「最好的筆記不是你寫最多,而是你未來再次開啟專案時,它自動跳出來告訴你:『嘿,當時的洞見在這裡!』」


把這張原則表存成手機桌布或貼在電腦旁邊,  

連續執行 14 天,你會發現再也不會有「我明明有記過,但死都找不到」的痛苦了。

《Stop Losing Your Best Ideas: How to Take Notes You'll Actually Use》重點整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Ih-zomOBb0


### 《Stop Losing Your Best Ideas: How to Take Notes You'll Actually Use》重點整理


#### 核心問題

- 大多數人筆記做很多,但90%以上的筆記永遠不會再被看一次

- 筆記散落各處(Apple Notes、Google Docs、紙張、Slack、郵件…),需要時根本找不到

- 筆記與實際工作脫節 → 變成「數字垃圾」,產生「假裝有生產力」的錯覺


#### 核心解決方案:Capturing Beast 框架(Paperless Movement 的實戰系統)


1. **把所有資訊分成 4 大類(立刻決定歸屬,杜絕「到底存哪裡」的猶豫)**

   -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純個人知識  

     → 書的啟發、學習筆記、個人靈感

   - BKM(Business Knowledge Management):團隊共享知識  

     → 會議記錄、決策、流程文件

   - PPM(Personal Project Management):個人任務

   - BPM(Business Project Management):團隊任務

 

   捕捉時只問兩個問題:

   - 是個人還是團隊?

   - 是知識/資訊還是行動/任務?

   → 立刻知道該放哪裡


2. **快速捕捉 → 後續處理(兩階段法)**

   - 快速階段:用最順手的工具(Apple Notes、語音備忘錄、紙筆都行)

   - 處理階段:每天固定時間把快速捕捉的內容搬到「單一可信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


3. **永遠把筆記連結到專案/目標/任務**

   - 絕對不要有「漂浮的獨立筆記」

   - 每則筆記都要回答:「這則筆記支持哪一項具體工作?」

   - 這樣下次開啟該專案時,所有相關筆記自動出現,無需搜尋


4. **只記「可行動的洞見」(Actionable Insights)**

   - 鐵律:如果不會改變你「怎麼做」或「怎麼想」,就不要記

   - 不是在建圖書館,而是在建「決策支援系統」


#### 實施後的改變

- 靈感不再消失

- 知識開始複利(每則新筆記都建立在舊筆記之上)

- 開啟專案 = 自動看到所有相關筆記與洞見

- 真正把筆記變成生產力,而不是數字垃圾


#### 立即可執行的行動清單(這週開始做)

1. 選定你的單一可信工具(PKM、BKM、PPM、BPM 各自選好)

2. 設定每天處理快速捕捉的固定時段(建議 5-10 分鐘)

3. 每捕捉一則筆記就問:「個人/團隊?知識/行動?」→ 標記並稍後連結到對應專案

4. 養成「只記會改變行為的洞見」的習慣


這套系統的核心觀念:  

**筆記不是為了「保存資訊」,而是為了「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驅動正確的行動」。**


(影片結尾有提供免費的「Icore Journey Starter Kit」:120 頁 PDF + 11 堂課,包含完整工具推薦與範本)

Rex Supply Co. Konsul 與 Above The Tie S1 斜口刮鬍刀綜合比較研究報告

 

Rex Supply Co. Konsul 與 Above The Tie S1 斜口刮鬍刀綜合比較研究報告

執行摘要

在高端濕式刮鬍(Wet Shaving)領域中,斜口刮鬍刀(Slant Bar Razor)代表了工程設計的一種極致,旨在透過扭轉刀片以增加剛性並改變切割角度,從而實現更高效且舒適的刮鬍體驗。本報告針對市場上兩款極具代表性的產品——Rex Supply Co. Konsul(可調節不鏽鋼斜口刀)與 Above The Tie (ATT) S1(固定幾何結構斜口刀)進行了詳盡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技術規格數據、金屬冶金分析以及來自專業社群(如 Reddit 的 r/wicked_edge、r/Wetshaving)的長期使用者評論。分析顯示,這兩款產品雖然都針對追求「高效且溫和」的進階使用者,但在設計哲學與實際應用上存在根本差異。Rex Konsul 憑藉其受 Gibbs 啟發的無段可調節機制,為需要處理不同鬍鬚長度及頭部刮鬍的使用者提供了極高的多樣性,但其複雜的機械結構與表面處理帶來的摩擦阻力(Drag)是其主要爭議點。相比之下,Above The Tie S1 則以其「設定即忘(Set and Forget)」的固定幾何結構和極致的滑順度著稱,特別是其鈦金屬版本(Titanium)在操控性上具有獨特優勢。隨著 ATT 品牌於 2024 年的短暫關閉與 2025 年 1 月的重啟,新一代 S1 的推出(包含覆蓋刀耳設計與效能提升)進一步加劇了這場競爭。

