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概念:從「時間導向」轉向「能量導向」
傳統時間管理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Todoist)多以「時間」為核心。
能量導向系統則聚焦於:
-
當下狀態(身心能量)
-
任務性質(專注、創造、例行)
-
任務意義(重要性與回報感)
要點是:
👉 用標籤、顏色或時段,對應「你最佳的專注型態」。
🪶 二、可行的分類系統與範例
1️⃣ 「能量等級系統」:High / Medium / Low Energy
分類方式:
-
🔥 高能量(High Energy):創造性、決策性、策略性任務(如寫作、設計、規劃)。
-
🌤️ 中能量(Medium Energy):分析、協作、會議、溝通。
-
🌙 低能量(Low Energy):行政事務、整理檔案、閱讀或例行回覆。
應用技巧:
-
在 Todoist、Notion、Things3、或 ClickUp 中以「標籤/Tag」表示,例如:#HighEnergy
。
-
在行事曆(如 Google Calendar)中用顏色表示:
🔵 高能量、🟢 中能量、🟡 低能量。
-
每天早上先檢視你的身體與心理狀態,然後挑選當下能匹配的任務。
2️⃣ 「注意力需求矩陣」:Deep / Shallow Focus
靈感來源:Cal Newport 的《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
分類方式:
應用技巧:
-
在代辦清單上加上欄位或標籤,例如 @Deep
、@Shallow
。
-
在行事曆中劃出「深度工作區塊(Deep Work Block)」:例如每天上午 9–11 點。
-
避免在深度區塊安排會議或社交活動,保留給創造性任務。
3️⃣ 「任務心智負擔系統」:Cognitive Load Level
分類方式:
-
🟥 高心智負擔(策略、學習、寫作)
-
🟧 中心智負擔(協作、分析)
-
🟩 低心智負擔(重複性任務)
應用技巧:
-
在 Notion / Todoist 中新增「負荷等級」欄位。
-
每日盤點任務時,確保高負荷任務不超過 2–3 件。
-
安排高負荷任務於早晨或能量高峰期,低負荷任務放在下午或會議之後。
🧩 三、整合流程(推薦模板)
🌅 每日例行流程(Daily Flow)
時段 |
任務類型 |
能量狀態 |
工具操作 |
08:00–09:00 |
深度工作準備/回顧 |
中能量 |
整理 Notion、檢查 Todoist |
09:00–11:30 |
深度工作 |
高能量 |
Google Calendar 標記藍色區塊 |
13:30–15:00 |
協作會議/討論 |
中能量 |
Calendar 標記綠色 |
16:00–17:00 |
行政、整理 |
低能量 |
Todoist 標籤 #LowEnergy |
晚上 |
反思與明日規劃 |
中能量 |
Notion 日記模板 |
⚙️ 四、推薦工具組合與設定範例
工具 |
用途 |
能量/注意力標記方式 |
Todoist |
任務分類 |
標籤:#HighEnergy 、#DeepWork |
Notion |
任務與反思系統 |
增加屬性欄位:「能量等級」、「注意力需求」 |
Google Calendar |
排程 |
用顏色表示能量區塊(藍=深度,綠=協作,黃=例行) |
Clockify / Toggl Track |
時間回顧 |
標記每段工作的能量等級,分析注意力曲線 |
Rise / Sunsama |
每日任務與能量整合 |
可直接連結日曆、Todoist、Notion,同步專注區塊 |
🌿 五、實踐建議
-
每週反思一次
回顧哪些任務與能量配對良好?哪些時段精神不集中?
調整你的行事曆配置。
-
不追求完美,而追求節奏感
能量管理不是「永遠高效」,而是「有節奏的波動」。
接受起伏,設計緩衝時段。
-
結合「正念檢視」
每天開始工作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
現在我的能量在哪裡?
-
哪件事最值得我用這份能量?
-
我可以怎麼保護我的注意力?