1. 斜口刮鬍刀的機械原理與市場定位

在深入比較這兩款具體型號之前,必須先理解斜口刮鬍刀在現代刮鬍工具中的獨特地位。傳統的雙面安全刮鬍刀(DE Razor)其刀片與安全桿平行,以類似斧頭劈砍的方式切斷鬍鬚。而斜口刮鬍刀則利用「斷頭台效應(Guillotine Effect)」,使刀片以傾斜角度接觸毛髮,將「劈砍」動作轉化為「切削」動作。

1.1 切削力學與刀片剛性

根據使用者反饋與物理原理,斜口設計能顯著降低切斷毛髮所需的力道,這對於鬍鬚粗硬或皮膚敏感的使用者至關重要 1。更為關鍵的是,Rex Konsul 與 ATT S1 均採用了「扭轉式」斜口設計,即在鎖緊刀頭時迫使刀片發生螺旋狀扭曲。這種預應力(Pre-tensioning)極大提升了刀片的結構剛性,消除了薄型刀片在遇到阻力時產生的微震動(Micro-chatter),而這種微震動往往是導致刮鬍後刺痛與紅腫的主因 2

1.2 高端市場的演變

過去十年間,刮鬍刀市場已從功能性導向轉向精密工藝導向。Rex Supply Co. 與 Above The Tie 均為美國本土製造(Made in USA)的代表品牌,強調使用航海級不鏽鋼與鈦合金等頂級材料 4。這種對材料科學的堅持,使得這兩款產品不僅是消耗品,更是具備傳家價值的工藝品。

2. 技術規格與材料科學分析

材料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刮鬍刀的重量分布、耐腐蝕性以及觸感回饋。以下是對比兩款產品核心規格的詳細數據。

2.1 規格參數矩陣

特性參數Rex Supply Co. Konsul (標準版)Rex Supply Co. Konsul (XL 加長版)Above The Tie S1 (不鏽鋼版)Above The Tie S1 (鈦金屬版)
主要材質316L 航海級不鏽鋼316L 航海級不鏽鋼303/316 不鏽鋼鈦金屬 (Titanium)
調節機制無段連續可調 (旋鈕式)無段連續可調 (旋鈕式)三件式固定幾何結構三件式固定幾何結構
重量約 106g (3.7 oz)約 119g (4.2 oz)約 112g約 70g
總長度87mm (3.5")108mm (4.25")98mm98mm
手柄長度76mm95mm90mm90mm
刀片間隙 (Gap)可調節可調節0.58mm (固定)0.58mm (固定)
刀片暴露度 (Exposure)中性 / 微正 (隨段位變化)中性 / 微正 (隨段位變化)中性 (Neutral)中性 (Neutral)
表面處理拉絲 (Brushed), 拋光 (Polished), 鍍金拉絲, 拋光, 鍍金機加工 (Classic), 鏡面拋光機加工, 鏡面拋光
生產地美國 (USA)美國 (USA)美國 (USA)美國 (USA)
價格區間 (2025)~$350 USD (高端定位)~$350+ USD~$200 USD (重新發布價)~$325+ USD

數據來源整合自:2

2.2 316L 不鏽鋼與鈦金屬的冶金特性比較

Rex Supply Co. 的 316L 堅持:

Rex Konsul 強調其全刀體採用 316L 航海級不鏽鋼製造 5。在冶金學上,316L 相較於常見的 303 或 304 不鏽鋼,添加了鉬(Molybdenum)元素,顯著提升了抗氯化物腐蝕的能力。考慮到刮鬍刀長期處於浴室這種高濕度、且常接觸含鹽分(汗水)或礦物質(硬水)的環境,316L 提供了理論上最佳的抗鏽蝕保護。然而,316L 的加工難度極高,這也解釋了 Rex Konsul 高昂的售價及其表面保留的獨特加工紋理。

Above The Tie 的鈦金屬優勢:

S1 提供了鈦金屬版本,這是其與 Konsul 最顯著的區別之一 2。鈦金屬(通常為 Grade 5, Ti-6Al-4V)具有極高的強度重量比。重達 70g 的鈦版 S1 比不鏽鋼版輕了約 37%。這種重量差異徹底改變了刮鬍的動力學:重型刮鬍刀(如 Konsul)依賴重力與慣性進行切削,適合「推土機」式的操作;而輕型鈦刀則賦予使用者更高的操控自由度,允許更細膩的手部動作,這對於面部稜角分明或皮膚極度敏感的使用者來說是一大優勢。

2.3 表面處理工藝與摩擦係數

Rex Konsul 採用了專利的「鑽石握紋(Diamond Grip)」手柄技術 1。這種滾花紋理極深,提供了業界頂級的防滑性能,即使手部沾滿泡沫也不會滑脫。然而,其刀頭蓋(Top Cap)的標準處理為機械拉絲(Brushed/Matte),許多使用者反映這種表面在臉上推動時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Drag),甚至會有「吸住」皮膚的感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舒適度 3

相對地,Above The Tie S1 以其「精緻的機械紋理(Delicate machine lines)」著稱 2。其刀蓋經過車床精細車削,旨在最大化滑順度。特別是 2025 年重新發布的版本,承諾將提供更「奢華(Lavish)」的表面處理 8,這直接回應了市場對於極致滑順觸感的需求。

3. Rex Supply Co. Konsul:可調節斜口刀的深度解析

Rex Konsul 被譽為現代刮鬍刀工程的奇蹟,它是世界上少數(甚至是唯一量產)的不鏽鋼可調節斜口刮鬍刀。其設計靈感源自 20 世紀中葉法國的 Gibbs 可調節刮鬍刀,但在材料與精度上進行了現代化升級。

3.1 核心機制:無限可調的斜口幾何

Konsul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集成了旋鈕調節機制 1

  • 動態多樣性: 使用者可以從刻度 1(極度溫和)無段調節至刻度 6 以上(高效率)。這意味著同一把刀可以適應不同的刮鬍場景:在鬍鬚生長三天的情況下使用刻度 5 進行第一遍順刮(WTG),隨後調至刻度 2 進行逆刮(ATG)以修飾敏感區域。

  • 刀片中性(Blade Neutral)哲學: 與同品牌的 Rex Ambassador(大使)相比,Konsul 的設計理念截然不同。Ambassador 以高刀片暴露度(Positive Exposure)和強烈的刀片感著稱,往往被評為侵略性極強。而 Konsul 則被設計為「刀片中性」或「微負暴露」,依靠斜口幾何來提升效率,而非單純增加刀片接觸皮膚的面積 11。這使得它在提供深層刮鬍的同時,大幅降低了刮傷的風險。

3.2 使用者體驗綜合評價

社群評論普遍認為 Konsul 是一款「披著羊皮的狼」。

  • 效率與舒適的平衡: 在 Reddit 的評測中,使用者將其侵略性評分為 3 到 4 分(滿分 10 分),遠低於 Razorock Wunderbar 的 10 分 11。然而,這並不代表它效率低。相反,使用者報告指出,即使在較低的設定下,其斜口切削效應也能輕鬆處理粗硬鬍鬚。

  • 頭部刮鬍的神器: 數據顯示,Konsul 在頭部刮鬍(Head Shaving)社群中擁有極高評價。使用者 "Sethology12" 在測試了包括 ATT S1、Blackbird、Karve 等十數款頂級刮鬍刀後,明確指出 Konsul 是「最適合且最容易用於頭部刮鬍」的工具 13。其重量有助於在後腦杓等視線盲區穩定滑行,而可調節的安全桿則能在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保護頭皮。

3.3 潛在缺陷與使用者痛點

儘管備受讚譽,Konsul 並非完美,使用者反饋集中於以下幾點:

  1. 表面阻力(Drag/Stiction): 如前所述,標準版的霧面處理被多次提及會「吸乾」刮鬍泡的水分,導致推動困難。解決方案通常是使用更濕潤的刮鬍泡,或支付額外費用購買拋光版本 3

  2. 內部鏽蝕風險: 儘管外部是 316L 不鏽鋼,但有案例報告指出內部彈簧或調節桿(Stem)出現鏽蝕,需要送回原廠維修 14。這提示了內部組件可能並非全數採用同等級的抗腐蝕材料。