🧠「高能量(High Energy)」與「深度專注(Deep Focus)」有關聯,但不是完全重疊的狀態。
它們的關係取決於 生理節律(circadian rhythm)、任務性質,以及 個人注意力的調節能力。
以下我用三個層面分析說明,並搭配研究結果與實際應用。
🧬 一、生理層面:能量 ≠ 專注力,但兩者互相影響
💡 1. 能量(Arousal / Alertness)
在神經學上對應的是「覺醒水準」(arousal level),由腦幹的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所控制。
研究指出(Yerkes & Dodson, 1908):
👉 所以「高能量」不等於「高專注力」,反而是中高等的能量水準最有利於深度工作(deep focus)。
🔬 2. 生理時鐘(Chronotype)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節奏(早型、夜型、中間型),這會影響能量與注意力高峰。
研究(Schmidt et al., 2007; Valdez et al., 2019)發現:
因此,「高能量」與「深度專注」可以重疊,但時間點因人而異。
🧩 二、認知層面:任務性質會改變兩者的需求關係
根據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 Sweller, 1988)與後續研究:
任務類型 | 所需能量 | 所需專注 | 關係說明 |
---|
創造性任務(寫作、設計、策略) | 中高能量 | 高專注 | 需進入心流,能量穩定但不過度興奮 |
分析任務(數據、邏輯推理) | 高能量 | 高專注 | 高覺醒+高度抑制分心能力 |
例行任務(整理、行政) | 低能量 | 低專注 | 能量不足仍可執行 |
社交/溝通任務(會議、教學) | 高能量 | 中專注 | 高情緒能量,但不需極度專注 |
🔎 因此某些任務確實同時需要「High Energy + Deep Focus」(例如策略性決策、創造性寫作),
但有些則只需其中之一,例如:
-
「高能量但低專注」:開會、公開演講、溝通。
-
「低能量但高專注」:長時間校對、重複分析。
🌤 三、心理層面:心流(Flow)與雙模系統理論
💭 1. 「心流狀態」的最佳點
Csikszentmihalyi 的心流理論指出:
當任務難度與能力達到平衡、且挑戰稍高時,會進入深度專注與滿足感並存的狀態。
此時能量層面是「穩定且可持續的專注動能」,非爆發式的 high energy。
⚖️ 2. 系統 1 / 系統 2 的切換
根據 Kahneman(2011)提出的雙系統模型:
所以在「深度工作」中,腦部會轉向系統 2,需要穩定能量供應與低干擾環境,但不一定是情緒上最亢奮的狀態。
🧠 四、整合理解:四象限模型(Energy × Focus)
| 低專注 | 高專注 |
---|
低能量 | 放鬆、休息、冥想 | 例行任務、資料整理 |
高能量 | 社交、開會、溝通 | 🚀 深度工作(理想狀態) |
→ 理想的深度工作時間,是在「能量中高」+「專注高」的區域。
不過對不同個體而言,這個區域在一天的時間點不同。
🧭 五、實際應用建議
-
先測出你的能量曲線
-
標示每日能量週期
-
早晨高峰:適合 Deep Focus 任務。
-
午後能量下降:適合例行或社交任務。
-
晚間若仍清醒:可安排創造性思考(非邏輯性任務)。
-
區分「生理能量」與「心理專注」
📚 延伸閱讀建議
-
《Deep Work》by Cal Newport – 對專注與分心控制的系統性分析。
-
《When》by Daniel H. Pink – 關於時間與生理節奏對決策與表現的影響。
-
《Rest》by Alex Soojung-Kim Pang – 關於如何透過休息優化創造力與專注力。
-
Yerkes–Dodson Law (1908) – 能量與表現的倒 U 型關係。
👉 總結一句話:
「High Energy 提供了專注的燃料,但 Deep Focus 需要有節制地燃燒。」
能量太低,你沒動力專注;太高,你反而焦躁難靜。
最有效率的狀態,是「能量中高、心境平穩」的區間。
📚 重要書籍(理論 + 實踐)
書名 |
作者 |
關鍵主題 / 為何值得讀 |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Renewal |
Jim Loehr & Tony Schwartz |
經典之作,主張管理能量比管理時間更有效,並提出身體、情緒、心理與靈性四維度的能量管理策略 |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
Cal Newport |
探討「深度專注」的價值、阻礙,以及如何設計環境來促進深度工作 |
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
Daniel H. Pink |
涉及人的生理節奏、決策時機與能量高峰期的研究,對規劃高效能時間段很有幫助 |
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
Daniel J. Levitin |
綜合認知科學與注意力理論,探討在資訊爆炸時代如何整理思路、避免分心 (Wikipedia) |
Atomic Habits |
James Clear |
雖然重點是習慣形成,但書中對於如何透過環境設計與小步驟促進專注與穩定輸出有許多可借鏡之處 (Wikipedia) |
The One Thing |
Gary Keller & Jay Papasan |
強調將注意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一件事」,避免過多分散任務的干擾 (Wikipedia) |
🧪 關鍵研究/論文與理論
以下研究與理論可以作為你假設檢驗或進一步思考的根據:
題目 / 論文 |
作者 / 出處 |
核心發現或理論重點 |
Strategic stabilization of arousal boosts sustained attention |
de Gee et al. (2024) |
研究指出在中等覺醒水平時,更有助於長時間維持注意力。過高或過低都可能降低持續注意力效率。 (PMC) |
How Affective Arousal Influences Judgments, Learning … |