  3. 刀片裝載門檻: 由於斜口設計需要扭轉刀片,使用者必須掌握特定的裝載技巧(如用手指捏住刀片兩側放入刀蓋),否則可能導致刀片兩側暴露不均(Blade Alignment Issue),造成刮鬍體驗不佳 15

4. Above The Tie S1:經典的演進與回歸

Above The Tie S1 自 2014 年推出以來,一直是固定式斜口刮鬍刀的標竿。經歷了 2024 年的品牌重組,S1 定於 2025 年 1 月重新上市,這使得目前的討論必須同時涵蓋經典款與 2025 新款的特性。

4.1 設計哲學:溫柔的巨人

S1 經常被描述為一款「矛盾」的刮鬍刀——它是斜口刀,卻異常溫和。

  • 幾何參數: S1 設定了 0.58mm 的刀片間隙與中性暴露度 4。這個間隙數值在現代標準中偏小(相比之下,許多高效率刀具間隙超過 0.8mm),但螺旋扭轉的刀頭結構補償了效率。

  • 聽覺回饋: S1 的一大特色是其「歌唱(Singing)」能力。由於刀片被緊密夾持且處於張力狀態,切斷鬍鬚時會產生清晰的聲音反饋,讓使用者能聽聲辨位,判斷刮鬍角度是否正確 18

4.2 2025 年版本的關鍵升級

根據最新的發布資訊 4,2025 年款的 S1 針對過往的用戶痛點進行了重大改良:

  • 全覆蓋刀耳(Covered Blade Tabs): 這是人體工學上的重大升級。舊款 S1 的刀片兩側耳部是裸露的,容易在刮除鼻下或耳邊毛髮時刮傷皮膚。新款設計將刀耳完全包覆,消除了這一安全隱患。

  • 效能微調: 官方宣稱新款設計「略微提升了效率(Efficiency has been increased slightly)」。這顯示 ATT 意識到部分資深玩家認為舊款 S1 過於溫和,因此透過微調幾何結構來增強切削力,試圖在溫和與效率間取得更佳平衡。

  • 鈦金屬的回歸: 鈦版 S1 的重新供應,直接填補了 Rex Konsul 無法觸及的輕量化高端斜口刀市場。

4.3 使用者體驗:極致的滑順

  • 滑順度優先: 在直接對比中,S1 的滑順度(Smoothness)幾乎總是優於 Konsul。使用者形容其刮鬍過程「無戲劇性(Drama-free)」且「如絲般順滑」 2。對於每日刮鬍的使用者來說,這種特性減少了皮膚疲勞。

  • 自動駕駛模式: 由於幾何結構固定且容錯率高,S1 被稱為適合「自動駕駛(Autopilot)」的刮鬍刀,意即使用者無需過度專注於角度控制即可獲得良好的刮鬍效果 21

5. 使用者評論深度比較分析

本節綜合了來自社群的直接對比評論,針對不同面向進行剖析。

5.1 刀片感(Blade Feel)與效率對決

這是兩款刮鬍刀最核心的差異點。

  • Rex Konsul 的多面性: 使用者 "luvmy07subie" 指出,Rex Konsul 在高段位(4-6)時的效率顯著高於 ATT S1 11。這使得 Konsul 能夠處理更長的鬍鬚生長(例如一週未刮)。然而,其刀片感雖然是「中性」,但在高段位下仍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 ATT S1 的特定甜蜜點: S1 的效率大約對應 Konsul 的 3 到 4 段位 11。它提供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刀片感,既不會像 Rex Ambassador 那樣過於刺激,也不會像某些極度溫和的刮鬍刀那樣效率低落。

  • 結論: 如果你需要一把能從「除草機」變身為「精修刀」的工具,Konsul 是唯一選擇;如果你追求恆定、穩定且極度舒適的日常體驗,S1 更勝一籌。

5.2 表面阻力與滑動性 (Glide)