Storbeck et al. |
探討情緒激發(arousal)如何對認知能力、判斷、專注力產生正反影響。支持「倒 U 型曲線」模型(Yerkes–Dodson Law) (PMC) |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attention |
Shen et al. (2024) |
發現情緒的正負向與激發程度會影響反應速度(reaction time),但對任務正確率的影響不顯著。 (Frontiers) |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arousal on visual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
系統綜述 |
顯示與任務有關的刺激若具有激發性,會吸引注意力;但若是無關刺激,可能干擾表現。 (ResearchGate) |
Arousal regulation and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psychopathology |
Isaac et al. |
探討「激發調節失衡(arousal dysregulation)」與執行功能失調(executive dysfunction)之間的關聯,對理解注意力障礙與能量管理有幫助 (Frontiers) |
Do feelings matter? On the correlation of affects and self-assessed productivity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Graziotin et al. |
在軟體開發者樣本中發現情緒價值(valence)與支配感(dominance)與自評生產力之間有正向關聯,凸顯情緒/主觀狀態與生產力的關係 (arXiv) |
📰 代表文章 / 報導 /綜合評論
這些文章與評論幫助把理論/研究與實務接軌,也提供容易理解的角度:
-
“Popular Energy Management Books”(Goodreads 與讀書人推薦書單) — 可快速瀏覽領域中受歡迎的書籍。 (Goodreads)
-
“Top 10 Books on Energy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 列出多本能量管理、表現提升書籍與摘要。 (SoBrief)
-
“Time Management Essentials: The Tools You Need to Maximize Your Attention, Energy, and Productivity” — 探討如何在時間管理工具外加入注意力與能量維度。 (Access Engineering Library)
-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emotional valence, arousal, and task demands” | Schmitz-Hübsch et al. (2024) — 探討情緒價值 (valence)、激發 (arousal) 與任務需求三者的交互模型。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一、專注與能量管理(個人層面)
📚 書籍與文章
書名 |
作者 |
適用原因 |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
Jim Loehr & Tony Schwartz |
經典能量管理書,強調「以週期性充電取代持續耗竭」,非常適合同時要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領導者。 |
《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 |
Cal Newport |
幫助你在繁忙的團隊管理與家庭環境中,建立「深度專注時段」制度。 |
《Rest: Why You Get More Done When You Work Less》 |
Alex Soojung-Kim Pang |
強調主動休息的生理與心理益處,提出「結構化放鬆」策略。 |
《Attention Span》 |
Gloria Mark(加州大學 Irvine 教授) |
以實證研究說明現代人專注力平均僅 47 秒,並提出實際訓練方法。 |
《Peak Performance》 |
Brad Stulberg & Steve Magness |
結合運動科學與職場心理學,提出「壓力 + 恢復」的節奏化生產力模型。 |
🧠 實證研究
-
Valdez et al., 2019, “Circadian Rhythms in Attention”:指出注意力與能量高峰不必完全重疊,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專注節律。
-
de Gee et al., 2024, “Strategic stabilization of arousal boosts sustained attention”:顯示穩定而非極高的能量水準最能維持專注。
-
Yerkes–Dodson Law(1908):經典倒 U 型曲線,證實中度覺醒最有利於高認知表現。
🌏 二、跨文化與遠距團隊領導(工作層面)
📘 書籍與資源
書名 |
作者 |
重點 |
《Leading from Anywhere》 |
David Burkus |
實用的遠距團隊管理指南,包括如何維持信任與文化凝聚力。 |
《The Culture Map》 |
Erin Meyer |
對亞洲多國團隊尤為實用,解釋不同文化在溝通與決策上的差異(如日本與印度間的反饋模式)。 |
《No Hard Feelings: The Secret Power of Embracing Emotions at Work》 |
Liz Fosslien & Mollie West Duffy |
幫助管理者用「情緒能量」而非壓抑的方式來帶領分散團隊。 |
《Remote: Office Not Required》 |
Jason Fried &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