這是一個在評論中反覆出現的細節差異。

  • Konsul 的阻力問題: 多位使用者報告指出,Konsul 的霧面處理在臉上會有「拖曳感(Drag)」,特別是在逆刮時需要調整刮鬍泡的含水量來補償 3

  • S1 的優勢: 相對地,S1(特別是拋光版或經典機加工版)在皮膚上的滑動被描述為毫無阻礙。這對於皮膚乾燥或敏感的使用者來說,直接影響了刮鬍後的舒適度。

5.3 頭部刮鬍(Head Shaving)專項分析

針對頭部刮鬍這一特殊需求,評論呈現一面倒的趨勢。

  • Konsul 的統治地位: 儘管 ATT S1 也被認為適合頭部刮鬍,但 Konsul 的重量與可調節性使其成為首選。重量提供了必要的動量,讓使用者在處理後腦杓粗硬頭髮時無需施加額外壓力(施壓是導致刮傷的主因)。使用者 "The_Real_Sid_James" 與 "Sethology12" 的對話證實,Konsul 在頭部刮鬍的安全性與效率上優於包括 ATT S1 在內的多款競品 13

5.4 價格與價值主張

  • Rex Konsul: 約 $350 美元的定價反映了其複雜的內部機械結構與終身保固承諾。其價值在於「一把抵多把」的多功能性。

  • ATT S1: 2025 年重新發布的價格約為不鏽鋼版 $200 美元,鈦版 $325+ 美元 19。對於結構簡單的三件式刮鬍刀而言,這依然是高價,但相比 Konsul 具有價格優勢。且 S1 的模組化設計允許使用者更換不同底板(如更換為開放式梳齒 Open Comb),提供了另一種維度的可玩性。

6. 綜合評分與選購建議

基於上述詳盡的研究與數據分析,我們將兩款刮鬍刀的特性總結如下表,並提供針對不同使用者類型的具體建議。

6.1 特性對比總結表

評估維度Rex Supply Co. KonsulAbove The Tie S1 (2025 Model)勝出者 / 備註
最大切削效率高 (設定 6+)中等Rex Konsul (適合多日鬍鬚)
最小刺激度極低 (設定 1-2)低 (固定幾何)Rex Konsul (可調至極溫和)
滑順度 (Glide)普通 (存在表面阻力)優異ATT S1 (表面處理較佳)
操作便利性較低 (裝載需技巧, 需調節)高 (結構簡單)ATT S1
頭部刮鬍適性極佳良好Rex Konsul
重量選擇僅重型 (106g+)重型 (112g) 或 輕型 (70g)ATT S1 (提供鈦版本)
機械可靠性中等 (有內部彈簧與鏽蝕風險)極高 (無移動部件)ATT S1
人體工學 (鼻下)優 (超薄刀頭)優 (新款覆蓋刀耳)平手

6.2 針對性選購建議

  1. 給頭部刮鬍者 (Head Shavers):

    強烈推薦 Rex Konsul。其重量分布能幫助您在視線盲區穩定運刀,且能夠根據頭皮不同區域的敏感度即時調整侵略度,這是固定式刮鬍刀無法比擬的優勢。

  2. 給每日刮鬍的上班族 (Daily Shavers):

    推薦 Above The Tie S1。對於每日修整,您不需要 Konsul 的高效率段位。S1 提供的穩定、滑順且「無腦」的刮鬍體驗,能讓早晨的例行公事變得更加輕鬆愉悅。若預算允許,鈦金屬版本 (Titanium) 將提供最佳的操控體驗。

  3. 給鬍鬚生長不規律者 (Irregular Shavers):

    推薦 Rex Konsul。如果您習慣平日不刮鬍,週末才一次清理,或者時常留著幾天的鬍渣,Konsul 的高段位能發揮斜口刀的「斷頭台」威力,一次性清除厚重鬍鬚,而不會發生堵塞或拉扯。

  4. 給極度敏感肌膚者:

    兩者皆可,但 ATT S1 的風險較低。雖然 Konsul 可以調得很溫和,但其表面處理的阻力可能會對敏感肌膚造成額外的物理摩擦。S1 的鏡面或精細機加工表面能最大程度減少這種摩擦。

7. 結論

Rex Supply Co. Konsul 與 Above The Tie S1 代表了美式高端刮鬍刀的兩種不同流派:前者是複雜功能的集大成者,試圖通過機械結構解決所有場景的需求;後者是減法哲學的極致,試圖通過完美的單一幾何結構來實現最佳平衡。

對於發問的使用者而言,若您追求的是一把能夠應對各種極端情況、具有高度可玩性的機械工藝品,Konsul 是不二之選。但若您追求的是純粹的刮鬍舒適度、輕量化的手感以及簡單可靠的結構,特別是考慮到 2025 年新款 S1 解決了舊款的設計缺陷,ATT S1 將是更為優雅的選擇。

Buy me a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