Basecamp 團隊創辦人的遠距工作哲學與具體實踐。 |
🧪 研究與報告
-
Microsoft Work Trend Index (2023–2025):長期追蹤遠距團隊的專注力流失與能量週期。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ow Managers Can Support Remote Employees’ Mental Health” (2023):指出每日短暫的「非工作互動」能顯著提升團隊凝聚與個人能量恢復。
-
MIT Sloan, “Attention Fragmentation and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2022):顯示領導者的注意力管理與團隊決策品質正相關。
🧒 三、家庭能量節奏與心理恢復(生活層面)
你有三位 9、11、13 歲的男孩,這階段家庭能量需求高、互動頻繁。你要的是**「可恢復的節奏」**而不是「效率最大化」。
📙 書籍推薦
書名 |
作者 |
為何重要 |
《Raising Human Beings》 |
Ross Greene |
教你以協作方式溝通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降低家庭能量消耗。 |
《The Family Firm》 |
Emily Oster |
以資料思維協助家長決策與時間配置,幫助建立家庭運作節奏。 |
《How to Keep House While Drowning》 |
KC Davis |
為遠距家長設計的溫柔生產力指南,強調心理能量與自我寬容。 |
《Parenting Without Power Struggles》 |
Susan Stiffelman |
教導家長如何在高壓下維持情緒穩定與親子連結。 |
🧩 四、整合框架(可直接應用)
1️⃣「能量三層模型」
個人生理能量 → 心理專注能量 → 社交情感能量
每天設定三個「充電點」分別對應三層(例如:晨間運動、深度專注區塊、家庭陪伴時段)。
2️⃣「跨國工作節奏」
-
🌅 早上:亞洲區同步/策略規劃(高能量+高專注)
-
☀️ 中午:歐美同事非同步協作(中能量+低專注)
-
🌙 晚上:家庭互動與恢復(低能量+高情感連結)
3️⃣「家庭共節律設計」
建立「靜音時段」與「連結時段」:
例如孩子做功課時你進行深度工作;晚餐後進行全家無螢幕交流。
📚 跨時區技術領導者能量與專注管理閱讀地圖
(三階段學習架構 + 精選文獻與應用建議)
🩵 第一階段:建立基礎能量觀(理解自己)
核心問題:
「我的能量與專注是如何運作的?在什麼狀態下我最有生產力?」
1️⃣ 生理與認知基礎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 Loehr & Schwartz
📄 Yerkes–Dodson Law (1908)
2️⃣ 注意力與環境科學
📖《Attention Span》 — Gloria Mark
📄 Valdez et al., 2019 — “Circadian Rhythms in Attention”
💡 第二階段:提升跨時區專注力(領導與團隊)
核心問題:
「如何在不同國家的時區與文化間,保持清晰思考、有效溝通與情緒能量?」
3️⃣ 遠距專注與領導節奏
📖《Deep Work》 — Cal Newport
📖《Peak Performance》 — Stulberg & Magness
4️⃣ 跨文化與情緒能量
📖《The Culture Map》 — Erin Meyer
📄 MIT Sloan, “Attention Fragmentation and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2022)
🌿 第三階段:整合家庭與自我恢復節奏(長期可持續)
核心問題:
「如何在高壓工作與家庭能量需求中,維持長期穩定的專注與心理健康?」
5️⃣ 能量恢復與心理節奏
📖《Rest》 — Alex Soojung-Kim Pang
📄 de Gee et al., 2024 — “Strategic stabilization of arousal boosts sustained attention”
6️⃣ 家庭與領導者心理能量
📖《No Hard Feelings》 — Liz Fosslien & Mollie West Duffy
📖《Raising Human Beings》 — Ross Greene
🗺️ 建議閱讀順序與節奏
階段 |
目標 |
推薦順序 |
閱讀週期建議 |
I. 理解自我能量節律 |
建立基礎模型 |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 《Attention Span》 → Valdez (2019) |
2–3 週 |
II. 優化遠距專注與領導 |
專注、跨文化 |
《Deep Work》 → 《Peak Performance》 → 《Culture Map》 |
3–4 週 |
III. 長期可持續節奏 |
恢復、家庭整合 |
《Rest》 → 《No Hard Feelings》 → 《Raising Human Beings》 |
4–6 週 |
⚙️ 實踐工具建議(配合閱讀進行)
工具 |
用途 |
範例應用 |
Notion / Obsidian |
閱讀筆記與能量記錄 |
建立「能量 × 專注」日誌表 |
Google Calendar |
專注區塊化管理 |
色碼區分:深度、協作、恢復 |
RescueTime / Toggl Track |
專注力追蹤 |
分析一天中能量低落時段 |
Headspace / Insight Timer |
覺醒穩定 |
每日深呼吸 5 分鐘前進入深度工作 |
Todoist / Sunsama |
任務優先排序 |
依能量等級標註 #HighEnergy、#LowFocus |
🧩 小結:你可以這樣開始
1️⃣ 本週行動:
在行事曆中標註 2 段「深度工作」與 1 段「恢復時段」。
2️⃣ 本月任務:
閱讀《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並同步記錄每日能量起伏。
3️⃣ 長期策略:
用《Culture Map》整合團隊文化節奏,用《Rest》與家庭建立共恢復時段。